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外圓磨削裝置。
背景技術:
機械加工中在外圓磨床上磨削外圓時,機床的加工特性決定了加工方法,如圖1所示,在使用外圓磨床5磨削工件6時,通常是在工件6兩端分別加工出頂尖孔或者內倒角。再使用機床上的機床左頂尖3和機床右頂尖4分別頂住工件6的頂尖孔或內倒角進行加工,工件6外圓的磨削及檢測都使用工件6兩端內倒角做基準,因此工件6兩端內倒角的精度決定了工件6外圓的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大小。但由于在加工工件6兩端內倒角時不可避免有誤差,存在兩端內倒角旋轉中心與機床的旋轉中心不在一條直線上而造成外圓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難保證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外圓磨削裝置。從而消除了兩端內倒角旋轉中心與機床的旋轉中心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問題,從而保證外圓高的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要求。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
一種外圓磨削裝置,包括分別安裝在外圓磨床上的左頂尖和右頂尖,所述左頂尖由左頂桿和連接在左頂桿上的左頂頭組成,并在左頂頭上設置有硬質合金鑲塊A;所述右頂尖由右頂桿和連接在右頂桿上的右頂頭組成,并在右頂頭上設置有硬質合金鑲塊B。
所述左頂尖和右頂尖對稱安裝在外圓磨床上,且左頂尖和右頂尖的中心線重合。
所述左頂頭和右頂頭均為圓臺結構。
所述硬質合金鑲塊A為若干條形狀沿左頂頭的圓臺外表面布置,且硬質合金鑲塊A在360°內均布。
所述硬質合金鑲塊B為若干條形狀沿右頂頭的圓臺外表面布置,且硬質合金鑲塊B在360°內均布。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裝置在加工過程中,通過機床帶動工件旋轉,在旋轉過程中由于硬質合金鑲塊A及硬質合金鑲塊B硬度高于工件的硬度,因此可微量去除工件的材料,從而對工件兩端內倒角進行修正,消除了兩端內倒角旋轉中心與機床的旋轉中心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問題,從而保證外圓高的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要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效果明顯,效率高,可在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廣泛應用推廣。
附圖說明
圖1是傳統磨削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A向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左頂尖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右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右頂尖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的左視圖。
圖中:1-左頂尖,2-右頂尖,3-機床左頂尖,4-機床右頂尖,5-外圓磨床,6-工件,11-左頂桿,12左頂頭,21-右頂桿,22-右頂頭,121-硬質合金鑲塊A,221-硬質合金鑲塊B。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但要求保護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圖2至7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外圓磨削裝置,包括分別安裝在外圓磨床5上的左頂尖1和右頂尖2,所述左頂尖1由左頂桿11和連接在左頂桿11上的左頂頭12組成,并在左頂頭12上設置有硬質合金鑲塊A121;所述右頂尖2由右頂桿21和連接在右頂桿21上的右頂頭22組成,并在右頂頭22上設置有硬質合金鑲塊B221。采用本技術方案,在加工過程中,通過機床帶動工件6旋轉,在旋轉過程中由于硬質合金鑲塊A121及硬質合金鑲塊B221硬度高于工件6的硬度,因此可微量去除工件6的材料,從而對工件6兩端內倒角進行修正,消除了兩端內倒角旋轉中心與機床的旋轉中心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問題,從而保證外圓高的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要求。
所述左頂尖1和右頂尖2對稱安裝在外圓磨床5上,且左頂尖1和右頂尖2的中心線重合。這樣,可進一步保證工件6內倒角旋轉中心與機床的旋轉中心在一條直線上;所述左頂頭12和右頂頭22均為圓臺結構。與傳統的圓錐形頂錐相比,不僅節約頂尖的用料,而且不會造成因頂尖磨損而產生偏移,影響磨削效果。
所述硬質合金鑲塊A121為若干條形狀沿左頂頭12的圓臺外表面布置,且硬質合金鑲塊A121在360°內均布;所述硬質合金鑲塊B221為若干條形狀沿右頂頭22的圓臺外表面布置,且硬質合金鑲塊B221在360°內均布。
機械加工中在外圓磨床上磨削外圓時,在使用機床上的左、右頂尖分別頂住零件的頂尖孔或內倒角進行加工,外圓的磨削及檢測都使用工件兩端內倒角做基準,因此工件兩端內倒角的精度決定了工件外圓的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大小。但由于在加工工件兩端內倒角時不可避免的有誤差,存在兩端內倒角旋轉中心與機床的旋轉中心不在一條直線上而造成外圓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難保證的問題,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裝置,解決了上述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