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輪轂窗口毛刺自動打磨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輪轂在機械加工之后,輪輻窗口會有毛刺,如不進行消除,經(jīng)表面噴涂之后,窗口邊緣漆粉不能流平,不美觀。所以機加工之后,要有一個去除窗口毛刺的工序,目前輪轂行業(yè)還沒有較成熟的自動去毛刺裝置,都是人工將毛刺銑削。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以上技術上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輪轂窗口毛刺自動打磨裝置,能夠自動去毛刺,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措施實現(xiàn)的: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汽車輪轂窗口毛刺自動打磨裝置,包括輪轂搬運機器人和視覺暗房,所述視覺暗房內底部設置有旋轉平臺,視覺暗房內頂部設置有正對旋轉平臺的輪型識別系統(tǒng),視覺暗房外一側設置有光源上投影底座,所述光源上投影底座上方設置有視覺分揀相機,光源上投影底座周圍設置有旋轉工作臺,所述旋轉工作臺一側設置有毛刺打磨機器人,所述搬運機器人、輪型識別系統(tǒng)、視覺分揀相機和毛刺打磨機器人信號連接有控制器。
上述旋轉工作臺包括上端開口的圓柱形的集屑箱,所述集屑箱內中心設置有可軸向轉動的放置臺,所述放置臺四周徑向延伸有位于集屑箱內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上設置有輪轂夾緊機構,支撐板下方連接有刮屑板,所述刮屑板底部表面貼近集屑箱內底部表面,集屑箱下方設置有鋁屑暫存盒,集屑箱底部開有與鋁屑暫存盒相連通的排屑口,集屑箱底部一側設置有與放置臺驅動連接的伺服電機。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減少了人工成本,提高輪轂加工的自動化程度,降低員工的勞動強度,為后期做好基礎。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旋轉工作臺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視覺暗房,2輪型識別系統(tǒng),3旋轉平臺,4輪轂搬運機器人,5光源上投影底座,6視覺分揀相機,7旋轉工作臺,7-1鋁屑暫存盒,7-2集屑箱,7-3排屑口,7-4刮屑板,7-5放置臺,7-6輪轂夾緊機構,7-7伺服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汽車輪轂窗口毛刺自動打磨裝置,包括輪轂搬運機器人4和視覺暗房1,視覺暗房1內底部設置有旋轉平臺3,視覺暗房1內頂部設置有正對旋轉平臺3的輪型識別系統(tǒng)2,視覺暗房1外一側設置有光源上投影底座5,光源上投影底座5上方設置有視覺分揀相機6,光源上投影底座5周圍設置有旋轉工作臺7,旋轉工作臺7一側設置有毛刺打磨機器人,搬運機器人、輪型識別系統(tǒng)2、視覺分揀相機6和毛刺打磨機器人信號連接有控制器。視覺暗房1通過輪轂的輪輻窗口,識別輪型。打磨小機器人首先通過機器人自帶的相機拍照,對窗口的邊緣進行經(jīng)定位,定位之后,機器人開始對窗口毛刺進行去除,去除工具有浮動功能,以適應不同模具間窗口大小的差異。視覺分揀相機6識別窗口毛刺的大小,并進行分類,將信息傳遞給輪轂搬運機器人4。輪轂搬運機器人4負責輪轂在各工位之間的轉運。
旋轉工作臺7包括上端開口的圓柱形的集屑箱7-2,集屑箱7-2內中心設置有可軸向轉動的放置臺7-5,放置臺7-5四周徑向延伸有位于集屑箱7-2內的支撐板,支撐板上設置有輪轂夾緊機構7-6,支撐板下方連接有刮屑板7-4,刮屑板7-4底部表面貼近集屑箱7-2內底部表面,集屑箱7-2下方設置有鋁屑暫存盒7-1,集屑箱7-2底部開有與鋁屑暫存盒7-1相連通的排屑口7-3,集屑箱7-2底部一側設置有與放置臺7-5驅動連接的伺服電機7-7。
在視覺暗房1內工位利用相機的輪型識別系統(tǒng)2進行輪型識別,再與輪轂搬運機器人4PLC進行信號交互,輪轂搬運機器人4接收到信號之后,首先將輪轂轉移到視覺分揀工位,光源上投影底座5向上對輪轂進行投影,視覺分揀相機6利用投影影像分揀輪輻窗口上毛刺較大的輪轂,并將其搬運到不合格品料道,毛刺大小合適的輪轂,轉移到到旋轉工作臺7上,打磨小機器人再采用視覺識別,對輪轂的窗口邊緣進行精確定位,定位之后,小機器人用帶有浮動功能的刀具進行窗口毛刺的去除,浮動功能主要為了適應不同模具輪轂窗口的偏差。打磨機器人每銑完一個窗口,旋轉工作臺7轉過一定角度,打磨機器人繼續(xù)打磨第二個窗口,如此反復,直至全部打磨完成,該工作臺有自動集屑的功能。
以上所述僅是本專利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專利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