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座椅坐墊。詳細而言,涉及具有座椅襯墊和從襯墊背側支撐座椅襯墊的面狀的面板框架的座椅坐墊。
背景技術:
1、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在座椅坐墊中,座椅襯墊通過面狀的面板框架而從襯墊背側被支撐的結構。在座椅襯墊的襯墊背面形成有用于提高緩沖性的凹部。
2、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227137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1、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2、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結構中,在由于座椅坐墊的薄型化等制約而無法確保座椅襯墊的襯墊厚度的情況下,在座壓高的坐骨的支撐部容易產生觸底感。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即使襯墊厚度薄也難產生觸底感的座椅坐墊。
3、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4、作為解決上述課題的手段,本發明的座椅坐墊采取以下手段。
5、即,本發明的第一技術方案是一種座椅坐墊,具有座椅襯墊和從襯墊背側支撐該座椅襯墊的面狀的面板框架,所述座椅襯墊具有支撐就座乘員的左右坐骨的一對坐骨支撐部和形成于所述一對坐骨支撐部的襯墊背面的一對凹狀的襯墊背凹部,所述面板框架具有在所述一對坐骨支撐部的正下方向框架背側凹陷或形成貫通孔的一對避讓部和在所述一對避讓部之間從襯墊背側支撐所述座椅襯墊的第一襯墊支撐部。
6、根據第一技術方案,通過形成于座椅襯墊的襯墊背面的左右襯墊背凹部,能夠容易地使座椅襯墊的左右坐骨支撐部撓曲。此外,通過形成于面板框架的各坐骨支撐部正下方的避讓部,座椅襯墊的坐骨支撐部即使由于就座載荷而撓曲,也能夠避免與面板框架接觸。其結果是,能夠使座椅襯墊的各坐骨支撐部難產生觸底感。此外,通過面板框架的第一襯墊支撐部從襯墊背側支撐座椅襯墊的各坐骨支撐部之間,能夠防止座椅襯墊的坐骨支撐部脫落。
7、本發明的第二技術方案為,在上述第一技術方案中,所述一對避讓部是所述貫通孔。
8、根據第二技術方案,即使在由于在面板框架的正下方搭載有蓄電池等制約而無法在框架背側確保充分的空間的情況下,也能夠在面板框架適當地設置一對避讓部。
9、本發明的第三技術方案為,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技術方案中,所述面板框架還包括一對第二襯墊支撐部,該一對第二襯墊支撐部從襯墊背側支撐所述座椅襯墊的比所述一對襯墊背凹部向座椅寬度方向的外側偏離的一對側支撐部。
10、根據第三技術方案,通過面板框架的一對第二襯墊支撐部從襯墊背側支撐座椅襯墊的各側支撐部,由此能夠使座椅襯墊成為難產生左右的搖晃感的結構。
11、本發明的第四技術方案為,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技術方案中,形成于所述面板框架的所述一對避讓部配置為在俯視時處于形成于所述座椅襯墊的所述一對襯墊背凹部的形成區域之內。
12、根據第四技術方案,能夠適當地抑制座椅襯墊的襯墊背面與面板框架的各避讓部的周緣摩擦。
1.一種座椅坐墊,具有:座椅襯墊;以及從襯墊背側支撐該座椅襯墊的面狀的面板框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坐墊,其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坐墊,其中,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坐墊,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