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治療腹瀉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腹瀉是人群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有的患者病史甚至可達幾年不愈,患者腸胃部常出現不適癥狀,且經常反復、久治不愈,給患者及其家人帶來了不少痛苦;如今各醫院及藥店雖有針對該病的藥物,然療效不佳,有的藥物患者連續服用幾天仍得不到根治,反而增加患者痛苦。目前,治療本病主要采用抗生素藥物、磺胺類藥物、助消化藥物等。服用西藥治療腹瀉容易產生耐藥性,長期反復使用抗生素容易出現菌群失調癥,無效者可形成慢性腹瀉和臨床見到的胃腸功能紊亂癥狀群,且治療費用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為了彌補已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治療腹瀉的中藥制劑,治療效果好、成本低、無毒副作用、療程短的治療腹瀉的中藥制劑。
為了解決上述的缺點,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治療腹瀉的中藥制劑,由以下的原料制成:烏豆根、勾兒茶、毛大丁草、鮮山莓根、土黨參、土丁桂、地瓜根、紅辣蓼、馮樹根、石榴根、魚腥草、陳皮、神曲、龍牙草、雞內金。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治療腹瀉的中藥制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烏豆根10-15份、勾兒茶8-10份、毛大丁草10-15份、鮮山莓根8-15份、土黨參10-13份、土丁桂6-10份、地瓜根5-8份、紅辣蓼6-15份、馮樹根9-12份、石榴根10-16份、魚腥草9-15份、陳皮6-12份、神曲9-15份、龍牙草8-12份、雞內金6-12份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治療腹瀉的中藥制劑,它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烏豆根12份、勾兒茶9份、毛大丁草13份、鮮山莓根12份、土黨參11份、土丁桂8份、地瓜根7份、紅辣蓼10份、馮樹根10份、石榴根13份、魚腥草13份、陳皮9份、神曲12份、龍牙草10份、雞內金9份。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治療腹瀉的中藥制劑,其制備方法為:取各原料藥,混合,加10倍量(重量倍數)水,浸泡30分鐘,煎煮1.0~1.5小時,過濾得濾液和濾渣,向濾渣中加8倍量(重量倍數)水,煎煮30~40分鐘,過濾得濾液;合并兩次的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08~1.12即得。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煎熬溫度控制在80-100℃,時間為20-30分鐘。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濃縮溫度控制在50-60℃。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治療腹瀉的中藥搭配其它輔藥,各藥物之間協同作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瀉、溫中健脾,清熱化濕、消炎止痛之功效,對腹瀉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其安全無副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病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烏豆根10份、勾兒茶8份、毛大丁草10份、鮮山莓根8份、土黨參10份、土丁桂6份、地瓜根5份、紅辣蓼6份、馮樹根9份、石榴根10份、魚腥草9份、陳皮6份、神曲9份、龍牙草8份、雞內金6份
取各原料藥,混合,加10倍量(重量倍數)水,浸泡30分鐘,煎煮1小時,過濾得濾液和濾渣,向濾渣中加8倍量(重量倍數)水,煎熬溫度控制在80℃,煎煮20分鐘,過濾得濾液;合并兩次的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08溫度控制在50℃,即得。
實施例2:
烏豆根12份、勾兒茶9份、毛大丁草13份、鮮山莓根12份、土黨參11份、土丁桂8份、地瓜根7份、紅辣蓼10份、馮樹根10份、石榴根13份、魚腥草13份、陳皮9份、神曲12份、龍牙草10份、雞內金9份。
取各原料藥,混合,加10倍量(重量倍數)水,浸泡30分鐘,煎煮1.2小時,過濾得濾液和濾渣,向濾渣中加8倍量(重量倍數)水,煎熬溫度控制在90℃,煎煮25分鐘,過濾得濾液;合并兩次的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10溫度控制在55℃,即得。
實施例3:
烏豆根15份、勾兒茶10份、毛大丁草15份、鮮山莓根15份、土黨參13份、土丁桂10份、地瓜根8份、紅辣蓼15份、馮樹根12份、石榴根16份、魚腥草15份、陳皮12份、神曲15份、龍牙草12份、雞內金12份。
取各原料藥,混合,加10倍量(重量倍數)水,浸泡30分鐘,煎煮1.5小時,過濾得濾液和濾渣,向濾渣中加8倍量(重量倍數)水,煎熬溫度控制在100℃,煎煮30分鐘,過濾得濾液;合并兩次的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12溫度控制在60℃,即得。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發明的專利范圍,故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同理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