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品加工領域,特別涉及以泡沙參、鯧魚為原料,加入具有保健功效的中藥材,制得的一種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
背景技術:
泡沙參,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蘿卜狀,莖高可達1米,不分枝,莖生葉無柄或有短柄,圓錐花序或假總狀花序,基部分枝,花梗短,花萼無毛,花冠鐘狀,紫色、藍色或藍紫色,少為白色,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蒴果球狀橢圓形或橢圓狀,種子棕黃色,長橢圓狀,7-10月開花。10-11月結果。以根入藥。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刮去粗皮,即時曬干。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的功效,主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鯧魚,別名有鏡魚、鮀魚、昌侯龜、昌鼠、狗瞌睡魚、鯧鳊、鏡魚、平魚、白昌、叉片魚等。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頭較小,吻圓,口小,牙細。成魚腹鰭消失。尾鰭分叉頗深,下葉較長。體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殼類等動物為食。鯧魚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食用和觀賞兼備的大型魚類。鯧魚含有多種營養。100克魚肉含蛋白質15.6克,脂肪6.6克,碳水化合物0.2克,鈣19毫克,磷240毫克,鐵0.3毫克。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和鎂,對冠狀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預防作用,并能延緩機體衰老,預防癌癥的發生。鯧魚味甘,性平,具有益氣養血、補胃益精、滑利關節、柔筋利骨之功效,對消化不良、脾虛泄瀉、貧血、筋骨酸痛等很有效。
莎木面,常綠喬木。桿高10-20米,由桿基部生多數萌芽,幼時包圍葉柄之葉鞘生有硬刺,亦有漸次生長而失去者,故可分為“有刺”及“無刺”二種。葉為羽狀,頗似椰子。圓錐花叢,花梗頗大,著生多數淡紅色花,為黃褐色有光澤之鱗被所包,果實大如李子。莎木面味甘,性溫,具有溫中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砂鉆苔草,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森質,匍匐或垂直和下。稈粗壯,高10-20cm,直徑2-3mm,鈍三角形,堅硬,基部有黑褐色殘留葉鞘。苞片短葉狀革質;葉片長線形,革質,黃綠色,長10-15cm,寬約5mm,中肋在葉背突起,邊緣有微鋸齒,基部有長鞘。雌雄異株;小穗多數,頂生;雄穗狀花序長圓形,長約4cm,寬約2cm,鱗片披針形,銳尖,背部有3或多脈,邊緣近膜質;雌穗狀花序長卵狀,長4-5cm,寬2-4cm,鱗片革質,多脈,先端漸狹成芒,邊緣有小鋸齒。果囊卵狀披針形,長約1cm,平凸狀,皮革質,栗色,具多脈,邊緣有狹翅,先端漸尖成喙,喙先端具2小齒。小堅果倒卵狀柱形,長5-6mm,花柱基部盤狀,柱頭3。花、果期5-8月。砂鉆苔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降逆止嘔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嘔吐呃逆。
魚豆腐,以魚肉為主料,絞成肉泥配以其他輔料并擠壓成型塊狀,經熟化油炸而成,因其具有金黃色的良好外觀,而且能消除腥臭味,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食之香郁,富有彈性,且營養豐富,是火鍋、炒菜、麻辣燙的好材料。以泡沙參、鯧魚為主要原料,莎木面、砂鉆苔草為保健原料,生產出一種營養保健型魚豆腐,目前還未見報道和產品上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以泡沙參、鯧魚為原料,同時添加莎木面、砂鉆苔草開發出一種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填補了國內使用這類原料制作魚豆腐的一項空白。
一種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步驟:
A.泡沙參預處理:取新鮮的泡沙參根部,使用噴淋設備清洗干凈,瀝干體表水后,切成0.5-1厘米的段狀,制得泡沙參段;
B.鯧魚預處理:將鯧魚除去頭、內臟、鰭,清洗干凈,用涼水浸泡40-60分鐘,放入采肉機采肉,制的鯧魚肉;
C.中藥材預處理:按一定比例取莎木面、砂鉆苔草,加入原料中藥材重7-15倍的水,浸泡2-3小時,再煎煮0.5-1小時,后連同煎煮液一起,用打漿機制成中藥漿;
D.打漿:取切好的泡沙參段20-30重量份、鯧魚肉70-100重量份、中藥漿4-8重量份、姜末1-3重量份、蒜末1-3重量份、蔥末2-5重量份,混合均勻,放入斬拌機,斬拌成糜狀,然后加入食用鹽1-3重量份,進行高速斬拌至漿體呈黏性,斬拌過程中以冰水調漿溫不超過10℃,最后加入濕馬鈴薯淀粉2-10重量份、雞蛋清2-5重量份、味精0.2-0.4重量份,斬拌混勻;
E.成型、蒸煮:將混勻漿料靜置30-60分鐘,倒入模盒,再放入蒸飯車蒸30-40分鐘,制得熟泡沙參鯧魚豆腐;
F.油炸:待油炸流水線油溫達165-175℃時,放入熟泡沙參鯧魚豆腐,油炸40-50秒,出鍋脫油;
G.包裝、殺菌:脫油完成的泡沙參鯧魚豆腐攤開風冷,進行真空包裝、殺菌,制得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成品;
H.檢驗、貯藏:對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成品進行檢驗,檢驗合格低溫貯藏,溫度控制在2℃-4℃。
本發明步驟C中一定比例的中藥配比為以下原料重量比:莎木面50-60%、砂鉆苔草40-50%。
本發明步驟E制得的熟泡沙參鯧魚豆腐也可不進行油炸,而直接包裝、殺菌、冷凍,檢驗合格后在0-4℃的冷庫中存放。
本發明所述打漿機為裝有80-100目網篩的打漿機。
本發明的作用機理:
泡沙參,益胃生津、養陰清熱;鯧魚,益氣養血、補胃益精;莎木面,溫中健脾;砂鉆苔草,健脾益氣、降逆止嘔。利用以上四味中藥相互配伍,協同生效,通過調節肝的升發,促進脾的健運,固達益胃生津、健脾益氣的功效。
本發明以泡沙參、鯧魚為原料,同時添加莎木面、砂鉆苔草,制作出一種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充分利用泡沙參、鯧魚的營養價值,與中藥相互配伍,協同增效,具有益胃生津、健脾益氣的功效。成品富有光澤,食之香郁,富有彈性,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長期食用可明顯改善津傷口渴、脾胃虛弱人群的不適。其制作工藝簡單,貯存方便,市場前景廣闊,能夠實現工業化生產。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較為詳細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的制作方法,采用以下步驟:
A.泡沙參預處理:取新鮮的泡沙參根部,使用噴淋設備清洗干凈,瀝干體表水后,切成0.5-1厘米的段狀,制得泡沙參段;
B.鯧魚預處理:將鯧魚除去頭、內臟、鰭,清洗干凈,用涼水浸泡40鐘,放入采肉機采肉,制的鯧魚肉;
C.中藥材預處理:按重量比例取莎木面55%、砂鉆苔草45%,加入原料中藥材重8倍的水,浸泡2小時,再煎煮0.5小時,后連同煎煮液一起,用裝有80目網篩的打漿機制成中藥漿;
D.打漿:取切好的泡沙參段15kg、鯧魚肉50kg、中藥漿3.5kg、姜末1.2kg、蒜末1.5kg、蔥末2kg,混合均勻,放入斬拌機,斬拌成糜狀,然后加入食用鹽1.5kg,進行高速斬拌至漿體呈黏性,斬拌過程中以冰水調漿溫不超過10℃,最后加入濕馬鈴薯淀粉3.5kg、雞蛋清2kg、味精0.2kg,斬拌混勻;
E.成型、蒸煮:將混勻漿料靜置40分鐘,倒入模盒,再放入蒸飯車蒸煮30分鐘,制得熟泡沙參鯧魚豆腐;
F.油炸:待油炸流水線油溫達165-170℃時,放入熟泡沙參鯧魚豆腐,油炸45秒,出鍋脫油;
G.包裝、殺菌:脫油完成的泡沙參鯧魚豆腐攤開風冷,進行真空包裝、殺菌,制得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成品;
H.檢驗、貯藏:對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成品進行檢驗,檢驗合格低溫貯藏,溫度控制在2℃-4℃。
實施例2,一種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的制作方法,采用以下步驟:
A.泡沙參預處理:取新鮮的泡沙參根部,使用噴淋設備清洗干凈,瀝干體表水后,切成0.5-1厘米的段狀,制得泡沙參段;
B.鯧魚預處理:將鯧魚除去頭、內臟、鰭,清洗干凈,用涼水浸泡50分鐘,放入采肉機采肉,制的鯧魚肉;
C.中藥材預處理:按重量比例取莎木面20%、砂鉆苔草17%、桂枝23%、陳皮25%、芭茅果15%,加入原料中藥材重10倍的水,浸泡2.5小時,再煎煮0.8小時,后連同煎煮液一起,用裝有100目網曬的打漿機制成中藥漿;
D.打漿:取切好的泡沙參段20kg、鯧魚肉70kg、中藥漿4kg、姜末1.5kg、蒜末1.8kg、蔥末3kg,混合均勻,放入斬拌機,斬拌成糜狀,然后加入食用鹽2kg,進行高速斬拌至漿體呈黏性,斬拌過程中以冰水調漿溫不超過10℃,最后加入濕馬鈴薯淀粉5.5kg、雞蛋清2.5kg、味精0.25kg,斬拌混勻;
E.成型、蒸煮:將混勻漿料靜置50分鐘,倒入模盒,再放入蒸飯車蒸煮35分鐘,制得熟泡沙參鯧魚豆腐;
F.油炸:待油炸流水線油溫達170-175℃時,放入熟泡沙參鯧魚豆腐,油炸40秒,出鍋脫油;
G.包裝、殺菌:脫油完成的泡沙參鯧魚豆腐攤開風冷,進行真空包裝、殺菌,制得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成品;
H.檢驗、貯藏:對泡沙參風味鯧魚豆腐成品進行檢驗,檢驗合格低溫貯藏,溫度控制在2℃-4℃。
桂枝,別名:柳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棱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其性味辛、甘,性溫,入肺、心、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陳皮,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果皮。藥材分為“陳皮”和“廣陳皮”。采摘成熟果實,剝取果皮,曬干或低溫干燥。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常用于用于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芭茅果,多年生草本,具發達根狀莖。稈高大似竹,高2-4米,無毛,節下具白粉,葉鞘無毛,鞘節具微毛,長于或上部者稍短于其節何;葉舌長1-2毫米,頂端具纖毛;葉片披針狀線形,長25-60厘米,寬1.5-3厘米,扁平,基部漸窄或呈圓形,頂端長漸尖,中脈粗壯隆起,兩面無毛,或上面基部有柔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大型,稠密,長30-50厘米,主軸粗壯,延伸達花序的2/3以上,無毛;分枝較細弱,長15-20厘米,通常10多枚簇生于基部各節,具2-3回小枝,腋間生柔毛;總狀花序軸的節間長3-5毫米,無毛,小穗柄無毛,頂端稍膨大,短柄長1-1.5毫米,長柄向外彎曲,長2.5-3毫米;小穗卵狀披針形,長3-3.5毫米,黃色,基盤具較長于小穗的絲狀柔毛;第一穎無毛,頂端漸尖或有2微齒,側脈內折呈2脊,脊間中脈不明顯,上部及邊緣粗糙;第二穎等長于第一穎,頂端漸尖,具3脈,中脈呈脊,粗糙,邊緣具短纖毛,第一外稃長圓狀披針形,稍短于穎,頂端鈍圓,邊緣具纖毛;第二外稃卵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頂端尖或具2微齒,無毛或下部邊緣具少數短纖毛,芒長7-10毫米,微粗糙,伸直或下部稍扭曲;內稃微小;雄蕊3枚,花藥長1.2-1.5毫米,桔黃色;花柱極短,柱頭紫黑色,自小穗中部之兩側伸出。花果期5-10月。芭茅果味甘、辛,性微溫,具有解表透疹、行氣調經的功效,主治小兒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氣、月經不調。
本發明實施例2的作用機理:
泡沙參,益胃生津、養陰清熱;鯧魚,益氣養血、補胃益精;莎木面,溫中健脾;砂鉆苔草,健脾益氣、降逆止嘔;桂枝,溫經通脈、散寒止痛;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芭茅果,解表透疹、行氣調經。利用以上七味中藥相互配伍,協同生效,通過調節肺的肅降,肝的升發,促進脾的健運,固達益胃生津、健脾益氣的功效。
實施例3,一種苣荬菜風味鯧魚豆腐的制作方法,采用以下步驟:
A.苣荬菜預處理:取苣荬菜嫩莖葉,放入沸水中焯30秒,清洗干凈,切成0.5-1厘米的碎段,制得苣荬菜碎段;
B.鯧魚預處理:將鯧魚除去頭、內臟、鰭等雜質,清洗干凈,用涼水浸泡60分鐘,放入采肉機采肉,制的鯧魚肉;
C.中藥材預處理:按重量比例取莎木面15%、砂鉆苔草13%、桂枝15%、陳皮18%、芭茅果12%、藏茴香15%、蒴蓮12%,加入原料中藥材重13倍的水,浸泡3小時,再煎煮1小時,后連同煎煮液一起,用裝有100目網篩的打漿機制成中藥漿;
D.打漿:取苣荬菜碎段25kg、鯧魚肉100kg、中藥漿6kg、姜末2kg、蒜末2.5kg、蔥末4kg,混合均勻,放入斬拌機,斬拌成糜狀,然后加入食用鹽2.5kg,進行高速斬拌至漿體呈黏性,斬拌過程中以冰水調漿溫不超過10℃,最后加入濕馬鈴薯淀粉6kg、雞蛋清3kg、味精0.3kg,斬拌混勻;
E.成型、蒸煮:將混勻漿料靜置60分鐘,倒入模盒,再放入蒸飯車蒸煮40分鐘,制得熟苣荬菜鯧魚豆腐;
G.包裝、殺菌:將熟苣荬菜鯧魚豆腐攤開風冷,進行真空包裝、殺菌、冷凍,制得苣荬菜風味鯧魚豆腐成品;
H.檢驗、貯藏:對苣荬菜風味鯧魚豆腐成品進行檢驗,檢驗合格低溫貯藏,溫度控制在0℃-4℃。
苣荬菜,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莖直立,高30-80厘米。地下根狀莖匍匐,多數須根著生。地上莖少分支,直立,平滑。多數葉互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20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基部耳狀抱莖,邊緣有疏缺刻或淺裂,缺刻及裂片都具尖齒;基生葉具短柄,莖生葉無柄。頭狀花序頂生,單一或呈傘房狀,直徑2-4厘米,總苞鐘形;花全為舌狀花,鮮黃色;雄蕊5枚,花藥合生;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纖細,柱頭2裂,花柱與柱頭都有白色腺毛。 瘦果,有棱,側扁,具縱肋,先端具多層白色冠毛。冠毛細軟。花期7月至翌年3月。果期8-10月至翌年4月。匍莖苦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苣荬菜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開胃的功效,主治胃痛、胸肋刺痛、食欲不振、胸口灼熱、泛酸、作嘔、胃腹不適。
藏茴香,雙子葉植物藥傘形科植物,可長到60公分高,果實與茴香、小茴香的果實極為相似,藏茴香的葉子柔軟而狀如羊齒植物,小小的棕色果實有些卷曲,一簇簇的花叢或為粉紅色或呈白色。具有溫中健脾、驅風祛寒的功效,常用于治寒滯胃痛、胃寒呃逆、腰痛、寒滯腹痛、疝氣。
蒴蓮,別名:豬籠藤, 西番蓮科、蒴蓮屬草質藤本;莖圓柱形,具條紋,變無毛。葉紙質,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或短楔形、全緣,干時,兩面蒼黃色,光亮,無毛;葉脈羽狀,中間裂片卵形,側裂片較窄;蒴果紡錘形,老熟紅色,有光澤,外果皮革質;種子多數,近圓形,扁平,草黃色,種皮具網狀小窩點。為低海拔疏林中較常見的植物。蒴蓮味甘、微苦,性涼,具有祛風通絡、益氣升提的功效,主治胃脘痛、風濕痹痛、子宮脫垂。
本發明實施例3的作用機理:
苣荬菜,清熱、解毒、開胃;鯧魚,益氣養血、補胃益精;莎木面,溫中健脾;砂鉆苔草,健脾益氣、降逆止嘔;桂枝,溫經通脈、散寒止痛;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芭茅果,解表透疹、行氣調經;藏茴香,溫中健脾、驅風祛寒;蒴蓮,祛風通絡、益氣升提。利用以上九味中藥相互配伍,協同生效,通過調節肺的肅降,肝的升發,促進脾的健運,固達益胃生津、健脾益氣的功效。
以上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本發明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