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拋光機機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液壓回轉研磨機。
背景技術:
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對工件的表面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金屬板材如不銹鋼薄板,銅板應用為表面裝飾時更需要高質量的鏡面效果,因此需要采用研磨機對薄板板材進行研磨拋光;但目前的研磨拋光機,通常采用傳統的電機來帶動齒輪傳動,從而驅動研磨機的回轉座及研磨盤轉動;采用此種方式的齒輪傳動機構過于龐大,并且齒輪間的傳動精度難以把控,從而限制了金屬的拋光精度;此外,齒輪傳動的噪聲比較大,影響車間環境,齒輪傳動機構需要定期潤滑,導致潤滑油泄露至拋光金屬表面,影響拋光質量。
此外,現有的研磨機通常采用外界噴液管對研磨盤進行冷卻和添加研磨液,這樣導致研磨盤冷卻不均勻,冷卻液的分布不均勻,同樣也會影響金屬表面的拋光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體積較小、拋光精度高、噪聲較小的液壓回轉研磨機,以提高研磨機的拋光質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液壓回轉研磨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獨立運轉的研磨組件,該研磨組件設有回轉座及設置在所述回轉座上的多個研磨盤,所述回轉座通過一個第一回轉油缸驅動而做旋轉運動,且每個研磨盤均對應地通過一個第二回轉油缸驅動而做旋轉運動;升降組件,其設有升降臺和能夠驅動該升降臺在豎直方向上運動的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研磨組件設于所述升降臺上;板料傳送組件,其位于所述升降組件的升降臺的下方,且設有兩個平行設置的輥軸,以及能夠驅動其中一個輥軸轉動的第二驅動機構;以及,供油組件,其設有液壓泵,所述液壓泵將液壓油輸送給所述第一回轉油缸及第二回轉油缸,以使所述第一回轉油缸及第二回轉油缸能夠持續運轉。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液壓回轉研磨機還包括龍門架,所述龍門架的底部設有載物臺,所述板料傳送組件設于所述載物臺的一側;所述龍門架的左、右縱臂的內側均設有第一導軌,所述升降臺的兩端橫跨地連接所述第一導軌上,并位于所述載物臺的正上方。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升降臺平行地設有兩個第二導軌,所述研磨組件從兩個所述第二導軌之間穿過,且可沿所述第二導軌運動地設置在所述第二導軌上;所述升降組件的第一驅動機構包括第一電機及兩個絲桿螺母副,兩個所述絲桿螺母副的絲桿分別一一對應地與所述第一導軌并行設置,兩個所述絲桿螺母副的螺母固定在所述龍門架的頂臂上,所述絲桿的一端與所述升降臺連接,所述絲桿的另一端與所述螺母旋接,所述第一電機驅動所述螺母旋轉,以使所述絲桿帶動所述升降臺沿所述第一導軌移動。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回轉座包括座體和回轉軸,所述座體在環繞所述回轉軸的軸線的圓周上均布有多個安裝孔,多個所述研磨盤相應地設置在所述安裝孔內,所述第一回轉油缸與所述回轉軸同軸連接。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研磨盤包括盤體和驅動軸,所述盤體套接在所述驅動軸上,所述第二回轉油缸的輸出軸與所述驅動軸同軸連接。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驅動軸的中心沿其軸線開設有冷卻液輸送通道,所述冷卻液輸送通道的下端貫通所述驅動軸的下端面,在與所述冷卻液輸送通道的上端相當的位置處環繞所述驅動軸的外周壁開設有第一環形進水道,所述驅動軸沿其徑向還開設有連接通道,所述連接通道將所述第一環形進水道與所述冷卻液輸送通道的上端連通;在所述驅動軸的第一環形進水道相當的位置處密封地套設有輸液盤,所述輸液盤的內環側開設有第二環形進水通道,所述第二環形進水通道與所述第一環形進水通道對應配合連通,在所述輸液盤上沿其徑向開設有進水道,所述進水道與所述第二環形進水道連通。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盤體上沿其徑向開設有兩道呈十字交叉的儲水通道,所述儲水通道的十字交叉點處與所述盤體的底部連通;所述盤體的側面沿徑向開設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與所述儲水通道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液壓回轉研磨機,采用第一回轉油缸驅動回轉座旋轉運動,同時采用第二回轉油缸驅動研磨盤轉動,從而大幅度縮減了研磨機的體積,并且第一回轉油缸及第二回轉油缸的精度可控,從而提高了研磨機的研磨精度;此外,回轉油缸的轉動噪聲較小,不影響車間環境,并且不需要潤滑,避免了潤滑油污染金屬的研磨表面,導致研磨質量下降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液壓回轉研磨機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液壓回轉研磨機的升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液壓回轉研磨機的研磨盤的循環水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液壓回轉研磨機的研磨盤的盤體的循環水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所示,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回轉研磨機,其包括至少一個獨立運轉的研磨組件2、升降組件3、板料傳送組件4以及供油組件5。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研磨組件2為兩個,該兩個該研磨組件2并排設置;研磨組件2設有回轉座21及設置在回轉座21上的多個研磨盤22,每個回轉座21通過一個第一回轉油缸10驅動而做旋轉運動,且每個研磨盤22均對應地通過一個第二回轉油缸20驅動而做旋轉運動。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液壓回轉研磨機還包括龍門架1,該龍門架1的底部設有載物臺(未標號),用于放置被研磨板料,板料傳送組件4設于載物臺的一側;龍門架的左、右縱臂的內側均設有第一導軌12。
結合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升降組件3設有升降臺31和能夠驅動該升降臺31在豎直方向上運動的第一驅動機構,研磨組件2設于升降臺31上,升降臺31的兩端均設有與第一導軌12相配合的導槽36,并位于載物臺的正上方。
升降臺31平行地設有兩個第二導軌311,研磨組件2從兩個第二導軌311之間穿過,且通過滾輪312配合在第二導軌311上,研磨組件2可以通過滾輪312在第二導軌311上移動,以調整研磨組件2的研磨區域;升降組件3的第一驅動機構(未標號)包括第一電機32及兩個絲桿螺母副33,兩個絲桿螺母副33的絲桿331分別一一對應地與兩個第一導軌12并行設置,兩個絲桿螺母副33的螺母332固定在龍門架1的頂臂11上,絲桿331的一端與升降臺31連接,絲桿331的另一端與螺母332旋接,第一電機32通過鏈輪傳動件34驅動螺母332旋轉,第一電機32設在龍門架1的頂臂11的一端,頂臂另一端的鏈輪傳動件34通過傳動軸35連接來傳遞扭矩,以使絲桿331帶動升降臺31沿第一導軌12移動,從而實現將研磨組件2的研磨盤22的底部與待研磨板料接觸,對板料進行研磨。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板料傳送組件4位于升降組件3的升降臺31的下方,且設有兩個平行設置的輥軸41,以及能夠驅動其中一個輥軸41轉動的第二驅動機構42,待研磨板料通過輥軸41傳送到載物臺上,以供研磨組件2進行研磨。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供油組件5設有液壓泵51,液壓泵51將液壓油輸送給第一回轉油缸10及第二回轉油缸20,以使第一回轉油缸10及第二回轉油缸20能夠持續運轉。
如圖1所示,回轉座21包括座體211和回轉軸212,該座體211在環繞回轉軸212的軸線的圓周上均布有多個安裝孔(未標號),多個研磨盤22相應地設置在安裝孔內,第一回轉油缸10與回轉軸212同軸連接。
結合圖1及圖3所示,研磨盤22包括盤體221和驅動軸222,盤體221套接在驅動軸222上,第二回轉油缸20的輸出軸與驅動軸222同軸連接;在驅動軸222的中心沿其軸線開設有冷卻液輸送通道6,冷卻液輸送通道6的下端貫通驅動軸222的下端面,在與冷卻液輸送通道6的上端相當的位置處環繞驅動軸222的外周壁開設有第一環形進水道7,驅動軸222沿其徑向還開設有連接通道8,連接通道8將所述第一環形進水道7與冷卻液輸送通道6的上端連通;在驅動軸222的第一環形進水道7相當的位置處密封地套設有輸液盤23,輸液盤的內環側開設有第二環形進水通道9,第二環形進水通道9的兩側通過密封圈24與驅動軸222密封連接,第二環形進水通道9與第一環形進水通道7對應配合連通,在輸液盤23上沿其徑向開設有進水道13,進水道13與第二環形進水道9連通;研磨盤22旋轉時,輸液盤23靜止,研磨盤22驅動軸222相對輸液盤23內圈轉動,進水道13可外接進水管或研磨液管。
結合圖3及圖4所示,在盤體221上沿其徑向開設有兩道呈十字交叉的儲水通道25,儲水通道25的十字交叉點處與盤體221的底部連通;盤體221的側面沿徑向開設有出水通道26,該出水通道26與儲水通道25連通。
冷卻液或研磨液通過進水道13流入輸液盤23并依次通過第二環形進水道9、第一環形進水道7、連接通道8、冷卻液輸送通道6后,輸送至盤體221的儲水通道25內,并分別從盤體221的底部及出水通道26到達研磨表面,從而可以確保研磨盤22的盤體211能夠得到均勻冷卻,并且能夠使研磨液能夠均勻地分散在研磨表面上,從而提高了研磨表面的研磨質量;此外,舍棄了在研磨組件2的外部設置冷卻液或研磨液輸送組件的結構,簡化了研磨組件2的結構,使得研磨組件2的結構更加緊湊。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液壓回轉研磨機,采用第一回轉油缸10驅動回轉座21旋轉運動,同時采用第二回轉油缸20驅動研磨盤22轉動,從而大幅度縮減了研磨機的體積,并且第一回轉油缸10及第二回轉油缸20的精度可控,從而提高了研磨機的研磨精度;此外,回轉油缸的轉動噪聲較小,不影響車間環境,并且不需要潤滑,避免了潤滑油污染金屬的研磨表面,導致研磨質量下降的問題。
此外,研磨盤的循環水路可以確保研磨盤22的盤體211能夠得到均勻冷卻,并且能夠使研磨液能夠均勻地分散在研磨表面上,從而提高了研磨表面的研磨質量;并且,舍棄了在研磨組件2的外部設置冷卻液或研磨液輸送組件的結構,簡化了研磨組件2的結構,使得研磨組件2的結構更加緊湊。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