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永磁直流電機轉子的固定結構,屬于永磁直流電機轉子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永磁直流電機轉子包括轉子鐵芯和固定在轉子鐵芯上的瓦形永磁體,瓦形永磁體的可靠固定對于電機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而其安裝結構則直接影響到轉子的裝配效率,最常見的安裝結構位置是將瓦形永磁體安裝在轉子鐵芯的外周表面,這通常采用粘接劑粘接,瓦形永磁體粘接固定存在如下不足:1、由于電機在高速旋轉時瓦形永磁體需承受非常大的離心力,瓦形永磁體容易發生被甩脫現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影響電機的正常工作;2、隨著工作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工作溫升導致膠水加速老化,最終引起瓦形永磁體脫落;3、人工涂膠的人為因素干擾大,影響批量作業的穩定性,膠水厚薄不均不但會使轉子鐵芯的外圓失圓,而且影響粘接強度;4、膠水粘接不但需要加熱設備,而且膠水固化需要時間干燥,生產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潔、永磁體安裝方便且固定可靠性高的永磁直流電機轉子的固定結構。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永磁直流電機轉子的固定結構,包括一個轉子鐵芯、二塊端板和周向布置于轉子鐵芯外周面的復數個呈凸曲面的永磁體,各永磁體的內壁均與轉子鐵芯的外周面相吻合,固設于轉子鐵芯兩端面的端板軸向定位所述永磁體,其改進點在于:所述轉子鐵芯從其外周面徑向突伸出復數個呈中心對稱的定位凸頭,所述永磁體的數量與定位凸頭的數量相等,各永磁體借助于其兩側端面對稱設置的定位凹槽被固定于相鄰兩個定位凸頭上。
作為優先,上述定位凸頭大致呈“T”形,位于永磁體各側端面的定位凹槽有一個,且定位凹槽其形狀與“T”形定位凸頭相適配。
上述定位凸頭大致呈“I”形,位于永磁體各側端面的定位凹槽有二個,這二個定位凹槽具有與所述“I”形定位凸頭相適配的形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轉子鐵芯創新設計了定位凸頭,凸曲面的永磁體在其兩側端面相應設置有與之相匹配的定位凹槽,則永磁體可輕松嵌插,裝配簡便高效,周向布置于轉子鐵芯外周面的永磁體則均被可靠固定,永磁體的軸向固定通過端板得到保證。當電機高速旋轉時永磁體獲得高可靠性固定,永磁體不會被甩脫,此構思獨特,結構簡潔合理,由于不需膠水粘貼永磁體,克服了粘接劑固定永磁體所帶來的可靠性差、安裝效率低下的弊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端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圖;
圖3是圖2中B-B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轉子鐵芯的端面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永磁體平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現舉以下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2、3、4、5所示,一種永磁直流電機轉子的固定結構,包括一個轉子鐵芯1、二塊端板3和周向布置于轉子鐵芯1外周面的復數個呈凸曲面的永磁體2,各永磁體2的內壁均與轉子鐵芯1的外周面相吻合,固設于轉子鐵芯1兩端面的端板3軸向定位所述永磁體2,其改進點在于:所述轉子鐵芯1從其外周面徑向突伸出復數個呈中心對稱的定位凸頭,所述永磁體2的數量與定位凸頭的數量相等,各永磁體2借助于其兩側端面對稱設置的定位凹槽被固定于相鄰兩個定位凸頭上。
兩塊端板3通過鉚釘4固定于轉子鐵芯兩端面,鉚釘數量是四根。
作為一種實施方式(容易理解故未圖示),上述定位凸頭大致呈“T”形,位于永磁體2各側端面的定位凹槽有一個,且定位凹槽其形狀與“T”形定位凸頭相適配。
每個“T”形定位凸頭共用,即一個“T”形定位凸頭同時定位固定相鄰二塊永磁體的相鄰一個定位凹槽。
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上述定位凸頭大致呈“I”形,位于永磁體2各側端面的定位凹槽21有二個,這二個定位凹槽21具有與所述“I”形定位凸頭11相適配的形狀。
每個“I”形定位凸頭11共用,即一個“I”形定位凸頭11同時定位固定相鄰二塊永磁體的相鄰二個定位凹槽21。
在本實施列中:永磁體2有六塊,轉子鐵芯1上有六個“I”形定位凸頭11。
本實用新型具體安裝時,六塊永磁體2逐塊插裝到相鄰“I”形定位凸頭11上,使每塊永磁體2緊貼轉子鐵芯1的外周面,
永磁體2全部插裝完畢后,將二塊端板3分別安放到轉子鐵芯1的端面上,然后往轉子鐵芯1的四個通孔(未標示)插入四條鉚釘4,將二塊端板3鉚接連接,以固定所有的永磁體2。
由于永磁體2的固定免膠水粘貼,也就不存在膠水需要時間固化干燥的問題和涂覆后的膠水老化的問題,以及由于涂覆的膠水厚薄不均而導致轉子鐵芯1外圓失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