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生物質燃料的前期處理技術,特別涉及到生物質的脫水設備。
背景技術:
生物質是一種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再通過光合作用貯存的太陽能。生物質燃料在燃燒時幾乎不產生污染,幾乎沒有二氧化硫產生,是二氧化碳中性的燃料,用生物質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對減少溫室效應有極大的好處,環保和生態效果突出。
我國的生物質資源非常豐富,農作物秸稈、蘆葦、竹子等非木材纖維就年產超過10億噸,加上大量木材加工剩余物,都是巨大的能源“倉庫”。然而,我國目前的農林剩余物質資源浪費驚人,除小部分農村用來發酵生產沼氣外,大部分都被直接燃燒、填埋、腐爛掉了。推廣利用生物質能將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助力,同時可以為農林業的發展帶來很大機遇。
當前,我國利用生物質能的技術主要有生物質氣化技術和生物質固化燃料技術,其中,生物質氣化的合成氣產品用于發電或生產甲醇,生物質固化燃料有型煤、炭塊等,用于家庭或工業燃料。生物質的特點是水分高、揮發分高和發熱值偏低,氣化生物質或制取生物質燃料需要預先干燥,而干燥高水分的生物質需消耗大量的熱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要提供一種生物質碾壓脫水裝置,對用于氣化的生物質原料或用于抽取固化燃料的生物質原料進行脫水處理,除去或大幅降低生物質原料的含水量,以減小氣化爐能量消耗或降低生物質燃料的生產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生物質碾壓脫水裝置,包括碾壓滾筒、底盤、電機和變速箱,碾壓滾筒安裝在底盤上,電機的轉軸通過水平聯軸器連接到變速箱的蝸桿轉軸上,其特征是碾壓滾筒包括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同為上小下大的圓錐臺結構,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垂直并且緊鄰設置,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之間上大下小的縫隙構成楔形碾壓口Ⅰ,楔形碾壓口Ⅰ的前方構成出料口Ⅳ;第一碾壓滾筒4的下端中心有第一下軸頭4-2,第一下軸頭4-2上有主動齒輪21,第二碾壓滾筒5的下端中心有第二下軸頭5-2,第二下軸頭5-2上有從動齒輪12,從動齒輪12與主動齒輪21進行嚙合;第一下軸頭4-2通過垂直聯軸器16連接到變速箱的蝸輪轉軸上。
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中有頂盤2和支柱6,頂盤2和支柱6相連,支柱6安裝在底盤8上;頂盤2上有第一上軸承1和第二上軸承3,第一上軸承1的軸線與第一碾壓滾筒4的軸線重合,第二上軸承3的軸線與第二碾壓滾筒5的軸線重合;在第一碾壓滾筒4的上端中心有第一上軸頭4-1,第一上軸頭4-1安裝在第一上軸承1中,在第二碾壓滾筒5的上端中心有第二上軸頭5-1,第二上軸頭5-1安裝在第二上軸承3中。
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中有圍護體24,圍護體24環繞在第一碾壓滾筒4的前側壁體至第二碾壓滾筒5的后側壁體之間,圍護體24的壁體與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之間有空間,圍護體24的壁體與第一碾壓滾筒4之間的空間構成料室Ⅱ,料室Ⅱ呈由上而下收窄的楔形結構,料室Ⅱ的上方構成喂料口Ⅲ。
上述的實用新型中,在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下方的底盤8上有濾液孔8-1;在底盤8的下方與主動齒輪21、從動齒輪12之間的空間中有接水盤15,接水盤15有排水管10接出;在底盤8與接水盤15之間有第一防水罩22和第二防水罩11,第一防水罩22安裝在第一下軸頭4-2上,第二防水罩11安裝在第二下軸頭5-2。
本實用新型在生物質氣化系統的原料預處理工序中應用或在生物質燃料生產線的前級工序中應用,所述的生物質包括農作物秸稈、蘆葦、竹子、木材加工廢棄物和生活垃圾。使用時,生物質原料從喂料口Ⅲ進入到料室Ⅱ中;電機20通電運行,電機20的轉軸帶動變速箱17的蝸桿轉動,使變速箱17的蝸輪進行慢速旋轉,從而驅動第一碾壓滾筒4進行逆時針方向旋轉和驅動第二碾壓滾筒5進行順時針方向旋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第一碾壓滾筒4和順時針方向旋轉的第二碾壓滾筒5把料室Ⅱ中的生物質原料卷入楔形碾壓口Ⅰ進行碾壓脫水,生物質原料中的水分被擠出,擠出的水分通過底盤8上的濾液孔8-1進入到接水盤15中,再通過排水管10流出,脫水后的生物質原料中從楔形碾壓口Ⅰ的前方的出料口Ⅳ輸出。
上述的實用新型中,把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設計為上小下大的圓錐臺結構,使得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之間的縫隙構成上大下小的楔形碾壓口Ⅰ,由上而下收窄呈楔形結構的料室Ⅱ與楔形碾壓口Ⅰ配合。工作時,使結團小的或體積小的生物質原料從較窄的碾壓口通過,結團大的或體積大的生物質原料從較寬的碾壓口通過,當結團大的或體積大的生物質原料落入下部較窄的碾壓口部位不能通過時,同時進行順時針方向旋轉和逆時針方向旋轉的一對碾壓滾筒會使生物質原料擠壓向上,使結團大的或體積大的生物質原料從較寬的碾壓口通過,實現自動調節,從而獲得最好的碾壓脫水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把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設計為上小下大的圓錐臺結構,并且垂直和緊鄰設置,使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之間構成楔形碾壓口Ⅰ,楔形碾壓口Ⅰ具有自動調節不同體積的生物質原料通過合適寬窄碾壓口的功能,獲得最好的碾壓脫水效果。本實用新型的裝置用于生物質原料脫水處理,除去或大幅降低生物質原料的含水量,以減小氣化爐能量消耗或降低生物質燃料的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生物質碾壓脫水裝置結構圖。
圖2是圖1的A-A剖面圖。
圖中:1.第一上軸承,2.頂盤,3.第二上軸承,4.第一碾壓滾筒,4-1.第一上軸頭,4-2.第一下軸頭,5.第二碾壓滾筒,5-1.第二上軸頭,5-2.第二下軸頭,6.支柱,7.緊固螺栓,8.底盤,8-1.濾液孔,9.第二下軸承,10.排水管,11.第二防水罩,12.從動齒輪,13.支腳,14.卡簧,15.接水盤,16.垂直聯軸器,17.變速箱,18.卡簧,19.水平聯軸器,20.電機,21.主動齒輪,22.第一防水罩,23.第一下軸承,24.圍護體,24-1.第一刮板,25.第二刮板,Ⅰ.楔形碾壓口,Ⅱ.料室,Ⅲ.喂料口,Ⅳ.出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生物質碾壓脫水裝置主要由第一碾壓滾筒4、第二碾壓滾筒5、底盤8、頂盤2、支柱6、圍護體24、電機20和變速箱17組成,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同為上小下大的圓錐臺結構,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安裝在底盤8上,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垂直并且緊鄰設置,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之間上大下小的縫隙構成楔形碾壓口Ⅰ,楔形碾壓口Ⅰ的前方構成出料口Ⅳ;底盤8上有第一下軸承23和第二下軸承9,第一下軸承23的軸線與第一碾壓滾筒4的軸線重合,第二下軸承9的軸線與第二碾壓滾筒5的軸線重合;第一碾壓滾筒4的下端中心有第一下軸頭4-2,第一下軸頭4-2安裝在第一下軸承23中并從第一下軸承23中伸出,第二碾壓滾筒5的下端中心有第二下軸頭5-2,第二下軸頭5-2安裝在第二下軸承9中并從第二下軸承9中伸出,從第一下軸承23中伸出的第一下軸頭4-2上有主動齒輪21,從第二下軸承9中伸出的第二下軸頭5-2上有從動齒輪12,從動齒輪12與主動齒輪21進行嚙合;電機20的轉軸通過水平聯軸器19連接到變速箱17的蝸桿轉軸上,變速箱17的蝸輪轉軸通過垂直聯軸器16連接到第一碾壓滾筒4下端的第一下軸頭4-2上;頂盤2和支柱6相連,支柱6安裝在底盤8上;頂盤2上有第一上軸承1和第二上軸承3,第一上軸承1的軸線與第一碾壓滾筒4的軸線重合,第二上軸承3的軸線與第二碾壓滾筒5的軸線重合;在第一碾壓滾筒4的上端中心有第一上軸頭4-1,第一上軸頭4-1安裝在第一上軸承1中,在第二碾壓滾筒5的上端中心有第二上軸頭5-1,第二上軸頭5-1安裝在第二上軸承3中;圍護體24環繞在第一碾壓滾筒4的前側壁體至第二碾壓滾筒5的后側壁體之間,圍護體24的壁體與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之間有空間,圍護體24的壁體與第一碾壓滾筒4之間的空間構成料室Ⅱ,料室Ⅱ呈由上而下收窄的楔形結構,料室Ⅱ的上方構成喂料口Ⅲ;在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下方的底盤8上有濾液孔8-1;在底盤8的下方與主動齒輪21、從動齒輪12之間的空間中有接水盤15,接水盤15有排水管10接出;在底盤8與接水盤15之間有第一防水罩22和第二防水罩11,第一防水罩22安裝在第一下軸頭4-2上,第二防水罩11安裝在第二下軸頭5-2。
本實施例在生物質氣化系統的原料預處理工序中應用或在生物質燃料生產線的前級工序中應用。使用時,生物質原料從喂料口Ⅲ進入到料室Ⅱ中;電機20通電運行,電機20的轉軸帶動變速箱17的蝸桿轉動,使變速箱17的蝸輪進行慢速旋轉,從而驅動第一碾壓滾筒4進行逆時針方向旋轉和驅動第二碾壓滾筒5進行順時針方向旋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第一碾壓滾筒4和順時針方向旋轉的第二碾壓滾筒5把料室Ⅱ中的生物質原料卷入楔形碾壓口Ⅰ進行碾壓脫水,生物質原料中的水分被擠出,擠出的水分通過底盤8上的濾液孔8-1進入到接水盤15中,再通過排水管10流出,脫水后的生物質原料中從楔形碾壓口Ⅰ的前方的出料口Ⅳ輸出。
本實施例的第一碾壓滾筒4和第二碾壓滾筒5之間的楔形碾壓口Ⅰ具有自動調節不同體積的生物質原料通過合適寬窄碾壓口的功能,獲得最好的碾壓脫水效果。本裝置用于生物質原料脫水處理,除去或大幅降低生物質原料的含水量,以減小氣化爐能量消耗或降低生物質燃料的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