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學、醫療裝置、X射線防護領域,特指一種CT受檢者X射線防護裝置。
背景技術:
在CT檢測中,人體各部位對于射線的輻射敏感性不同,所謂輻射敏感性是指機體對電離輻射的抵抗能力,即輻射的反應強弱程度或時間快慢,輻射敏感性高的組織容易受損傷。細胞對輻射抵抗能力的一般規律是,處于正常分裂狀態的細胞對輻射的抵抗力低,而正常不分裂的細胞抵抗力高。
人體各組織對射線的敏感性大致有以下順序:
高度敏感組織:淋巴組織(淋巴細胞和幼稚的淋巴細胞),胸腺(胸腺細胞),骨髓組織(幼稚的紅、粒和巨核細胞),胃腸上皮(尤其是小腸隱窩上皮細胞),性腺(精原細胞、卵細胞),胚胎組織。
中度敏感組織:感覺器官(角膜、晶狀體、結膜),內皮細胞(主要是血管、血竇和淋巴管內皮細胞),皮膚上皮(包括毛囊上皮細胞),唾液腺,腎、肝、肺組織的上皮細胞。
輕度敏感組織: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性腺除外),心臟。
不敏感組織:肌肉組織,軟骨和骨組織,結締組織。
在CT檢查中,同強度的X射線照射下,照射范圍越大,對人體的危害越大,即全身照射比局部照射危害大。在CT檢查中需要重點防護對象和器官如下:孕婦、兒童、成年男性(性腺、眼晶體、甲狀腺)、成年女性(性腺、眼晶體、甲狀腺、乳腺)。
目前CT檢查對患者敏感重要器官大多采取不防護或半防護的方式,不防護過程中,會使非檢查器官受到損害,而在半防護過程中采用單面遮蓋鉛床單對患者進行遮蓋,能夠使患者非檢查部位輻射劑量減少60%以上,但是單面遮蓋鉛床單使得背部穿透射線,還是能夠對敏感器官得到不必要照射。同時鉛傳單在檢查過程中使用不方便,阻礙檢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CT受檢者X射線防護裝置,該裝置能夠避免CT檢查中X射線對患者非檢查區域器官造成的不必要的照射。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CT受檢者X射線防護裝置,它包括CT檢查床體,所述CT檢查床體上布置有導軌,所述導軌上布置有若干防護帶,所述防護帶用于防止X射線照射患者的非檢查區域,所述防護帶能沿著導軌往復移動,使患者躺于CT檢查床體上時,防護帶遮擋患者的非檢查區域。
由于上述結構,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使防護帶在軌道上移動,調整防護帶的位置,將防護帶調整至患者的非檢查區域,當患者躺于檢查床體上后,通過防護帶將患者的非檢查區域進行360°全面包裹、遮擋,將患者的正面和背面都進行包裹、遮擋,遮擋X射線從正面和背部穿透非檢查區域的器官,避免對患者非檢查區域的器官造成損害;防護帶對患者的非檢查區域進行全面包裹、遮擋,在同強度X射線照射下,非檢查區域的器官輻射劑量減少80%以上。
進一步的,所述CT檢查床體兩邊緣布置的導軌相互平行;所述防護帶鋪設于CT檢查床體表面并能沿著導軌相對移動;所述防護帶上設有連接件,可緊固防護帶的兩端包裹患者的非檢查區域。
由于上述結構,當患者躺于CT檢查床體上后,平行導軌位于患者的身體兩側,鋪設在CT檢查床體表面上的防護帶包裹、遮擋患者背部非檢查區域,防護帶的兩端包裹、遮擋患者正面非檢查區域,實現患者非檢測區域360°全面包裹、遮擋;防護帶上設置的連接件,能夠將防護帶兩端固定,使防護帶包緊患者非檢查區域。避免防護帶在檢查過程中松動、脫落。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件為尼龍子母貼或鈕扣或連接卡扣。
進一步的,所述尼龍子母貼包括相互配合的勾面和毛面,所述勾面和毛面設置在防護帶的異側工作面上,所述勾面和毛面接觸后能夠進行粘接,限制防護帶的兩端包裹住患者的非檢查區域。
由于上述結構,尼龍子母貼的勾面和毛面設置在不同的工作面上,當防護帶包裹患者身體的非檢查區域時,勾面和毛面會相互接觸,限制防護帶兩端的位置,使防護帶包緊患者身體的非檢查區域。
進一步的,所述勾面和毛面沿防護帶的異側工作面邊沿設置,且相互對應。
由于上述結構,勾面和毛面沿邊設置,這樣方便防護帶根據人體胖瘦調節防護帶兩端的位置,使防護帶兩端將患者的非檢查區域包裹的更緊或更松。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帶為50mmPb鉛當量防護帶。
進一步的,所述導軌為碳纖維導軌。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帶直接滑動套設在導軌上,或通過滑動連接件設置在導軌上。
進一步的,所述滑動連接件為套設在導軌上的滑環,所述滑環外側與防護帶相連;或所述滑動連接件為套設在導軌上且能夠沿導軌往復移動的布條,所述布條與防護帶縫合。
進一步的,述防護帶的個數為2個。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CT受檢者X射線防護裝置能夠避免CT檢查中X射線對患者非檢查區域的器官造成的不必要的照射,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使防護帶在軌道上移動,調整防護帶的位置,將防護帶調整至患者的非檢查區域,當患者躺于檢查床體上后,通過防護帶將患者的非檢查區域進行360°全面包裹、遮擋,將患者的正面和背面都進行包裹、遮擋,遮擋X射線從正面和背部穿透非檢查區域的器官,避免對患者非檢查區域的器官造成損害;防護帶對患者的非檢查區域進行全面包裹、遮擋,在同強度X射線照射下,非檢查區域的器官輻射劑量減少80%以上。
現有CT檢測中,檢測不同的部位需要采用多個鉛床單來對多個不同非檢查部位進行遮蓋,操作繁瑣,需要多人輔助完成;而本實用新型的防護帶可以在導軌上任意調整位置,多個防護帶能夠包裹遮擋多個不同的非檢查區域,便于露出檢測部位,便于操作使用,節省人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床體的俯視圖,其中防護帶一端為固定端,一端為自由端;
圖3是本實用新型床體的俯視圖,其中防護帶的兩端均為自由端;
圖4是防護帶通過滑環設置在導軌上的示意圖;
圖5是防護帶直接套設在導軌上的示意圖;
圖6是勾面和毛面在防護帶上的位置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一種CT受檢者X射線防護裝置,它包括CT檢查床體1,所述CT檢查床體1上布置有導軌2,所述導軌2上布置有若干防護帶3,所述防護帶3用于防止X射線照射患者的非檢查區域,所述防護帶3能沿著導軌2往復移動,使患者躺于CT檢查床體1上時,防護帶3遮擋患者的非檢查區域。
防護帶3的個數可以是1個、2個、3個、4個或5個等更多個。
考慮到在CT檢查中,非檢查部位有多個,一個防護帶3無法實現全面保護,而防護帶3過多過會給檢查帶來不便,不方便使用。因此,本實施方式中,防護帶3的個數采用兩個。兩個防護帶3能夠對不同的檢測部位進行保護,且便于操作。
所述CT檢查床體1兩邊緣布置的導軌2相互平行;所述防護帶3鋪設于CT檢查床體1表面并能沿著導軌2相對移動;所述防護帶3上設有連接件,可緊固防護帶3的兩端包裹患者的非檢查區域。
當患者躺于CT檢查床體1上后,平行導軌2位于患者的身體兩側,鋪設在CT檢查床體1表面上的防護帶3包裹、遮擋患者背部非檢查區域;防護帶3的兩端包裹、遮擋患者正面非檢查區域,實現患者非檢測區域360°全面包裹、遮擋;防護帶3上設置的連接件,能夠將防護帶3兩端固定,使防護帶3包緊患者非檢查區域。避免防護帶3在檢查過程中松動、脫落。
所述連接件為尼龍子母貼或鈕扣或連接卡扣。
通過上述連接件將防護帶3包緊在患者身體上,通過設置多個鈕扣和連接連接卡扣,可以根據患者身體胖瘦來調節緊固狀況,使患者檢查時處于最舒適的狀態。本實施方式中,優選尼龍之母貼來作為連接件。
所述尼龍子母貼包括相互配合的勾面5和毛面4,所述勾面5和毛面4設置在防護帶3的異側工作面上,所述勾面5和毛面4接觸后能夠進行粘接,限制防護帶3的兩端包裹住患者的非檢查區域。
尼龍子母貼的勾面5和毛面4設置在不同的工作面上,當防護帶3包裹患者身體的非檢查區域時,勾面5和毛面4會相互接觸,限制防護帶3兩端的位置,使防護帶3包緊患者身體的非檢查區域。尼龍子母貼可以設置成塊狀或條狀,設置在防護帶3的異側工作面上,為了使用方便節約成本,本實施方式中,尼龍子母貼設為條狀,其勾面5和毛面4也作為條狀,沿防護帶3的異側工作面邊沿設置,且相互對應。
勾面和毛面4沿邊設置,這樣方便防護帶3根據人體胖瘦調節防護帶3兩端的位置,使防護帶3兩端將患者的非檢查區域包裹的更緊或更松。
所述防護帶為50mmPb鉛當量防護帶3。
所述導軌2為碳纖維導軌2。
所述防護帶3直接滑動套設在導軌2上(如圖5所示),或通過滑動連接件設置在導軌2上(如圖4所示)。
所述防護帶3一端為固定端,另一端為自由端(如圖2、圖4所示),固定端設置在導軌2上,且能夠在導軌3上發生相對移動,自由端用于包裹患者非檢查區域,調節防護帶3包裹的松緊程度。或者所述防護帶3的兩端均為自由端(如圖3、圖5所示),防護帶3的中部直接套設在導軌上或通過滑動連接件設置在導軌2上,且能夠實現移動。
所述滑動連接件為套設在導軌2上的滑環6,所述滑環6外側與防護帶3相連(如圖4所示);或所述滑動連接件為套設在導軌2上且能夠沿導軌2往復移動的布條,所述布條與防護帶3縫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