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機冷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電機的定子以及電機。
背景技術:
隨著大型永磁電機容量的提高,電機內部的損耗也相應增大,從而造成電機內部的溫升過高,進而影響電機的安全穩定運行。在電機中,最大發熱源是繞組,繞組的主要散熱方式中最有效的散熱方式就是通過徑向通風道中流通的氣流進行直接冷卻?,F有電機的徑向通風冷卻結構是在定子鐵芯上設置有若干用于通風的徑向通風道,這樣,由電機外部冷卻風機提供的冷風進入電機后,在電機內部流通而構成的通風路徑為:氣流從電機軸向的兩端進入電機內部,經過繞組的端部進入到定子與轉子之間的氣隙中,再經過定子鐵芯處設置的若干徑向通風道到達定子支架的空腔中,最后通過管道將定子支架處的熱氣流排出至電機外部。
根據電機內部的通風路徑分析可知,冷風進入定子和轉子之間的氣隙后,由于定子鐵芯處的徑向通風道的分流、局部以及沿程阻力的原因,造成在定子鐵芯和轉子之間的氣隙中流通的氣流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小。這樣從定子和轉子之間氣隙的軸向兩端進風口處到電機軸向中間位置的氣流的靜壓是越來越大,動壓則是越來越小;另外,由于進入徑向通風道的氣流首先冷卻的是上層繞組,其次是下層繞組,因此,導致繞組的最高溫度位置應位于上層繞組和下層繞組之間的層間墊條處。
目前,一方面由于電機的定子鐵芯的齒槽中位于雙層繞組之間的層間墊條是絕緣材料,其導熱系數非常低,不利于散熱;而另一方面電機層間墊條的寬度和齒槽寬度基本上是一樣的,其長度和齒槽的軸向長度基本上也是一樣的,因此雙層繞組在其之間的墊條處的熱量不易散出,這樣容易導致熱量在墊條處堆積,從而會對電機的穩定運行造成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電機的定子以及電機,能夠在定子鐵芯的齒槽中的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冷卻通道,使電機內部的冷卻氣流能夠通過該冷卻通道對雙層繞組進行直接冷卻,從而提高對雙層繞組的冷卻效率。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電機的定子,該定子包括:定子鐵芯、雙層繞組以及墊條,定子鐵芯由多個疊片疊壓而成,并在多個疊片中相鄰的兩個疊片之間設置墊片,以在相鄰的兩個疊片之間形成徑向通風道;雙層繞組沿定子鐵芯的徑向疊置于定子鐵芯的齒槽中;墊條沿定子鐵芯的軸向設置于雙層繞組之間,并且墊條設置有槽形通道,以使雙層繞組中的面向槽形通道的繞組表面與徑向通風道連通。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槽形通道的數量為多個,多個槽形通道靠近墊條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設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多個槽形通道以軸對稱形式設置在墊條沿長度方向的兩側。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槽形通道沿墊條的長度方向貫通。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槽形通道在墊條的長度方向為軸對稱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槽形通道在墊條沿長度方向的一側或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的一側或兩側端部形成進風口。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墊條為由多個墊條單體構成的分體結構,多個墊條單體彼此之間分隔設置以形成槽形通道。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槽形通道包括對應多個徑向通風道中的至少部分徑向通風道設置的一個或多個出風口。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個或多個出風口對應位于齒槽一側或兩側的至少部分徑向通風道設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個或多個出風口與至少部分徑向通風道一一對應地設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個或多個出風口設置于墊條沿長度方向的大致中間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個或多個出風口中的每個出風口與至少部分徑向通風道中的多個徑向通風道對應地設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個或多個出風口設置于墊條沿長度方向的大致中間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墊條為一體式結構,墊條的墊條本體的至少部分寬度小于齒槽的寬度,以使墊條與齒槽的至少一側內壁之間形成槽形通道。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多個槽形通道以軸對稱形式設置在墊條沿寬度方向的兩側。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還提供了一種電機,包括上述的用于電機的定子。
綜上,本發明實施例的用于電機的定子,通過在設置于定子的齒槽中的雙層繞組之間的墊條處設置槽形通道,使雙層繞組面對槽形通道的繞組表面能夠與徑向通風道連通。使得進入電機腔體中的冷卻氣流能夠流入槽形通道中,與雙層繞組中面向槽形通道的表面換熱接觸,從而對雙層繞組進行直接冷卻,能夠提高對雙層繞組的冷卻效率,避免雙層繞組產生的熱量在其之間的墊條處堆積而造成溫升問題。
附圖說明
從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描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其中:
通過閱讀以下參照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安裝有定子的電機的部分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個實施例的墊條安裝在定子齒槽中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個實施例的墊條在定子齒槽中的一種安裝狀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墊條在定子齒槽中的一種安裝狀態的俯視示意圖;
圖5是圖3中的墊條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8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9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六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根據本發明第七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根據本發明第八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根據本發明第九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5是根據本發明第十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6是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個實施例的墊條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其中:
1-電機;10-定子;10a-第一端;10b-第二端;11-轉子;11a-氣隙;12-定子支架;13-腔體;14-腔體;
100-定子鐵芯;101-疊片;102-墊片;103-徑向通風道;104-齒槽;105-下層繞組;106-上層繞組;108-槽楔;109-墊條;110-槽形通道;111-墊條單體;112-墊條單體;112a-進風口;112b-出風口;113-墊條單體;113a-進風口;113b-出風口;114-墊條單體;115-墊條單體;115b-出風口;116-墊條單體;116b-出風口;117-墊條單體;117a-進風口;117b-出風口;118-墊條單體;118a-進風口;118b-出風口;119-墊條單體;119b-出風口;120-墊條單體;120a-進風口;121-墊條單體;121a-進風口;122-墊條單體;122a-進風口;122b-出風口;123-墊條單體;123a-進風口;124-墊條單體;124b-出風口;125-墊條單體;125a-進風口;126-墊條單體;126a-進風口;127-墊條單體;128-墊條單體;128a-進風口;128b-出風口;129-墊條單體;129a-進風口;129b-出風口;130-墊條單體;131-墊條單體;131a-進風口;131b-出風口;132-墊條單體;132a-進風口;133b-出風口;133-墊條本體;133a-進風口;133a′-進風口;134-墊條本體;134a-進風口;134a′-進風口;
A-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各個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實施例。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提出了許多具體細節,以便提供對本發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很明顯的是,本發明可以在不需要這些具體細節中的一些細節的情況下實施。下面對實施例的描述僅僅是為了通過示出本發明的示例來提供對本發明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圖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結構和技術沒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對本發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區域和層的厚度。在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它們的詳細描述。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結構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適的方式結合在一個或更多實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現的方位詞均為圖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對本發明的用于電機的定子的具體結構進行限定。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視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于電機的定子的齒槽中繞置有雙層繞組,在雙層繞組的上、下層繞組之間設置有用于將上、下層繞組分隔開的墊條,通過設置該墊條能夠避免電機在運行過程中雙層繞組相互摩擦,而出現絕緣失效的問題。并且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墊條設置有槽形通道,以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與徑向通風道連通的冷卻通道,使雙層繞組能夠得到有效冷卻,避免溫度在雙層繞組之間堆積。在以下的實施例中,僅以電機中的內定子結構為示例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定子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實施例中,該定子還可以是電機中的外定子結構。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結合圖1至圖16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用于電機的定子進行詳細描述。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安裝有定子10的電機1的部分結構剖面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個實施例的墊條109安裝在定子10的齒槽104中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個實施例的墊條109在定子10的齒槽104中的一種安裝狀態示意圖,其中,只示意出了定子10沿軸向被切割后的部分結構,而未顯示出定子10的整體結構,并且在圖1中顯示了徑向通風道103所指示位置的三個墊片102被拆除后的狀態。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用于電機的定子10(以下簡稱為定子10)包括:定子鐵芯100、雙層繞組以及墊條109。定子鐵芯100由多個疊片101疊壓而成,在多個疊片101中相鄰的兩個疊片101之間設置有墊片102,以在多個疊片101中相鄰的兩個疊片101之間形成徑向通風道103。雙層繞組沿所述定子鐵芯100的徑向疊置于定子鐵芯100的齒槽104中。墊條109沿定子鐵芯100的軸向設置于雙層繞組之間,并且墊條10上設置有槽形通道110,以使雙層繞組中的面向槽形通道110的繞組表面與徑向通風道103連通。
由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用于電機的定子10通過在支撐于雙層繞組(即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之間的墊條109處設置槽形通道110的方式,使得徑向通風道103能夠在雙層繞組以及定子10的齒槽104的兩側壁的包圍作用下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冷卻通道,并且通過槽形通道110使雙層繞組中面對槽形通道110的下層繞組105和/或上層繞組106的表面與形成于相鄰兩疊片101之間的徑向通風道103連通。這樣,通過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與徑向通風道103連通的冷卻通道的方式,使得在徑向通風道103中流通的冷卻氣流能夠經由槽形通道110與面向槽形通道110的下層繞組105和/或上層繞組106的表面換熱接觸,從而對下層繞組105和/或上層繞組106進行冷卻,進而能夠及時將雙層繞組在電機1的運行過程中產生并堆積在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之間的熱量帶走。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電機1包括:定子10、轉子11和定子支架12,其中,定子10通過定子支架12固定于電機1內,轉子11環繞定子10設置,并且在定子10和轉子11之間沿周向形成環形氣隙11a。在電機1內部的定子10的軸向第一端10a處還具有空腔13,而在定子10的軸向第二端10b處具有空腔14。
定子10(圖中未示出整體結構)包括定子鐵芯100和雙層繞組,其中,定子鐵芯100由多個疊片101沿軸向疊壓而構成,疊壓后構成的定子鐵芯100沿周向設置有多個沿軸向貫通的齒槽104。并且在多個疊片101的兩兩相鄰的疊片101之間設置有墊片102,以在被相互隔開的每兩個相鄰的疊片101之間形成徑向通風道103。在齒槽104中沿定子鐵芯100的徑向疊置雙層繞組,即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并且為了使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能夠彼此隔開,在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之間還鋪設有墊條109。
因此,在電機1內部用于對定子鐵芯100、下層繞組105以及上層繞組106進行冷卻的冷卻氣流的流動路徑即被構成為:從外部進入電機1內部的冷卻氣流從定子10軸向兩側的腔體13和腔體14處進入至氣隙11a中,進而冷卻氣流則會從氣隙11a處流經徑向通風道103對定子鐵芯100以及雙層繞組進行冷卻,最終吸收了熱量之后的冷卻氣流則到達定子支架12的空腔中,并通過管道進一步被排至電機1的外部。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更好地顯示出本發明以下實施例中的墊條109的結構,在以下實施例的附圖中,由于墊條109的寬度大致與齒槽104的槽寬(即齒槽104兩側內壁之間的距離)相等,而墊條109的長度大致與齒槽104的長度相等,所以示出的位于墊條109外周的虛線外框(與墊條109外輪廓重合部分為實線)為沿定子10的徑向觀察時齒槽104的內壁輪廓線(同時也是位于墊條109下方的下層繞組105的部分外輪廓線),為了便于區分,圖1至圖16中帶有剖面線的部分則為沿定子10的徑向觀察時墊條109的實體結構。另外,以下實施例中出現的墊條109的厚度方向為與圖中示出的定子10的徑向方向重合的方向,墊條109的寬度方向為齒槽104的一側內壁至另一側內壁的方向,而墊條109的長度方向則為與定子10的軸向方向重合的方向。此外,以下描述中出現的軸向和徑向皆是指沿定子10的軸向和徑向。
以下實施例,將對安裝于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之間的墊條109的結構進行具體說明。請一并參見圖4、圖5和圖6,其中,圖4是圖3的墊條109在定子10的齒槽104中的一種安裝狀態的俯視示意圖;圖5是圖3中的墊條109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中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墊條109為由多個墊條單體構成的分體結構,多個墊條單體彼此之間分隔設置,以在多個墊條單體之間形成槽形通道110。并且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以軸對稱的形式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設置在墊條109的兩側,而圖中的軸線A(即定子10的位于軸向中間位置的中心線)為槽形通道110的對稱軸。
示例性地,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包括五段彼此之間分隔設置的墊條單體,其中,位于齒槽104大致中間位置(暫且忽略位于墊條109下方的下層繞組105,下述實施例中同樣如此)的墊條單體111為長條形結構,并且墊條單體111的寬度與齒槽104的寬度(即齒槽104兩側內壁之間的距離)相等。兩段墊條單體112和兩段墊條單體113結構相同,均為細長條形結構,其中,兩段墊條單體112彼此相對并分隔地布置在軸線A的同一側,而兩段墊條單體113相對于兩段墊條單體112對稱地布置于軸線A的另一側。兩段墊條單體112以及兩段墊條單體113還分別沿軸向與墊條單體111之間相隔一定距離布置,由此使得兩個槽形通道110在軸線A兩側對應位于齒槽104兩側內壁處的徑向通風道103,分別形成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2b以及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3b,上述“一定距離”可以根據徑向通風道103的氣隙的寬度或者槽形通道110實際需要的出風量確定(下述實施例中的“一定距離”與本實施例相同)。
通過本實施例中的多個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使得墊條109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兩個槽形通道110,而兩個槽形通道110被配置成:分別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設置,并且兩個槽形通道110以軸對稱的形式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設置在軸線A的兩側。并且,兩個槽形通道110分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進風口112a和進風口113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進風口112a和進風口113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
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還使得兩個槽形通道110在軸線A兩側對應位于齒槽104兩側內壁處的徑向通風道103,分別形成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2b以及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3b,相對是指每對出風口均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相對地布置。在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多個出風口與定子鐵芯100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中的至少部分徑向通風道103一一對應地設置,也就是說,槽形通道110的每個出風口都對應齒槽104一側內壁處的一個徑向通風道103。并且,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2b以及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3b均靠近墊條109的中間位置。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兩對相對的出風口與位于齒槽104兩側的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本實施例的墊條109通過設置兩個槽形通道110,能夠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兩條冷卻通道,并在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兩個進風口,在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對應徑向通風道103形成兩對出風口。因此,進入電機1腔體中的冷卻氣流能夠分別經由兩端的進風口112a和進風口113a進入兩側的冷卻通道(即分別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的槽形通道110)中。在對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面向槽形通道110的表面進行直接冷卻后,冷卻氣流分別經由沿墊條109寬度方向兩側布置的兩對出風口流入與兩對出風口相對應的徑向通風道103中,從而使吸收了雙層繞組產生的熱量后的冷卻氣流能夠經由徑向通風道103流入至定子支架12的腔體處,進而能夠通過管道將吸熱后的冷卻氣流排除至電機1外部。
通過冷卻氣流在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之間直接與雙層繞組換熱接觸的冷卻方式對雙層繞組進行冷卻,能夠有效提高雙層繞組的冷卻效率,還能避免雙層繞組之間堆積的熱量由于不能及時進行有效冷卻而出現的溫升問題。同時,在雙層繞組層之間增加冷卻通道還可以降低電機1內部的通風阻力,從而能夠增大用于提供冷卻氣流的風機的風量,進而提升電機1內部整體的冷卻效果,提高電機1的可靠性,增加輸出功率,并進一步降低雙層繞組的溫度,保證電機1的穩定運行?;蛘?,當保持進入電機1內部風量不變的情況下,還可以降低對風機性能的要求(例如減小風機尺寸),從而能夠降低電機1的生產成本。另外,本發明實施例的定子10由于通風冷卻的方式,可以適當的增加其熱負荷,從而減輕銅和磁鋼的重量,進而降低電機1的成本。
而且現有的徑向通風冷卻方式中存在繞組溫度在軸向上呈兩端高、中間低的分布,而在徑向上呈上下溫度低、中間溫度高的分布,這樣造成繞組在軸徑向上都存在較大溫差。通過將槽形通道110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設置,以分別在靠近雙層繞組的兩側端部位置形成兩條冷卻通道,從而能夠減少繞組在軸徑向上存在的溫差,進而使雙層繞組得到均勻的冷卻。
當然本發明實施例對于墊條單體112、墊條單體111以及墊條單體113的軸向長度不進行限制。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能夠對沿軸向更長長度的雙層繞組進行冷卻,位于中間位置的墊條單體111的軸向長度小于兩側的墊條單體112以及墊條單體113的軸向長度,使得槽形通道110具有足夠的軸向長度。而且墊條單體112、墊條單體111以及墊條單體113的軸向長度決定了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的位置,當出風口靠近軸線A時,則出風口與靠近軸向中間位置的徑向通風道103相對應。由于冷卻氣流在靠近軸向中間位置的徑向通風道103中的流速較快,因此將出風口靠近軸線A設置能夠加快槽形通道110中的冷卻氣流的流速,進而能夠提高對雙層繞組的冷卻效率。
圖7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與上述第一個實施例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為由多個墊條單體構成的分體結構,多個墊條單體彼此之間分隔設置,以在多個墊條單體之間形成槽形通道110。但是,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貫通設置,并且槽形通道110在墊條109的長度方向為軸對稱結構,圖中的軸線A為槽形通道110的對稱軸。
示例性地,本實施例中墊條109包括十段彼此之間分隔設置的墊條單體,其中,位于齒槽104大致中間位置且長度較短的兩段墊條單體114分別貼近齒槽104兩側的內壁設置。另外,長度較短的兩段墊條單體115和兩段墊條單體116相對于軸線A彼此對稱地設置于兩段墊條單體114的軸向兩側,并且兩段墊條單體115和兩段墊條單體116各自中的墊條單體同樣彼此分隔地靠近齒槽104兩側的內壁設置。而長度較長的兩段墊條單體117和兩段墊條單體118相對于軸線A彼此對稱地設置于齒槽104的軸向最外側,并且兩段墊條單體117和兩段墊條單體118各自中的墊條單體同樣彼此分隔地靠近齒槽104兩側的內壁設置。并且,兩段墊條單體115以及兩段墊條單體116分別沿軸向與兩段墊條單體114之間相隔一定距離布置。兩段墊條單體117以及兩段墊條單體118分別沿軸向與相對其位于軸向內側的兩段墊條單體115以及兩段墊條單體116之間相隔一定距離(同上述的“一定距離”)布置。由此使得槽形通道110在軸線A的兩側對應位于齒槽104兩側內壁處的徑向通風道103,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形成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5b、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6b、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7b以及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8b,
通過本實施例中的多個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使得墊條109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一個沿軸向貫通的槽形通道110,而貫通的槽形通道110被配置成:以軸對稱的形式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的兩側延伸設置,而且槽形通道110分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進風口117a和進風口118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進風口117a和進風口118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
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還使得槽形通道110在軸線A的兩側對應位于齒槽104兩側內壁的徑向通風道103,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形成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5b、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6b、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7b以及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8b,相對是指每對出風口均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相對地布置。在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多個出風口與定子鐵芯100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中的至少部分徑向通風道103一一對應地設置。并且,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5b、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6b、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7b以及兩個相對的出風口118b均靠近墊條109的中間位置。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四對相對的出風口與位于齒槽104兩側的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本實施例的墊條109通過設置貫通的槽形通道110,能夠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一條沿軸向貫通的冷卻通道,并在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兩個進風口,在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對應徑向通風道103形成四對出風口。因此,進入電機1腔體中的冷卻氣流能夠分別經由兩端的進風口117a和進風口118a進入槽形通道110中,與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進行換熱接觸。與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進行換熱接觸后的冷卻氣流經由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布置的四對出風口分別流入與四對出風口相對應的徑向通風道103中,從而使吸收了雙層繞組產生的熱量后的冷卻氣流能夠經由徑向通風道103流入至定子支架12的腔體處,進而能夠通過管道被排除至電機1外部。
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能夠通過槽形通道110供冷卻氣流流入,對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進行直接冷卻,因此本實施例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對雙層繞組采用直接冷卻的方式相同的優點,故不再加以贅述。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上的槽形通道110由于能夠在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之間形成沿軸向貫通的冷卻通道,并且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形成四對相對的出風口,從而能夠增加出風口的出風量,進一步減小冷卻通道中的通風阻力,加快冷卻通道中冷卻氣流的流速,進而能夠進一步提高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的冷卻效率,提高電機1運行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同時提高電機1的功率密度。
當然本實施例同樣對于墊條單體114、墊條單體115、墊條單體116、墊條單體117以及墊條單體118的軸向長度不進行限制。
圖8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與上述第一個實施例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為由多個墊條單體構成的分體結構,多個墊條單體彼此之間分隔設置,以在多個墊條單體之間形成槽形通道110。并且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以軸對稱的形式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設置在墊條109的兩側,圖中的軸線A為槽形通道110的對稱軸。
示例性地,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包括五段彼此之間分隔設置的墊條單體,其中,位于齒槽104大致中間位置的墊條單體119為長條形結構,并且墊條單體119的寬度小于齒槽104的寬度,而兩段墊條單體120和兩段墊條單體121結構相同,均為細長條結構,并且兩段墊條單體120彼此分隔地布置在軸線A的同一側,即,兩段墊條單體120分別靠近齒槽104的兩側內壁布置。兩段墊條單體121相對于兩段墊條單體120對稱地布置于軸線A的另一側,并且兩段墊條單體120以及兩段墊條單體121還分別沿軸向與墊條單體119之間相隔一定距離布置。
通過本實施例中的多個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使得墊條109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兩個槽形通道110,而兩個槽形通道110被配置成:分別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設置,并且兩個槽形通道110以軸對稱的形式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設置在軸線A的兩側(同墊條109的兩側)。兩個槽形通道110分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進風口120a和進風口121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進風口120a和進風口121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同時,還使得兩個槽形通道110在墊條單體119外圍形成周向連通的出風口119b(此時該周向連通的出風口119b同時可作為兩側的槽形通道110的一部分,供冷卻氣流流動),在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119b能夠對應多個徑向通風道103,也就是說,槽形通道110的每一個出風口能夠與定子鐵芯100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的至少部分徑向通風道103中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相對應。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通過該周向連通的出風口119b與相對應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具備與第一個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的優點,故不再加以贅述。但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兩側的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119b與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相對應,從而能夠增加出風口的出風量,進一步減小冷卻通道中的通風阻力,加快冷卻通道中冷卻氣流的流速,進而能夠進一步提高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的冷卻效率,提高電機1運行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當然本實施例同樣對于墊條單體119、墊條單體120以及墊條單體121的軸向長度不進行限制。
圖9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與上述第二個實施例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為由多個墊條單體構成的分體結構,多個墊條單體彼此之間分隔設置,以在多個墊條單體之間形成槽形通道110。并且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貫通設置,圖中的軸線A為槽形通道110的對稱軸。
示例性地,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包括四段彼此之間分隔設置的墊條單體,其中,兩段墊條單體122和兩段墊條單體123結構相同,均為細長條結構,并且兩段墊條單體122彼此分隔地布置在軸線A的同一側,而兩段墊條單體123相對于兩段墊條單體122對稱地布置于軸線A的另一側。并且兩段墊條單體122和兩段墊條單體123彼此之間沿軸向相隔一定距離布置,使得在兩段墊條單體122和兩段墊條單體123之間形成較大開口,即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122b。
通過本實施例中的多個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使得墊條109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一個沿軸向貫通的槽形通道110,而貫通的槽形通道110被配置成:槽形通道110在墊條109的長度方向為軸對稱結構,而且槽形通道110分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進風口122a和進風口123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進風口122a和進風口123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同時,貫通設置的槽形通道110通過兩段墊條單體122和兩段墊條單體123之間的開口形成完全敞開的出風口122b,在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122b能夠對應多個徑向通風道103。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通過該完全敞開的出風口122b與相對應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具備與第二個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的優點,故不再加以贅述。但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槽形通道110通過兩段墊條單體122和兩段墊條單體123之間的開口形成完全敞開的出風口122b,能夠進一步增加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的出風量,從而加快冷卻通道中冷卻氣流的流速,能夠進一步提高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的冷卻效率。
當然本實施例同樣對于墊條單體122和墊條單體123的軸向長度不進行限制。
圖10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與上述第三個實施例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為由多個墊條單體構成的分體結構,多個墊條單體彼此之間分隔設置,以在多個墊條單體之間形成槽形通道110。并且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以軸對稱的形式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設置在墊條109的兩側,圖中的軸線A為槽形通道110的對稱軸。
示例性地,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包括三段彼此之間分隔設置的墊條單體,其中,墊條單體124包括呈階梯狀設置的三個部分,并且墊條單體124緊貼齒槽104的一側內壁設置。墊條單體124整體以軸線A為對稱軸,其中,墊條單體124靠近軸線A的部分與墊條單體124靠近軸向兩側的兩個部分相比具有更寬的寬度,并且,墊條單體124靠近軸線A的部分的寬度小于齒槽104的槽寬。墊條單體125和墊條單體126相對于墊條單體124的靠近軸向兩側的兩個部分,貼近于齒槽104的另一側且相對軸線A對稱地設置,并且墊條單體125和墊條單體126分別沿軸向與墊條單體124靠近軸線A的部分相隔一定距離設置,以在墊條單體124靠近軸線A的部分的限定作用下,使墊條單體125和墊條單體126之間形成條狀的開口,即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124b。
通過本實施例中的多個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使得墊條109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兩個槽形通道110,而兩個槽形通道110被配置成:分別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設置,并且兩個槽形通道110以軸對稱的形式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設置在軸線A的兩側。兩個槽形通道110分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進風口125a和進風口126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進風口125a和進風口126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同時,在墊條單體124靠近軸線A的部分的限定作用下,使得墊條單體125和墊條單體126之間形成條狀的開口,即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124b,在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124b能夠對應多個徑向通風道103。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通過該條狀的出風口124b與相對應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具備與第三個實施例中的墊條109相同的優點,故不再加以贅述。當然本實施例同樣對于墊條單體124、墊條單體125以及墊條單體126的軸向長度不進行限制。
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六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與上述第一個實施例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為由多個墊條單體構成的分體結構,多個墊條單體彼此之間分隔設置,以在多個墊條單體之間形成槽形通道110。但是,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不是對稱結構。
示例性地,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包括三段彼此之間分隔設置的墊條單體,其中,墊條本體127包括呈階梯狀設置的三個部分,墊條單體127靠近軸線A的部分與齒槽104的寬度相等,而墊條單體127靠近軸向兩側的兩個部分均呈細長條狀,并分別貼近齒槽104的相反側的內壁設置。位于軸線A兩側的墊條單體128和墊條單體129分別相對于墊條單體127靠近軸向兩側的兩個部分,貼近齒槽104的相反側的內壁設置,并且墊條單體128和墊條單體129分別沿軸向與墊條單體127靠近軸線A的部分保持一定距離設置。由此,墊條單體127靠近軸線A的部分與墊條單體128之間對應齒槽104內壁一側的徑向通風道103形成出風口128b,而墊條單體127靠近軸線A的部分與墊條單體129之間對應齒槽104內壁另一側的徑向通風道103形出風口129b。
通過本實施例中的多個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使得墊條109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兩個槽形通道110,而兩個槽形通道110被配置成:分別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設置。兩個槽形通道110分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進風口128a和進風口129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進風口128a和進風口129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同時,還使得墊條單體127靠近軸線A的部分與墊條單體128之間對應齒槽104一側內壁的徑向通風道103形成出風口128b,而墊條單體127靠近軸線A的部分與墊條單體129之間對應齒槽104另一側內壁的徑向通風道103形出風口129b。即,在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多個出風口與定子鐵芯100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中的至少部分徑向通風道103一一對應地設置。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位于相反側的出風口128b以及出風口129b與相對應的兩個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圖12是根據本發明第七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與上述第六個實施例相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為由多個墊條單體構成的分體結構,多個墊條單體彼此之間分隔設置,以在多個墊條單體之間形成槽形通道110。但是,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不是對稱結構。
示例性地,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包括三段彼此之間分隔設置的墊條單體。墊條本體30包括呈階梯狀設置的三個部分,其中,墊條單體130的靠近軸線A的部分的面相齒槽104兩側內壁的端面,沿墊條109的寬度方向分別向內凹設形成位于兩側的臺階面,而墊條單體130靠近軸向兩側的兩個部分均呈細長條狀,并分別貼近齒槽104的相反側的內壁設置。位于軸線兩側的墊條單體131和墊條單體132分別相對于墊條單體130靠近軸向兩側的兩個部分貼近齒槽104的相反側的內壁設置,并且墊條單體131和墊條單體132分別沿軸向與墊條單體130的靠近軸線A的部分保持一定距離設置。由此,墊條單體130的靠近軸線A的部分通過其一側的臺階面與墊條單體131之間形成長條形的開口131b,而墊條單體130的靠近軸線A的部分通過其另一側的臺階面與墊條單體132之間形成長條形的開口132b。
通過本實施例中的多個墊條單體相互之間按照預設的擺放位置間隔設置,使得墊條109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兩個槽形通道110,而兩個槽形通道110被配置成:分別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設置。兩個槽形通道110分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進風口131a和進風口132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進風口131a和進風口132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同時,還使得槽形通道110對應位于齒槽104兩側內壁處的徑向通風道103分別形成長條狀出風口131b和長條狀出風口132b,即,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能夠對應多個徑向通風道103,。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位于相反側的出風口131b和出風口132b分別與相對應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同樣具備與第三個實施例中的墊條109相同的優點,故不再加以贅述。當然本實施例同樣對于墊條單體130、墊條單體131以及墊條單體132的軸向長度不進行限制。
圖13是根據本發明第八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墊條109為一體式結構,并且其通過使墊條本體133的至少部分寬度小于齒槽104的寬度,以與齒槽104的至少一側內壁共同圍設形成槽形通道110。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以軸對稱的形式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設置在墊條109的兩側,而圖中的軸線A(即定子10的軸向中心線)為槽形通道110的對稱軸。
示例性地,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的墊條本體133被構成為一體式結構,其包括呈階梯狀設置的三部分結構,其中,墊條本體133靠近軸線A的部分為長條狀結構,并且寬度與齒槽104的寬度一致。而墊條本體133靠近軸向兩端的兩個部分呈細長條狀,而且墊條本體133靠近軸向兩端的兩個部分的寬度小于齒槽104的寬度,并相對于軸線A對稱地設置在墊條本體133靠近軸線A的部分的軸向兩側。
本實施例的墊條109通過按照上述結構一體式地設置墊條本體133,在墊條本體133靠近軸向兩端的兩個部分和齒槽104的兩側內壁之間相對于軸線A形成兩兩對稱的四個槽形通道110,同時四個槽形通道110還以軸對稱形式設置在墊條109沿寬度方向的兩側,即,四個槽形通道110在墊條109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都為軸對稱結構。四個槽形通道110分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一側端部形成彼此相對的兩個進風口133a,并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端部形成彼此相對的兩個進風口133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兩個進風口133a和兩個進風口133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四個槽形通道110相對齒槽104為開放式通道,所以四個槽形通道110本身相對于齒槽104的兩側內壁形成的敞口即可作為出風口,即,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分別能夠對應多個徑向通風道103。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直接與相對應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本實施例的墊條109通過在其靠近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位置處與齒槽104的兩側內壁之間設置槽形通道110,能夠在靠近軸向兩端位置處的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四條冷卻通道,并在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分別形成兩對進風口,而在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分別對應徑向通風道103形成敞口式出風口(即槽形通道110的每個出風口對應多個徑向通風道103)。因此,進入電機1腔體中的冷卻氣流能夠分別經由兩端的兩個進風口133a和兩個進風口133a′進入兩側的冷卻通道(即分別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位置處的槽形通道110)中。在對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進行直接冷卻后,冷卻氣流經由沿墊條109寬度方向的兩側布置的出風口(即槽形通道110本身形成的敞口)分別流入與出風口相對應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中,從而使吸收了雙層繞組產生的熱量后的冷卻氣流能夠經由徑向通風道103流入至定子支架12的腔體處,進而能夠通過管道被排除至電機1外部。
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能夠通過兩端的槽形通道110對雙層繞組進行直接冷卻,因此其具有與上述第一個實施例相同的優點。但是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為一體式結構,因此能夠簡化墊條109的結構以及安裝工序。而通過槽形通道110本身與相對應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連通的方式,在能夠增加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處的出風量的同時還簡化了出風口的結構。當然本發明實施例對于墊條109的三部分結構的軸向長度不進行限制。為了能夠對沿軸向更長長度的雙層繞組進行冷卻,示例性地,墊條109的靠近軸線A的部分的軸向長度可以小于其靠近軸向兩端的兩個部分的軸向長度,進而能夠提高雙層繞組的冷卻效率。
圖14是根據本發明第九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與上述第八個實施例中的墊條109相似,本實施例的墊條109為一體式結構,并且其通過使墊條本體134的至少部分寬度小于齒槽104的寬度,以與齒槽104的至少一側內壁共同圍設形成槽形通道110。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在墊條109的長度方向為軸對稱結構。圖中的軸線A(即定子10的軸向中心線)為槽形通道110的對稱軸。
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與上述第八個實施例中的墊條109的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的墊條本體134整體呈長條狀,并且墊條本體134整體的寬度均小于齒槽104的寬度,即兩個槽形通道110分別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貫通設置。這樣使得墊條109在其沿寬度方向的兩側與齒槽104的兩側內壁之間形成兩個槽形通道110,即,在雙層繞組之間形成兩條相對并沿軸向貫通的冷卻通道,進而能夠通過兩條貫通的冷卻通道對雙層繞組進行冷卻。槽形通道110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一側端部形成彼此相對的兩個進風口134a,并在墊條109的沿長度方向的另一側端部形成彼此相對的兩個進風口134a′。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分別通過兩個進風口134a以及兩個進風口134a′與腔體13以及腔體14相連通。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兩個槽形通道110相對齒槽104為開放式通道,所以兩個個槽形通道110本身相對于齒槽104的兩側內壁形成的敞口即可作為出風口,即,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分別能夠對應多個徑向通風道103。這樣,槽形通道110即可直接與相對應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
本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具有與上述的第八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相同的優點,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實施例中的槽形通道110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貫通設置,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小槽形通道110中的通風阻力,加快冷卻通道中冷卻氣流的流速,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的冷卻效率,進而提高電機1運行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另外,在上述第八個實施例和第九個實施例中均是在墊條109兩側同時形成兩個槽形通道110,但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墊條109還可以只在其一側設置槽形通道110,即,墊條109與齒槽104的一側內壁之間形成槽形通道110。
本發明實施例的墊條109的槽形通道110的結構不限于前述的沿軸線A對稱地設置在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的結構,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在軸線A兩側的結構還可以不同地設置。圖15是根據本發明第十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墊條109的槽形通道110在沿墊條109長度方向不是軸對稱結構。而墊條109包括第一個實施例中的墊條單體111以及位于墊條單體111一側的兩段墊條單體113,而墊條單體111的另一側依次設置有第二個實施例中的兩段墊條單體116以及兩段墊條單體118。因此,本實施例的墊條109具有與第一個實施例以及第二個實施例的109相同的優點,并在第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基礎上在一側的槽形通道110處增加開設了兩對出風口,以便增加槽形通道110的出風口處的出風量,提高雙層繞組的冷卻效率。
圖16是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個實施例的墊條109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墊條109的槽形通道110在沿墊條109長度方向不是軸對稱結構。本實施例中位于軸線A一側的墊條109的結構采用的是上述第一個實施例中位于軸線A相應側的墊條109的結構,而本實施例中位于軸線A另一側的墊條109的結構采用的上述第八個實施例中位于軸線A相應側的墊條109的結構。因此,本實施例具有與第一個實施例以及第八個實施例相同的優點,故不再加以贅述。類似地,上述的所有實施例都可以參照第十個實施例和第十一個實施例組合方式進行組合。
以下根據圖2對墊條109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
在將分體結構的墊條109支撐設置于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之間時,首先需要將下層繞組105放置于齒槽104中,再將墊條109的多個墊條單體按照預先設置的墊條109的整體結構彼此分隔地鋪設于下層繞組105上,之后將上層繞組106壓置于已經放置成形的墊條109上。最后通過槽楔108對下層繞組105、上層繞組106以及位于下層繞組105和上層繞組106之間的墊條109進行整體壓緊固定即可。
在上述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均在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兩側端部形成進風口,但是本發明實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還可以只在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一側端部敞開,以在墊條109的一側端部形成進風口。在一些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還可以不在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端部敞開,而只與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槽形通道110只具有一個進風口或者只與徑向通風道103相連通,同樣可以實現允許部分的冷卻氣流進入槽形通道110中直接對雙層繞組進行冷卻的目的。另外,上述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只對應定子鐵芯100的多個徑向通風道103中的部分徑向通風道103(部分指的是一個或多個)設置了出風口,在其它的實施例中還可以對應定子鐵芯100的全部的徑向通風道103設置出風口。
上述實施例中的墊條109可以由絕緣布類型的材料制成,例如,墊條109可以采用苯胺酚醛玻璃布板、酚醛環氧玻璃布板或者有機硅玻璃布板等制成。
本發明實施例的墊條109的槽形通道110不限于上述實施例中示出的實現形式,槽形通道110只要能夠使下層繞組105和/或上層繞組106的面向槽形通道110的表面與徑向通風道103連通,實現對雙層繞組進行冷卻的目的即可。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當墊條109具有足夠的厚度時(即墊條109的厚度允許在其上開設切槽),其也可以為一體式結構,即,槽形通道110還可以通過在墊條109的與下層繞組105和/或上層繞組106接觸的表面上開設切槽的形式設置,并使切槽與徑向通風道103連通。
當然在墊條109為一體式結構的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具體結構也可以應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的結構設置,只是在本實施例中,槽形通道110以切槽的形式設置于墊條109與下層繞組105和/或上層繞組106接觸的表面上,并不是沿墊條109的厚度方向貫穿設置。示例性地,槽形通道110的數量也可是多個,并且多個槽形通道110分別靠近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端設置,或者槽形通道110沿墊條109的長度方向貫通。另外,槽形通道110還可以以軸對稱的形式設置在墊條109沿長度方向的兩側。
通過上述切槽的形式在墊條109上設置槽形通道110,同樣可以使冷卻氣流經由槽形通道110與下層繞組105和/或上層繞組106的面向槽形通道110的表面換熱接觸,從而能夠實現對雙層繞組的溫度較高的位置進行及時冷卻,避免出現下層繞組105和/或上層繞組106處的熱量發生堆積,進而影響電機的輸出功率以及降低電機可靠性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電機1,電機1包括上述任一個實施例中的定子。因此,電機1具有與定子相同的優點,故不再加以贅述。
綜上,本發明實施例的用于電機的定子10,通過在設置于定子10的齒槽104中的雙層繞組之間的墊條109處設置槽形通道110,使雙層繞組面對槽形通道110的表面與徑向通風道103連通。使得進入電機1腔體中的冷卻氣流能夠流入槽形通道110中,與雙層繞組中面向槽形通道110的表面換熱接觸,從而能夠對雙層繞組進行直接冷卻,提高對雙層繞組的冷卻效率。并且,雙層繞組之間的冷卻通道能夠減小電機1內部的通風阻力,因此能夠增加進入電機1內部的風量,進一步提高電機1內部的散熱效率。解決了以往的定子10中雙層繞組之間溫度堆積問題,并減小雙層繞組在軸徑向上都存在較大溫差的問題。
本發明可以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而不脫離其精神和本質特征。因此,當前的實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義,并且,落入權利要求的含義和等同物的范圍內的全部改變從而都被包括在本發明的范圍之中。并且,在不同實施例中出現的不同技術特征可以進行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領域技術人員在研究附圖、說明書及權利要求書的基礎上,應能理解并實現所揭示的實施例的其他變化的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