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礦用機械,具體為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
背景技術:
1、礦井下路況復雜,同時存在路面和軌道,以往車輛只存在一種行走方式,或是膠輪行走,或是軌道輪行走,這樣不能滿足井下所有巷道,如果采購兩臺相同功能、行走方式不同的車輛,不僅會增加成本,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也不方便,需要車輛不停的切換,大大影響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以往車輛只存在一種行走方式,或是膠輪行走,或是軌道輪行走,這樣不能滿足井下所有巷道的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包括:后機架、前機架以及設在后機架與前機架上的膠輪;
3、所述后機架上設有后軌道輪組件以及用于驅使后軌道輪組件移動的第一驅動件,所述前機架上設有第一前軌道輪組件、第二前軌道輪組件以及用于驅使第二前軌道輪組件移動的第二驅動件,所述第一前軌道輪組件由第二前軌道輪組件移動驅使移動,所述后機架與前機架通過膠輪接觸地面支撐,或切換為通過第一前軌道輪組件、第二前軌道輪組件與后軌道輪組件接觸地面軌道支撐。
4、優選的,所述第二前軌道輪組件位于第一前軌道輪組件與后軌道輪組件之間。
5、優選的,所述第二前軌道輪組件包括通過第二銷軸鉸接在前機架上的第二支臂以及設在第二支臂端部上的第二軌道輪;
6、其中,所述第二驅動件為第二伸縮件,所述第二伸縮件的固定端鉸接在前機架上,所述第二伸縮件的移動端與第二支臂鉸接。
7、優選的,所述第一前軌道輪組件包括通過第一銷軸鉸接在前機架上的第一支臂、設在第一支臂一端上的第一軌道輪以及鉸接在第一支臂另一端上的連桿,所述連桿遠離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鉸接。
8、優選的,所述后軌道輪組件包括通過第三銷軸鉸接在后機架上的第三支臂以及設在第三支臂上的第三軌道輪;
9、其中,所述第一驅動件為第一伸縮件,所述第一伸縮件的固定端鉸接在后機架上,所述第一伸縮件的移動端與第三支臂鉸接。
10、優選的,所述第一軌道輪由電機驅使轉動。
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過第一驅動件與第二驅動件分別驅使后軌道輪組件、第一前軌道輪組件與第二前軌道輪組件移動,使軌道輪與地面軌道接觸,并將膠輪與地面隔開,使兩用車可以在井下無軌-有軌的路面上無縫切換行駛,滿足井下各種行駛工況,不僅降低成本,同時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3、2、在第二驅動件驅使第二支臂轉動時,連桿會隨著一起移動并拉著第一支臂轉動,使一個驅動件能夠同時驅動第一前軌道輪組件與第二前軌道輪組件移動;通過第二前軌道輪組件從后機架與前機架之間靠近中部的區域支撐后機架與前機架,并配合第一前軌道輪組件與后軌道輪組件,增加兩用車與地面軌道的接觸區域,使兩用車受到的支撐力較為均勻,保證兩用車切換成軌道輪行走的穩定性。
1.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機架(1)、前機架(2)以及設在后機架(1)與前機架(2)上的膠輪(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軌道輪組件(6)位于第一前軌道輪組件(5)與后軌道輪組件(3)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軌道輪組件(6)包括通過第二銷軸(61)鉸接在前機架(2)上的第二支臂(62)以及設在第二支臂(62)端部上的第二軌道輪(63);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軌道輪組件(5)包括通過第一銷軸(51)鉸接在前機架(2)上的第一支臂(52)、設在第一支臂(52)一端上的第一軌道輪(53)以及鉸接在第一支臂(52)另一端上的連桿(54),所述連桿(54)遠離第一支臂(52)與第二支臂(62)鉸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軌道輪組件(3)包括通過第三銷軸(31)鉸接在后機架(1)上的第三支臂(32)以及設在第三支臂(32)上的第三軌道輪(33);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膠輪軌道輪兩用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軌道輪(53)由電機驅使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