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頂驅電機制動裝置所用油路,具體為一種頂驅用變頻調速異步電動機制動器五通油路結構。
背景技術:
頂部驅動鉆井裝置自1982年問世以來,由于其良好的鉆井性能和適應性,目前已廣泛地被世界各國所采用,并已逐漸地成為現代鉆機的重要配置及發展方向。隨著頂驅技術的發展,對頂驅電機要求愈來愈嚴格——總體尺寸較小、結構緊湊合理、防護性能高、帶有機械制動裝置、性能可靠且便于維修。
對于頂驅電機的機械制動裝置,通常采用一對制動器對稱安裝,由液壓或者氣壓直接驅動進行制動工作,并且有彈性釋放單元,在壓力釋放后可使制動板復位,制動力與提供的壓力成正比。目前通常采用油壓制動,每個制動器有2個壓力輸入口,一臺頂驅電機共需4個壓力輸入口,對于結構緊湊的頂驅電機,油路的設計要求較高。目前常用的油路方案為金屬油管與油路三通配合,最終轉化為4個油壓輸出端口的方案,具體結構如圖5和圖6所示。
這種油路結構復雜,成本較高,油路分配長度不均衡,且安裝和維護難度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目前頂驅電機制動器所用油路結構復雜,成本較高,油路分配長度不均衡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頂驅用變頻調速異步電動機制動器五通油路結構。
本發明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頂驅用變頻調速異步電動機制動器五通油路結構,包括一個內部為空腔結構的油路五通;所述油路五通的一個側壁上開有進油口,油路五通上與設有進油口的側壁相對的另一個側壁上開有四個出油口。
進一步的,四個出油口上各連接有一個出油管。
本發明改進了目前油田頂驅電機制動器所用的三通結構油路,在保持制動性能的同時,簡化油路結構,減小占用空間,是安裝和維護都更為方便快捷,適應了頂驅電機緊湊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本發明的技術特點:
1)、油路五通。作為油路中樞,由一個油路總入口,分成4個油壓輸出端口,實現壓力的傳遞,通過螺紋結構連接,保證連接強度和密封性;
2)、油管。油管與油路五通連接后引出,終端連接制動器傳遞壓力,油管具有一定韌性,方便安裝維護時的調整。
本發明所采用的五通結構油路簡化了支路結構,一個總輸入口和4個分端口集成在五通模塊上,再由4根相同的油管把4個分端口和電機制動器的4個壓力輸入口連接,實現壓力的傳遞。該油路結構簡單,四根油管長度相同,油路分配均衡,占用空間小,在安裝、維護時簡單方便。同時,五通結構油路,零部件數量和類型少,穩定性相對更高。具體結構如圖1~4所示。
本發明有益技術效果: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頂驅用變頻調速異步電動機制動器五通油路結構,簡化了制動器油路系統,提高了安裝和維護的操作便捷性和制動系統的穩定性。并且結構和零部件簡單,降低了生產成本,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 本發明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明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3本發明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4本發明背面結構示意圖。
圖5現有技術中頂驅電機的機械制動裝置的油壓制動油路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6現有技術中頂驅電機的機械制動裝置的油壓制動油路結構示意圖之二。
1-油路五通,2-進油口,3-出油口,4-出油管,5-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頂驅用變頻調速異步電動機制動器五通油路結構,包括一個內部為空腔結構的油路五通1;所述油路五通1的一個側壁上開有進油口2,油路五通1上與設有進油口2的側壁相對的另一個側壁上開有四個出油口3。
四個出油口3上各連接有一個出油管4。
所述出油管4與出油口3之間采用螺紋結構實現連接。
油路五通1采用高強度鋼板焊接而成,外形呈矩形;所述進油口2開在矩形最大的兩個側面的其中一個之上,四個出油口3開在另一個最大的側面上且分別靠近該側面的四角(如圖1、4所示)。
油路五通1開有一對貫穿油路五通最大的兩個側面且起連接作用的通孔5。
以下結合附圖1~4對本發明專利作進一步說明。
如附圖1~4所示為本發明所述的油路五通,有如下結構特點:
1)、油路五通總體結構由高強度鋼板焊接而成,前端為油路總入口,后端設計為4個油壓輸出端口。中間部分有兩個通孔,用于油路五通的固定;
2)、出油管兩端為金屬結構,保證強度與密封性能,中間約1/3部分采用橡膠金屬軟管,保證強度的同時,保留一定韌性,方便安裝維護時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