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重型牽引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的重型牽引車底盤一般采用的是大馬力發動機前置布置方式,冷卻模塊也采用前置方式布置,即冷卻模板放置在駕駛室發動機罩的下方,發動機前端,通過發動機前端風扇吸風對冷卻模塊進行冷卻。
該種布置方式對于高頂大駕駛室、冷卻模塊體積不大的重型牽引車布置基本可以滿足要求,但是對于大馬力發動機、使用區域工況惡劣、使用區域環境溫度較高的重型牽引車來說,冷卻模塊體積較大,尤其是散熱器需要較大的散熱功率,導致在發動機前端駕駛室下部無法安裝布置散熱器,必須將散熱器布置到駕駛室后方平臺上,把發動機前端駕駛室下部空間留給中冷器。
現有技術中,將散熱器安裝在駕駛室后方平臺上時,大多采用較復雜的安裝支撐結構對散熱器進行固定,零部件多,可靠性不高,穩定性較差。
基于此,目前亟需一種新型的固定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固定裝置,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將大型散熱器安裝在駕駛室后方平臺上,對大型散熱器進行固定時,需要的零部件較多且可靠性低、穩定性差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提供一種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包括:
安裝平臺,所述安裝平臺的一端通過第一減震機構與散熱器的一端相連;
安裝架,所述安裝架的一端通過第二減震機構與所述安裝平臺的一端相連,所述安裝架的另一端與支撐桿的一端相連;
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散熱器的一側相連。
上述方案中,所述散熱器的一端設置有支撐板。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減震機構包括:
第一減震墊,所述第一減震墊的一端與所述安裝平臺的一端的第一安裝點相連,所述第一減震墊的另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一端相連;
第二減震墊,所述第二減震墊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另一端相連;
第一蓋板,所述第一蓋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減震墊的另一端相連;
第一支撐襯套,所述第一支撐襯套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減震墊中,所述第一支撐襯套的另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減震墊中。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撐襯套及所述第一蓋板的材料具體包括:合金鋼或低碳鋼。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撐襯套長度為75~85mm。
上述方案中,所述散熱器包括:
風扇托架,所述風扇托架設置在所述散熱器的一側;
立板,所述立板的一端與所述風扇托架相連,所述支撐桿與所述立板的另一端相連。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減震機構包括:
第三減震墊,所述第三減震墊的一端與所述安裝平臺一端的第二安裝點相連,所述第三減震墊的另一端與所述安裝架的一端相連;
第四減震墊,所述第四減震墊的一端與所述安裝架的另一端相連;
第二蓋板,所述第二蓋板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減震墊的另一端相連。
第二支撐襯套,所述第二支撐襯套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三減震墊中,所述第二支撐襯套的另一端套接在所述第四減震墊中。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安裝點具體包括四個。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撐襯套的長度具體為65~75mm。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三減震墊及所述第四減震墊的材料具體包括:橡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安裝平臺,所述安裝平臺的一端通過第一減震機構與散熱器的一端相連;安裝架,所述安裝架的一端通過第二減震機構與所述安裝平臺的一端相連,所述安裝架的另一端與支撐桿的一端相連;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散熱器的一側相連;如此,只需通過所述第一減震機構及所述第二減震機構即可將所述散熱器固定在所述安裝平臺上,結構簡單;并且,即使重型牽引車行駛在較差的路面上時,也可以通過第一減震機構及第二減震機構對顛簸進行緩沖,以避免所述散熱器遭到碰撞被損壞,提高了固定時的可靠性及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固定裝置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固定裝置的C-C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固定裝置的B-B剖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安裝平臺;2-散熱器;3-第一減震墊;4-第一支撐襯套;5-第二減震墊;6-第一蓋板;7-安裝架;8-支撐桿;9-立板;10-第三減震墊;11-第二支撐襯套;12-第四減震墊;13-第二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將大型散熱器安裝在駕駛室后方平臺上,對大型散熱器進行固定時,為了提高固定時的穩定性及可靠性,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安裝平臺,所述安裝平臺的一端通過第一減震機構與散熱器的一端相連;安裝架,所述安裝架的一端通過第二減震機構與所述安裝平臺的一端相連,所述安裝架的另一端與支撐桿的一端相連;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散熱器的一側相連。
下面通過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固定裝置,如圖1所示,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安裝平臺1、第一減震機構及散熱器2;其中,所述安裝平臺1的一端通過第一減震機構與散熱器2的一端相連;具體地,所述安裝平臺1的一端通過第一減震機構與散熱器2的底部支撐板的第一安裝點相連,其中,所述散熱器2的底部與所述支撐板通過焊接相連接,以能使得所述散熱器2可以站立;所述支撐板具體可以包括三塊,分別為:第一支撐板、第二支撐板及第三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設置在所述散熱器2底部的一側,所述第二支撐板設置在所述散熱器2底部的另一側,所述第三支撐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板及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
所述第一安裝點具體可以包括八個,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撐板上設置有三個,所述第二支撐板設置有三個,所述第三支撐板上設置有兩個;相應地,所述第一減震機構也包括八個。
這里,所述第一減震機構包括:第一減震墊3、第一支撐襯套4、第二減震墊5及第一蓋板6;其中,所述第一減震墊3的一端與所述安裝平臺1的一端的第一安裝點相連,所述第一減震墊3的另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一端相連;所述支撐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減震墊5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減震墊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蓋板6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一支撐襯套4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減震墊3中,所述第一支撐襯套4的另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減震墊5中。然后,第一安裝螺栓依次從所述第一蓋板6、第一支撐襯套4、安裝平臺1的第一安裝點穿過,通過第一螺母將散熱器2固定在所述安裝平臺1上。
這里,所述第一減震墊3及所述第二減震墊5的材料具體可以包括:橡膠;所述第一支撐襯套4及所述第一蓋板6的材料具體包括:合金鋼或低碳鋼。所述第一支撐襯套4的長度可以為75~85mm;優選地,為76、80或84mm;相應地,所述第一安裝螺栓的長度也可以為75~85mm;優選地,為76、80或84mm。
進一步地,參見圖2,所述固定裝置還包括:安裝架7、第二減震機構及支撐桿8;其中,所述安裝架7的一端通過第二減震機構與所述安裝平臺1的一端相連,所述安裝架7的另一端與支撐桿8的一端通過螺栓相連;所述支撐桿8的另一端與所述散熱器2的一側相連。
具體地,所述散熱器2包括:風扇托架及立板9;其中,所述風扇托架設置在所述散熱器2的一側;所述立板9的一側與所述風扇托架通過焊接相連,所述支撐桿8的另一端與所述立板9通過螺栓相連。
這里,所述安裝架7的一端通過第二減震機構與所述安裝平臺1的一端的第二安裝點相連;所述第二安裝點包括四個。
參見圖3,所述第二減震機構包括:第三減震墊10、第二支撐襯套11、第四減震墊12及第二蓋板13;其中,所述第三減震墊10的一端與所述安裝平臺1一端的第二安裝點相連,所述第三減震墊10的另一端與所述安裝架7的一端相連;所述安裝架7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減震墊12的一端相連;所述第四減震墊1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蓋板13的一端相連;所述第二支撐襯套11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三減震墊10中,所述第二支撐襯套11的另一端套接在所述第四減震墊12中。然后,第二安裝螺栓依次從所述第二蓋板13、第二支撐襯套11、安裝平臺1的第二安裝點穿過,通過第二螺母將散熱器2固定在所述安裝平臺1的第二安裝點上。
這里,所述第三減震墊10及所述第四減震墊12的材料具體可以為橡膠;所述第二支撐襯套11及所述第二蓋板13的材料可以包括:低碳鋼或合金鋼;所述第二支撐襯套11的長度具體為65~75mm,優選地,為66、70或74mm;相應地,所述第二螺栓的長度為65~75mm,優選地,為66、70或74mm。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固定裝置,只需第一減震機構及所述第二減震機構即可將大型散熱器固定在所述安裝平臺上,所述固定裝置結構簡單;并且,即使重型牽引車行駛在較差的路面上時,也可以通過第一減震機構及第二減震機構對顛簸進行緩沖,以避免所述散熱器遭到碰撞被損壞,提高了固定時的可靠性及穩定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