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讀表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分布式組合電器壓力表讀取裝置。
背景技術:
變電站GIS組合電器壓力表巡視是變電運維人員進行變電站巡視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但是對壓力表的抄錄存在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1、變電站許多GIS組合電器的壓力表位置過高,而壓力表面積僅為0.035㎡,肉眼無法看清壓力表讀數。由于從地面觀察視線會被鄰近設備阻擋,存在視線死角,無法借助望遠鏡,對于此種情況,巡視人員只有攀登設備或借助絕緣梯凳等工具爬到高處,不僅費力,而且存在著從高處跌落、被設備碰傷刮傷的危險,據匯總統計,變電站位置高于3m的SF6壓力表數量占SF6壓力表總數的平均比重達到21.27%,比例相當大,給運維人員的巡視帶來極大困難。
2、變電站某些GIS組合電器之間的縫隙過窄,位于縫隙內的SF6壓力表不便于觀察,運維人員需要穿過很窄的縫隙或越過某些氣室才能看到表頭并讀取。
3、GIS組合電器氣室多,表頭數量龐大,人工抄錄一次占用過多的巡視時間和精力。
4、無法實時監測,沒有進行數據智能分析。傳統方式下,GIS組合電器壓力表巡視數據以紙質表格的方式呈現,沒有SF6壓力降低預警功能,也沒有分析環境溫度與壓力變化的關系,非常被動。
此外,基于變電站的安全規定,不能使用高頻的無線通信信號。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已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分布式組合電器壓力表讀取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思路表現為:通過攝像頭及無線傳輸的方式來讀取壓力表顯示的數據,在攝像頭與無線傳輸模塊組成的終端上設置固定裝置來連接壓力表,通過攝像頭直接拍攝壓力表的表面,介于裝置工作地點不能使用高頻無線傳輸的問題,所以采用安全的低頻無線傳輸方式,配合相應的接收端,再令接收端通過網線的形式將信號傳輸至分析端。
一種分布式組合電器壓力表讀取裝置,包括設置有攝像頭3的采集終端、與采集終端無線連接的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及用于接收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數據并加以分析的PC機,所述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包括殼體及所述殼體內的數據收集傳輸模塊;所述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的底部設置有凹槽11;所述采集終端包括頂蓋1、盒體2及攝像頭3,所述攝像頭3與所述頂蓋1之間通過支桿4連接,所述攝像頭3設置在所述支桿4的一端,所述支桿4另一端與所述頂蓋連接;所述頂蓋1外側固定連接壓力表固定裝置5;所述攝像頭3的鏡頭方向與需要讀取的壓力表的表面相對應;所述盒體2外側設置天線6及開關7;選用PC機來做最終的數據分析和顯示,配合使用java語言開發的基于霍夫變換及中心投影法的圖像識別軟件,來讀取圖像數據。攝像頭3選用CMOS攝像頭。
所述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包括殼體及所述殼體內的數據收集傳輸模塊。所述數據收集傳輸終端的底部設置有凹槽。凹槽一側設置限位塊,另一側設置有滑塊,安裝數據收集端時,首先推開滑塊,然后尋找合適的位置,用凹槽卡主可固定物體,之后復位滑塊變可達到固定數據收集端的目的。
所述壓力表固定裝置5包括兩個半圓的箍體51,所述箍體一側與所述頂蓋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另一側設置有連接塊52,所述兩個連接塊52之間設置有連接螺栓53,所述連接螺栓53穿過其中一個所述連接塊52,與另一個所述連接塊52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螺栓53包括栓體與栓頭,所述栓頭與其靠近的所述連接塊52之間設置有彈簧54。
優選為,所述頂蓋1內側設置有管套,所述支桿4穿過所述管套,所述管套一端設置開孔,所述頂蓋1上,與所述開孔相對應的位置開設通孔,所述通孔設置內螺紋,與所述通孔相對應設置有支桿鎖緊螺栓8。
優選為,所述支桿4為中空桿,所述攝像頭3的連接線設置在所述支桿4內。
優選為,所述頂蓋1與所述壓力表固定裝置5同側設置有補光層9,所述補光層9為一環形體,與所述頂蓋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環形開口部分與所述壓力表固定裝置5對應,即與需要讀取的壓力表表面對應,所述補光層9的環形體側壁上設置有led貼片。
優選為,所述兩個連接塊52之間設置有擋板55,所述擋板55上設置開口,所述連接螺栓53穿過所述擋板55。
優選為,所述攝像頭3選用型號為FIT-CAM-OV3640的CMOS攝像頭。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首先將固定裝置的半圓箍體打開,然后將壓力表的表身套在其中,在彈簧的作用下,箍體合攏夾緊壓力表;之后松開鎖緊螺栓,調整支桿的長度,以此來調整攝像頭的焦距,調整至合適位置后,擰緊鎖緊螺栓,打開裝置開關即完成采集終端的安裝。采集終端安裝完成后,用網線連接好數據收集傳輸終端,當需要查看壓力表數據的時候,只需要從數據分析端進行查看便可以了。
通過試驗,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造價低廉,使用低頻無線通信不會對變電站的特殊工作環境造成危害,不存在潛在危險,低功耗的硬件可以讓裝置盡可能長時間的工作,不需要特別進行人工維護;方面巡視工作人員查看壓力表數據,解決了傳統人工查看方式需要通過梯子等工具爬到高處看表的繁瑣工序,避免了相關的多種不安全的因素,一個數據分析端對應多個采集終端,極大的減少了巡視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采集終端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數據收集傳輸終端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數據收集傳輸終端的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數據收集傳輸終端的仰視圖。
其中,附圖標記為:1、頂蓋;2、盒體;3、攝像頭;4、支桿;5、固定裝置;6、天線;7、開關;8、鎖緊螺栓;9、補光層;51、箍體;52、連接塊;53、連接螺栓;54、彈簧;55、擋板;10、數據收集終端;11、凹槽;12、限位塊;13、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當然,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參見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分布式組合電器壓力表讀取裝置,包括設置有攝像頭3的采集終端、與采集終端無線連接的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及用于接收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數據并加以分析的PC機,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包括殼體及殼體內的數據收集傳輸模塊;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的底部設置有凹槽11;采集終端包括頂蓋1、盒體2及攝像頭3,攝像頭3與頂蓋1之間通過支桿4連接,攝像頭3設置在支桿4的一端,支桿4另一端與頂蓋連接;頂蓋1外側固定連接壓力表固定裝置5;攝像頭3的鏡頭方向與需要讀取的壓力表的表面相對應;盒體2外側設置天線6及開關7;選用PC機來做最終的數據分析和顯示,配合使用java語言開發的基于霍夫變換及中心投影法的圖像識別軟件,來讀取圖像數據。攝像頭3選用CMOS攝像頭,攝像頭3選用型號為FIT-CAM-OV3640。
每個數據收集傳輸終端對應10個采集終端。采集終端與數據收集傳輸終端通過無線連接的方式構成數據通道,采集終端將采集的數據無線傳輸給信號收集傳輸終端,數據收集傳輸終端通過網絡將采集終端獲取的結果傳送PC機;
壓力表固定裝置5包括兩個半圓的箍體51,箍體一側與頂蓋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另一側設置有連接塊52,兩個連接塊52之間設置有連接螺栓53,連接螺栓53穿過其中一個連接塊52,與另一個連接塊52固定連接,連接螺栓53包括栓體與栓頭,栓頭與其靠近的連接塊52之間設置有彈簧54。
兩個連接塊52之間設置有擋板55,擋板55上設置開口,連接螺栓53穿過擋板55。擋板55對連接螺栓53起到支撐和固定的作用,同時方便用手操作箍體51打開時作為施力點。
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的底部設置有凹槽11。凹槽11一側設置限位塊12,另一側設置有滑塊13,安裝數據收集端10時,首先推開滑塊13,然后尋找合適的位置,用凹槽11卡主可固定物體,之后復位滑塊13變可達到固定數據收集終端10的目的。
頂蓋1內側設置有管套,支桿4穿過管套,管套一端設置開孔,頂蓋1上,與開孔相對應的位置開設通孔,通孔設置內螺紋,與通孔相對應設置有支桿鎖緊螺栓8,支桿4選用鋁合金材質。
支桿4為中空桿,攝像頭3的連接線設置在支桿4內。
頂蓋1與壓力表固定裝置5同側設置有補光層9,補光層9為一環形體,與頂蓋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環形開口部分與壓力表固定裝置5對應,即與需要讀取的壓力表表面對應,補光層9的環形體側壁上設置有led貼片。避免因為光線不足導致攝像頭照射圖像不清晰的情況發生。
攝像頭、采集終端控制選用一次性鋰氬電池供電,屬功率型電池,穩定的高工作電壓,高能量密度,滿足IEC86-4安全標準。具有日均自放電水平≤0.06%,成本低廉,使用時間長,可減少電池更換帶來的工作量的優點。
數據收集傳輸終端10使用STM32L4微控制器,采集終端使用TICC1101無線收發模塊進行無線傳輸。STM32L4微控制器在同類微處理器中具有優越的低功耗的優點;而TICC1101是一款低于1GHz設計旨在用于極低功耗RF應用。其主要針對工業、科研和醫療以及短距離無線通信設備。TICC1101可提供對數據包處理、數據緩沖、突發傳輸、接收信號強度指示、空閑信道評估、鏈路質量指示以及無線喚醒的廣泛硬件支持。符合變電站工作環境不能使用高頻無線信號的要求。低功耗的硬件適用于采集端的需求,可以保證裝置長時間工作。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首先將固定裝置的半圓箍體51打開,然后將壓力表的表身套在其中,在彈簧54的作用下,箍體51合攏夾緊壓力表;之后松開鎖緊螺栓8,調整支桿4的長度,以此來調整攝像頭3的焦距,調整至合適位置后,擰緊鎖緊螺栓8,打開裝置開關7即完成采集終端的安裝。采集終端安裝完成后,用網線連接好數據收集傳輸終端,當需要查看壓力表數據的時候,只需要從數據分析端進行查看便可以了。
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或采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