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法蘭盤鑄造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機電制造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法蘭盤的鑄造裝置。
背景技術:
法蘭盤是V型有載分接開關上的一個關鍵件,該產品原為德國進口。該零件有密封性能要求,但壁厚差別大,我國生產鑄件都是采用砂型鑄造,產品的合格率不高,僅為55%,且表面粗糙度大,密封性能試驗經常出現滲漏,難以滿足生產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鑄造裝置,改變傳統的砂鑄方法,采用鋼模鑄造裝置,既能解決表面粗糙度大,又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和生產效率。一種法蘭盤鑄造裝置,該鑄造裝置主要包括:頂出板一、頂出板二、頂出桿、上模角、上模吊裝裝置、上模、砂芯、下模、內澆口、直澆口 ;頂出板一位于整個鑄造裝置的頂部,下模位于整個鑄造裝置的下部,上模位于下模之上并與下模相配合;頂出桿的一端與頂出板一緊固連接,另一端穿過頂出板二、上模與下模相接觸;上模角固定于上模吊裝裝置之上,上模吊裝裝置固定于上模的上方;砂芯位于下模的上中部,與上模相接觸;砂芯與上模、下模之間設有澆注待澆注件的型腔,待澆注件的形狀與型腔一致;所述內澆口、直澆口均位于下模的下部,內澆口、直澆口是相連通的。本實用新型采用鋼模鑄造裝置替代傳統的砂型鑄造,不僅提高了產品合格率,而且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圖1為法蘭盤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鑄造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為法蘭盤的結構示意圖,傳統的砂型鑄造方法容易使產品出現針孔和縮松等現象,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新型鑄造裝置,以控制產品的凝固順序來達到密封要求,盡可能減少針孔和縮松現象的發生。如圖2所示,一種法蘭盤鑄造裝置,主要包括:頂出板一 1、頂出板二 2、頂出桿3、上模角4、上模吊裝裝置5、上模6、砂芯7、下模8、內澆口 9、直澆口 10。頂出板一 I位于整個鑄造裝置的頂部,下模8位于整個鑄造裝置的下部,上模6位于下模8之上并與下模8相配合;頂出桿3的一端與頂出板一 I緊固連接,另一端穿過頂出板二 2、上模6與下模8相接觸。上模角4固定于上模吊裝裝置5之上,上模吊裝裝置5固定于上模6的上方。砂芯7位于下模8的上中部,與上模6相接觸。砂芯7與上模6、下模8之間設有澆注待澆注件的型腔,待澆注件的形狀與型腔一致。內澆口 9、直澆口 10均位于下模8的下部,內澆口 9、直澆口 10是相連通的。頂出桿3可根據需要一般的數量為8根。本實用新型采用一種新的澆注裝置,將原來的砂型鑄造改為鋼模鑄造,成形過程中增加壓力,在壓力作用下結晶,形成針孔的晶核不能成長,消除了針孔。同時控制鑄件的凝固順序,讓澆口最后凝固,讓鑄件得到很好的補償,生產出的產品的致密度高,表面粗糙度好,密封性能得到保證,從而提高了產品合格率,經濟效益得以提高。
權利要求1.一種法蘭盤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鑄造裝置主要包括:頂出板一(I)、頂出板二(2)、頂出桿(3)、上模角(4)、上模吊裝裝置(5)、上模(6)、砂芯(7)、下模(8)、內澆口(9)、直澆口(10);所述頂出板一(I)位于整個鑄造裝置的頂部,下模(8)位于整個鑄造裝置的下部,上模(6)位于下模(8)之上并與下模(8)相配合;頂出桿(3)的一端與頂出板一(I)緊固連接,另一端穿過頂出板二(2)、上模(6)與下模(8)相接觸;上模角(4)固定于上模吊裝裝置(5)之上,上模吊裝裝置(5)固定于上模(6)的上方;砂芯(7)位于下模(8)的上中部,與上模(6)相接觸;砂芯(7)與上模(6)、下模(8)之間設有澆注待澆注件的型腔,待澆注件的形狀與型腔一致;所述內澆口(9)、直澆口(10)均位于下模(8)的下部,內澆口(9)、直澆口(10)是相連通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鑄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桿(3)的數量為8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法蘭盤鑄造裝置,該鑄造裝置主要包括頂出板一、頂出板二、頂出桿、上模角、上模吊裝裝置、上模、砂芯、下模、內澆口、直澆口;頂出板一位于整個鑄造裝置的頂部,下模位于整個鑄造裝置的下部,上模位于下模之上并與下模相配合;頂出桿的一端與頂出板一緊固連接,另一端穿過頂出板二、上模與下模相接觸;上模角固定于上模吊裝裝置之上,上模吊裝裝置固定于上模的上方;砂芯位于下模的上中部,與上模相接觸;砂芯與上模、下模之間設有澆注待澆注件的型腔,待澆注件的形狀與型腔一致;內澆口、直澆口均位于下模的下部,內澆口、直澆口是相連通的。本實用新型采用鋼模鑄造裝置替代傳統的砂型鑄造,大大提高了產品合格率。
文檔編號B22C9/06GK203030828SQ201320032578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2日
發明者吳承海, 田應旭 申請人:遵義市凱航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