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履帶式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履帶裝置以及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隨著農業機械化戰略的不斷地推進,聯合收割機也向著大型化與多功能化發展,而且聯合收割機對收割季節(全年只有一到兩個月)內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在收割季節內,聯合收割機會超負荷工作,甚至是24小時連續不間斷地工作,這更是對聯合收割機的可靠性的一個重大挑戰。因此,如何提高聯合收割機的可靠性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F在的聯合收割機的支重輪大多是設計的體積大、需經常對軸承等旋轉部件進行加注潤滑脂進行潤滑。這無疑是在農忙季節增加了收割機駕駛員的負擔,若忘記對支重輪內部的旋轉部件加注潤滑脂,則會大大地降低支重輪的可靠性,甚至是不能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履帶裝置,其支重輪的密封效果好,使用壽命長,生產成本低,應用范圍廣。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聯合收割機,其可靠性高,保養周期或維護周期很長,能夠有效減少對支重輪的維護次數。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履帶裝置,其包括多個支重輪、履帶、導向輪、驅動輪、托鏈輪組件以及底盤架,多個支重輪設置在底盤架上并且與履帶配合,導向輪和驅動輪分別設置在履帶的兩端,托鏈輪組件的一端設置在底盤架上,托鏈輪組件的另一端與履帶配合,支重輪包括輪體、輪軸、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端蓋、透蓋以及油封,輪軸設置在輪體的內部并通過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與輪體連接,端蓋和透蓋分別設置在輪體的兩端,油封設置在輪軸與透蓋之間,輪軸的與端蓋對應的一端設置有止擋部件,止擋部件設置在端蓋和第一軸承之間,端蓋與輪體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墊,透蓋與輪體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墊。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止擋部件包括定位螺母、彈性墊圈以及擋圈,定位螺母設置在輪軸的端部,擋圈與第一軸承抵靠接觸,彈性墊圈設置在定位螺母和擋圈之間,并且彈性墊圈分別與定位螺母和擋圈緊貼。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輪體包括用于設置第一軸承的第一安裝槽、用于設置第二軸承的第二安裝槽以及設置在第一安裝槽和第二安裝槽之間的腔體,第一安裝槽、第二安裝槽以及腔體彼此連通。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輪體的中間部分形成向內凹陷的凹槽,凹槽的兩側相對于凹槽向外凸出并且在凹槽的兩側形成凸緣。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油封包括第一油封以及與第一油封接觸的第二油封,第一油封的唇舌朝向輪體的外側,第二油封的唇舌朝向輪體的內側。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油封和第二油封均為雙唇形油封。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端蓋呈半球形。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支重輪還包括安裝螺母,安裝螺母設置在輪軸的靠近透蓋的端部。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托鏈輪組件包括第一托鏈輪、第二托鏈輪以及托鏈支架,第一托鏈輪和第二托鏈輪分別設置在托鏈支架的兩端。
一種聯合收割機,其包括上述的履帶裝置,履帶裝置與聯合收割機的機架連接并位于機架的下方。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支重輪通過設置在輪體兩端的端蓋和透蓋以及設置透蓋內的油封對輪體進行密封,并且通過在端蓋與輪體之間設置第一密封墊,以及在透蓋與輪體之間設置第二密封墊來進一步提高支重輪的密封性。同時,本實用新型在輪軸的與端蓋對應的一端設置止擋部件,避免了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沿輪軸的軸向竄動,提高支重輪的可靠性,減小工件之間的磨損。本實用新型的支重輪結構簡單、合理,密封性好,維護周期長,降低了維護成本,提高了支重輪的可靠性。本實用新型的履帶裝置可靠性高、能夠承受較長時間的工作負荷,并且應用范圍廣。本實用新型的聯合收割機可靠性高,保養周期或維護周期很長,能夠有效減少對支重輪的維護次數。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支重輪的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支重輪的輪體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支重輪的輪體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履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支重輪100;
輪體110;第一安裝槽111;第二安裝槽112;腔體113;輪軸120;第一軸承130;第二軸承140;端蓋150;透蓋160;油封170;第一油封171;第二油封172;止擋部件180;定位螺母181;彈性墊圈182;擋圈183;第一密封墊190;第二密封墊200;安裝螺母210;第一螺栓220;第二螺栓230;
履帶裝置300;
履帶310;導向輪320;驅動輪330;托鏈輪組件340;第一托鏈輪341;第二托鏈輪342;托鏈支架343;底盤架35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術語“水平”、“豎直”、“垂直”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水平”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豎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請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支重輪100包括輪體110、輪軸120、第一軸承130、第二軸承140、端蓋150、透蓋160、油封170、止擋部件180、第一密封墊190以及第二密封墊200。輪軸120設置在輪體110的內部并通過第一軸承130和第二軸承140與輪體110連接。端蓋150和透蓋160分別設置在輪體110的兩端,油封170設置在輪軸120與透蓋160之間。輪軸120的與端蓋150對應的一端設置有止擋部件180。止擋部件180設置在端蓋150和第一軸承130之間。第一密封墊190設置在端蓋150與輪體110之間。第二密封墊200設置在透蓋160與輪體110之間。
請參照圖2和圖3,輪體110為支重輪100的主體結構,在本實施例中輪體110為單凹槽二凸緣結構,如圖1所示,輪體110的中間部分為形成向內凹陷的凹槽,凹槽的兩側的部分相對于凹槽向外凸出,在凹槽兩側形成凸緣。輪體110包括設置在其內部形成的第一安裝槽111、第二安裝槽112以及腔體113。第一安裝槽111和第二安裝槽112分別設置在輪體110的內部并靠近輪體110兩端的位置處。腔體113設置在第一安裝槽111和第二安裝槽112之間。第一安裝槽111用于安裝第一軸承130。第二安裝槽112用于安裝第二軸承140。第一安裝槽111、第二安裝槽112以及腔體113彼此連通(貫通),輪軸120貫穿第一安裝槽111、第二安裝槽112以及腔體113從而保持在輪體110的內部。第一安裝槽111和第二安裝槽112的內徑彼此相等并且均大于腔體113的內徑。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安裝槽111和第二安裝槽112以及腔體113均為圓形通孔結構。
請參照圖1,輪軸120設置在輪體110的內部,輪軸120與設置在第一安裝槽111的第一軸承130以及設置在第二安裝槽112的第二軸承140相互配合,并且通過第一軸承130和第二軸承140與輪體110連接,使得輪體110在第一軸承130和第二軸承140的作用下繞輪軸120轉動。如圖1所示,輪軸120的中間部分保持在輪體110的內部,輪軸120的兩端分別暴露在輪體110的兩端(兩側)外側。
請參照圖1,第一軸承130和第二軸承140分別設置在第一安裝槽111和第二安裝槽112內。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軸承130和第二軸承140具有相同的結構和形狀以及具有相等的尺寸。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承130和第二軸承140均為滾動軸承。較佳地,本是實用新型的第一軸承130和第二軸承140為調心球軸承。值得說明的是,在安裝第一軸承130時,需先在輪體110內部,即,輪體110的腔體113內,填滿潤滑油脂,然后再安裝第一軸承130,減少后期支重輪100在工作期間的充油次數,提高生產效率。
請參照圖1,在圖1所呈現的視角下,端蓋150設置在輪體110的左端。在實際運用中,端蓋150設置的位置與支重輪100在設備中的安裝位置有關。具體地,例如支重輪100設置在設備的左側,則端蓋150設置在輪體110的左端,反之,支重輪100設置在設備的右側,則端蓋150設置在輪體110的右端??偠灾?,端蓋150設置在輪體110的面向外界環境的一端。端蓋150成半球形,其用于將輪體110內部的輪軸120以及第一軸承130與外界隔絕,避免異物進入到輪體110內部,影響輪軸120以及第一軸承130的運轉。該異物可以是:泥沙、石子、水以及其他雜物或臟污。如圖1所示,端蓋150通過第一螺栓220與輪體110固定連接。較佳地,第一螺栓220還包括彈性墊片和剛性平墊。在安裝狀態下,彈性墊片和平墊片位于端蓋150和第一螺栓220之間,以增加連接的穩固性,并且提高端蓋150和輪體110之間的密封效果。
請參照圖1,透蓋160為具有通孔的蓋狀結構,通孔設置在其中間部位,用于輪軸120穿過,通過輪軸120與其他構件的連接固定以實現支重輪100的安裝固定。透蓋160設置在與端蓋150相反的輪體110的另一端。在圖1所呈現的視角下,透蓋160即設置在輪體110的右端,并且輪軸120貫穿透蓋160。透蓋160和輪軸120之間形成一用于設置油封170的環形空腔。環形空腔的大小與油封170的尺寸相匹配。如圖1所示,透蓋160通過第二螺栓230與輪體110連接固定。
請參照圖1,油封170設置在透蓋160內,具體地,油封170設置在輪軸120和透蓋160之間,也即是,油封170設置在透蓋160與輪體110之間形成的環形空腔內。油封170包括第一油封171和第二油封172。第一油封171的唇舌朝向輪體110的外側,第二油封172的唇舌朝向輪體110的內側。第一油封171的唇舌向外,可以有效阻擋水的進入。第二油封172的唇舌向內,可以有效阻擋潤滑油的泄漏。第一油封171和第二油封172組裝在一起既可以有效防止水進入內外油封170之間,又可以有效防止軸承內的潤滑油泄漏。在保證了軸承潤滑清潔的良好工作環境,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同時,保證了第一油封171與第二油封172清潔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提高了第一油封171和第二油封172的工作可靠性與使用壽命。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油封171和第二油封172均為雙唇形油封。較佳地,第一油封171和第二油封172均為外骨架雙唇型油封。較佳地,第一油封171和第二油封172具有相同的尺寸。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油封171和第二油封172還可以是無彈簧型油封或單唇型油封。
請參照圖1,止擋部件180設置在輪軸120的與端蓋150對應的一端,即,在如圖1所呈現的視角下,止擋部件180設置在輪軸120的左端。止擋部件180用于防止第一軸承130和第二軸承140沿輪軸120方向感竄動,提高了支重輪100的可靠性,減小工件之間的磨損。止擋部件180包括定位螺母181、彈性墊圈182以及擋圈183。定位螺母181設置在輪軸120的端部。定位螺母181通過螺紋結構與輪軸120連接固定,其用于限位。擋圈183與第一軸承130抵靠接觸,從而將第一軸承130限定在第一安裝槽111內,并防止其沿輪軸120的方向竄動。彈性墊圈182設置在定位螺母181和擋圈183之間,并且彈性墊圈182分別與定位螺母181和擋圈183緊貼。彈性墊圈182設置在定位螺母181與擋圈183之間,一方面有利于定位螺母181通過擠壓彈性墊圈182而能夠穩固地設置在輪軸120上,另一方面還有有利于提高輪軸120與擋圈183連接處的密封性,確保輪體110內部的輪軸120能夠出于干凈的工作環境。
請參照圖1,第一密封墊190和第二密封墊200分別設置在端蓋150和輪體110之間以及透蓋160和輪體110之間。第一密封墊190可以稱之為第一密封圈,其設置在輪體110與端蓋150之間并且同時還位于在擋圈183的外側并與擋圈183配合。第一密封墊190的內徑與擋圈183的外徑相等,使得第一密封墊190能夠剛好卡在擋圈183的外側,提高輪體110端部的密封效果。同理,第二密封墊200也可以稱之為第二密封圈,其設置在輪體110與透蓋160之間并位于第二軸承140和第二油封172之間,如圖1所示。在圖1所呈現的視角下,第二軸承140設置在第二密封墊200的左側,第二油封172設置在第二密封墊200的右側。
請參照圖1,支重輪100還包括用于將支重輪100安裝至其他構件(例如,履帶裝置的底盤架)上的安裝螺母210。安裝螺母210設置在輪軸120的靠近透蓋160的端部。
請參照圖4,本實用新型的履帶裝置300包括多個本實用新型的支重輪100、履帶310、導向輪320、驅動輪330、托鏈輪組件340以及底盤架350。多個支重輪100設置在底盤架350上并且與履帶310配合。導向輪320和驅動輪330分別設置在履帶310的兩端。托鏈輪組件340的一端設置在底盤架350上,托鏈輪組件340的另一端與履帶310配合。托鏈輪組件340包括第一托鏈輪341、第二托鏈輪342以及托鏈支架343。托鏈支架343與底盤架350相垂直,并且托鏈支架343的一個端部連接至底盤架350,托鏈支架343的另一個端部上設置有第一托鏈輪341。在托鏈支架343與底盤架350的連接處設置有第二托鏈輪342。當發動機的動力傳送到驅動輪330時,驅動輪330旋轉并帶動履帶310轉動,履帶310轉動同時帶動著導向輪320、支重輪100和第一托鏈輪341的轉動,從而設備向前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聯合收割機(圖未示)包括本實用新型的履帶裝置300、機架、駕駛臺、收割裝置以及糧倉。履帶裝置300設置在機架的下方,駕駛臺設置在機架上方,收割裝置設置在機架前方,糧倉設置在機架后方。本實用新型的聯合收割機與現有收割機的結構大致相同,區別在于采用的履帶裝置300不同,尤其是支重輪100不同,關于支重輪100和履帶裝置300的具體結構上述內容已經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