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夾具,具體涉及一種翻轉式夾具定位機構,屬于工業生產工具領域。
背景技術:
工裝、夾具是金屬加工中為實現零件要求的加工尺寸、不同加工尺寸間相關的形位公差等要求制作的工具或裝備。在眾多的零件中,部分零件有角度尺寸或不同加工尺寸間相關的形位公差等相關要求,需要一次裝夾,同時保證加工質量。實現加工要求需要通過制作特殊的工裝夾具,從而保證特殊尺寸,需要較為精密的儀器來操作,往往需要較高的成本。在目前零件生產領域中,許多大件的零件總成焊接的時候,使用的夾具一般為固定的夾具,不能對待加工的產品進行翻轉,從而需要加工人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加工,搬運浪費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傳統夾具結構和功能單一的缺陷,提供一種翻轉式夾具定位機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翻轉式夾具定位機構,包括第一支撐底座、第二支撐底座、旋轉支撐架、第一旋轉軸、第二旋轉軸、旋轉支架接口、翻轉框架、旋轉把手、防滑層、定位底座、定位閥、凸起齒輪、凹槽、定位裝置本體。所述旋轉支撐架的一側安裝所述定位底座,所述翻轉框架兩側均設有所述旋轉支架接口,所述旋轉支架接口分別和所述第一旋轉軸、第二旋轉軸齒輪連接,所述定位底座一端通過彈性螺旋活動連接所述定位閥,所述定位裝置本體與所述第一旋轉軸連接處設有凹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支撐底座一側螺栓連接所述旋轉把手,所述旋轉把手的末端包裹所述防滑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支撐底座和所述旋轉把手的另一側固定安裝所述第一旋轉軸,所述第二支撐底座的一側固定安裝所述第二旋轉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支撐底座、第二支撐底座、旋轉支撐架通過旋轉軸連接處于同一水平高度。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該裝置結構簡單,操作簡單,成本低。其把手可以靈活的拆卸,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更換為電機來代替人力,適用于各中車間生產加工。在旋轉支架一側設置了定位裝置,只需將閥門向下搬動即可制動,在加工體型不均勻零件時極為方便。該裝置體積小,可以放置于桌面使用,便于不同身高的工人操作。將把手更換為電機后可以連接流水線實現快速生產。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制動裝置和旋轉軸的接口示意圖;
圖中:1、第一支撐底座;2、第二支撐底座;3、旋轉支撐架;4、第一旋轉軸;5、第二旋轉軸;6、旋轉支架接口;7、翻轉框架;8、旋轉把手;9、防滑層;10、定位底座;11、定位閥;12、凸起齒輪;13、凹槽;14、定位裝置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翻轉式夾具定位機構,包括第一支撐底座1、第二支撐底座2、旋轉支撐架3、第一旋轉軸4、第二旋轉軸5、旋轉支架接口6、翻轉框架7、旋轉把手8、防滑層9、定位底座10、定位閥11、凸起齒輪12、凹槽13、定位裝置本體14。旋轉支撐架3的一側安裝定位底座10,翻轉框架7兩側均設有旋轉支架接口6,旋轉支架接口6分別和第一旋轉軸4、第二旋轉軸5齒輪連接,定位底座10一端通過彈性螺旋活動連接定位閥11,所述定位裝置本體14與第一旋轉軸4連接處設有凹槽13。該裝置操作簡單,對技術要求不高,旋轉軸之間通過齒輪連接,在轉動旋轉把手8時可以省力。
進一步的,第一支撐底座1一側螺栓連接旋轉把手8,旋轉把手8的末端包裹防滑層9,旋轉把手8上包裹防滑層9,避免了工人長時間工作手心有汗操作會出現失誤。而且旋轉把手8便于拆卸,在需要快速生產時可以更換為電機。
進一步的,第一支撐底座1和所述旋轉把手8的另一側固定安裝第一旋轉軸4,第二支撐底座2的一側固定安裝第二旋轉軸5。
進一步的,第一支撐底座1、第二支撐底座2、旋轉支撐架3通過旋轉軸連接處于同一水平高度,便于放置于不同的支撐臺上工作。
具體原理:將需要加工的零件放入翻轉框架7,設置好需要的尺寸,可以手動轉動旋轉把手8進行加工。在需要噴漆和烘烤的時候,可以通過定位閥11將凸起齒輪12和凹槽13重合在一起,穩穩地固定位置。
該裝置結構簡單,操作簡單,成本低。其把手可以靈活的拆卸,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更換為電機來代替人力,適用于各中車間生產加工。在旋轉支架一側設置了定位裝置,只需將閥門向下搬動即可制動,在加工體型不均勻零件時極為方便。該裝置體積小,可以放置于桌面使用,便于不同身高的工人操作。將把手更換為電機后可以連接流水線實現快速生產。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