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加料的拌料裝置。
背景技術:
電纜通常是由幾根或幾組導線(每組至少兩根)絞合而成的類似繩索的電纜,每組導線之間相互絕緣,并常圍繞著一根中心扭成,整個外面包有高度絕緣的覆蓋層。電纜具有內通電,外絕緣的特征。為了防止電線電纜在使用中發生短路、漏電等事故,電線電纜生產行業中均會在導線外圍均勻而密封地包裹一層不導電的材料,如 :樹脂、塑料、橡膠、PVC 等,形成絕緣層,從而防止導電體與外界接觸造成漏電、短路、觸電等事故發生。在包覆塑料前,需要將塑料米與添加劑進行混合攪拌,目前,由于攪拌罐較大,在加入塑料米與添加劑時,需要工人將塑料米與添加劑搬運到放置于攪拌罐旁的高架上投入攪拌罐內,導致工人的勞動強度較大。另外,目前的攪拌罐的出料口處的蓋子由螺栓固定連接在攪拌罐上,每次鎖緊和打開蓋子的時間較長,影響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加料的拌料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加料工人勞動強度大以及打開與關閉排料口耗時較長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自動加料的拌料裝置,包括支架、攪拌罐以及投料盤,所述支架呈U字形,攪拌罐轉動連接于支架上,所述攪拌罐上設有進料口與出料口,所述進料口上固定連接蓋子,蓋子上設有負壓管與進料管,負壓管與進料管上分別設有閥門,所述出料口上設有排料閥,所述投料盤設置于支架旁,所述投料盤的底部為漏斗狀,該漏斗的底部設有輸出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投料盤的高度為1-1.2m。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加料時,負壓管與進料管上的閥門打開,所述負壓管與負壓機相連,所述進料管與投料盤的輸出口相連。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排料閥包括閥片、轉軸、轉動齒輪、螺桿以及殼體,殼體固定連接于出料口處,閥片固定連接于轉軸上,且閥片位于出料口的通孔內,閥片呈圓盤形,閥片的直徑小于出料口的通孔直徑2-4mm,轉軸位于殼體內的一端與轉動齒輪固定連接,該轉動齒輪與螺桿嚙合,螺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轉盤。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閥片上固定連接有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支架內設有驅動裝置,攪拌罐與該驅動裝置傳動連接。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加料時(此時,攪拌罐由驅動裝置旋轉至,進料口朝上的狀態),負壓管與進料管上的閥門打開,所述負壓管與負壓機相連,所述進料管與投料盤的輸出口相連,工人只需將塑料米與添加劑投入投料盤即可,而投料盤內的塑料米與添加劑可以直接杯吸入攪拌罐內,投料時,由于塑料米與添加劑搬運的高度較低,工人的勞動強度較?。?/p>
2、轉動轉盤帶動螺桿轉動,轉動齒輪與螺桿嚙合,轉軸位于殼體內的一端與轉動齒輪固定連接,從而轉軸將轉動,使得閥片在出料口的通孔內轉動,從而可以方便快捷地打開或關閉出料口。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出料口的局部示意圖。
圖3為排料閥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以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支架02、攪拌罐03以及投料盤01,所述支架02呈U字形,攪拌罐03轉動連接于支架02上,所述攪拌罐03上設有進料口07與出料口08,所述進料口07上固定連接蓋子04,蓋子04上設有負壓管06與進料管05,負壓管06與進料管05上分別設有閥門,所述出料口08上設有排料閥09,所述投料盤01設置于支架02旁,所述投料盤01的底部為漏斗狀,該漏斗的底部設有輸出口,所述投料盤01的高度為1-1.2m,加料時,負壓管06與進料管05上的閥門打開,所述負壓管06與負壓機相連,所述進料管05與投料盤01的輸出口相連,所述排料閥09包括閥片95、轉軸94、轉動齒輪、螺桿92以及殼體91,殼體91固定連接于出料口08處,閥片95固定連接于轉軸94上,且閥片95位于出料口08的通孔內,閥片95呈圓盤形,閥片95的直徑小于出料口08的通孔直徑2-4mm,轉軸94位于殼體91內的一端與轉動齒輪固定連接,該轉動齒輪與螺桿92嚙合,螺桿92的一端固定連接有轉盤93,所述閥片95上固定連接有密封圈,所述支架02內設有驅動裝置,攪拌罐03與該驅動裝置傳動連接。
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