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地,涉及一種組織移植物直接懸吊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交叉韌帶股骨端懸吊固定裝置臨床上應用較多的是線圈金屬板裝置,一般由一個長度可調或不可調的線圈、金屬附著板和引線組成。這些產品懸吊固定原理類似:移植物穿過線圈,金屬附著板懸掛在股骨隧道口外側來實現股骨端固定的目的。問題是線圈是有一定長度的,股骨隧道肯定有一段填充的是線圈而不是移植物。一般股骨隧道近端有一段直徑要小于遠端隧道直徑,其原因就是近端這段直徑較小的隧道用于接納固定裝置的線圈,而不是接納移植物,線圈的直徑要小于移植物,所以這段骨隧道可以細一些。遠端骨隧道用于接納較粗的移植物,所以要粗一些,也就是說采用傳統的股骨端懸吊固定裝置不可能實現股骨隧道移植物的全部填充,有一段通道用于接納懸吊固定裝置的線圈。如果該懸吊固定裝置線圈長度固定,股骨隧道還會有一段長度約6mm的空腔,移植物會有鐘擺效應和蹦極效應,可能導致一系列問題,如骨道變大、妨礙骨道與移植物愈合、韌帶松動,關節不穩等等??傊F有的股骨端懸吊固定方式有很多弊端,如移植物沒有和骨道充分接觸,不利于移植物和骨隧道的愈合,影響治療效果;會有鐘擺效應和蹦極效應,產生一系列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組織移植物直接懸吊固定裝置。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組織移植物直接懸吊固定裝置,包含固定件、懸吊桿以及縫線;
所述固定件具有穿線孔;
縫線穿設在所述穿線孔中,與固定件連接;
所述懸吊桿設置在固定件下側。
優選地,所述固定件具有至少兩個穿線孔;
所述縫線包含牽引線、翻轉線;
所述牽引線、翻轉線分別穿過一個或多個穿線孔;
牽引線、翻轉線不同時穿過任一個穿線孔。
優選地,所述縫線包含線圈,所述線圈與穿線孔相扣。
優選地,所述牽引線、翻轉線附著有不同的顏色標識部。
優選地,牽引線穿過的穿線孔與翻轉線穿過的穿線孔分布在所述懸吊桿的兩邊。
優選地,所述懸吊桿由剛性材料制成;
懸吊桿沿長度延伸方向彎曲;
懸吊桿的兩端與固定件相連,形成封閉的懸吊空間。
優選地,所述懸吊桿沿長度延伸方向彎曲后呈u形;
所述u形的懸吊桿的直段外側設置有輪齒。
優選地,還包含調節繩與調節器;
所述固定件上側面存在凹槽,調節器設置在所述凹槽內,調節繩穿過所述凹槽;
調節繩的兩端貫穿所述固定件并與懸吊桿的兩端分別相連;
調節器能夠使調節繩產生變形。
優選地,所述調節器包含通孔與卡合塊,調節器能夠沿周向轉動;
調節器沿周向轉動至鎖定角度時,卡合塊與固定件卡合;
調節繩穿過所述通孔并隨調節器轉動產生變形。
優選地,所述調節器包含彈性片;
所述彈性片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凹槽的兩個相對的壁面上;
調節繩隨彈性片變形而產生相應的變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使移植物全部填充在股骨隧道內,使移植物和骨隧道充分接觸,促進其盡快愈合;
2、能避免股骨隧道出現“移植物空腔段”,避免由此引起的蹦極效應和雨刷效應;
3、能夠調節移植物與固定件連接位置的空間大小,當空間較大時,方便移植物的穿入;空間被調小時,移植物與固定件的連接更加牢固可靠;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發明第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二種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最終固定效果示意圖;
圖4為第一種調節器結構示意圖;
圖5為第一種調節器未卡合時的示意圖;
圖6為第一種調節器卡合時的示意圖;
圖7為第二種調節器一種形態下的示意圖;
圖8為第二種調節器一種形態下b-b截面的示意圖;
圖9為第二種調節器另一種形態下的示意圖;
圖10為第二種調節器另一種形態下b-b截面的示意圖。
圖中示出:
固定件1調節器4
懸吊桿2卡合塊41
縫線3彈性片42
牽引線31調節繩5
翻轉線3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針對現有交叉韌帶懸吊固定裝置有一段股骨隧道出現移植物空腔,移植物和股骨隧道沒有完全接觸,不利于人體結締組織更快更好長入到移植物中;更會出現蹦極效應和雨刷效應,影響手術效果等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植物直接懸吊固定的裝置。根據本發明設計的裝置可以讓移植物完全填充整個骨隧道,使移植物和患者骨頭更好的接觸,促進移植物與骨隧道的愈合,又可以避免蹦極效應和雨刷效應,為交叉韌帶重建修復提供更好的股骨固定效果。
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的組織移植物直接懸吊固定裝置包含固定件1、懸吊桿2以及縫線3。如圖1、圖2所示,固定件1上設置有穿線孔,縫線3穿設在所述穿線孔中,用于與固定件1連接,懸吊桿2設置在固定件的下側。縫線3包含牽引線31與翻轉線32共兩根縫線,每根縫線3可以穿設在一個或多個穿線孔中,但兩根縫線不同時穿過同一個穿線孔。實際操作過程中,牽引線31用于將固定件1已經附著在固定件1上的其他部件一同從骨隧道中拉出,而翻轉線32則是在固定件1被拉到預定位置后,將固定件1從骨隧道口翻轉出來,橫跨在骨隧道口外面,因此,為保證固定件1能夠翻轉過來,牽引線31穿過的穿線孔與翻轉線32穿過的穿線孔分布在所述懸吊桿2的兩邊。為防止在牽引過程中,不小心只拉住某根縫線3的一端,而導致該縫線3從穿線孔中滑出,可以將縫線3打結形成一個線圈,線圈與穿線孔相扣,這樣便能保證縫線3不會從穿線孔中滑出。此外,兩個縫線3的功能不同,在兩者上分別附著不同顏色的標記部,方便在使用過程中對兩根縫線3進行識別,所述標記部可以是只存在在縫線3的線頭上,也可以是對整根線進行不同顏色的標記。
圖1中固定件1為直線形,圖2中的固定件1則為u形,本發明變化例中固定件1的形狀還可以是橢圓形、弧形等形狀,固定件1的邊界應圓滑過渡,防止對周邊組織造成割傷,此外,固定件1的最大長度至少應大于骨隧道的直徑,以保證能夠橫跨在骨隧道口外面。懸吊桿2由剛性材料制成,并沿長度延伸方向彎曲,實施例中,懸吊桿2的兩端與固定件1相連,形成密閉的懸吊空間,手術時移植物對折后懸掛在上面。懸吊桿2沿長度延伸方向彎曲后呈u形,在u形的直段部分,還可以設置輪齒結構,當固定件1翻轉后,懸吊桿2進入到骨隧道內,輪齒結構與骨隧道接觸并限制懸吊桿2與骨隧道之間的位移,進一步防止產生雨刷效應。當然懸吊桿彎曲后還可能是圓形、橢圓形、矩形或者其他形狀,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優選例中,懸吊桿2的兩端并不直接固定在固定件1上,而是分別與調節繩5的兩端連接。固定件1的上側面存在凹槽,凹槽內設置有調節器4,調節繩5穿過凹槽,兩端繼續延伸并貫穿固定件1,與懸吊桿2的兩端分別相連。調節器4能夠使調節繩5發生變形,此處變形具體是指調節繩5在所述凹槽中的長度的改變。當調節繩5在凹槽中的長度較短時,懸吊桿2遠離固定件1,懸吊空間因此變大,方便移植物的穿入;操作調節器4,增大調節繩5在凹槽中的長度,進而拉動懸吊桿2靠近固定件1,縮小懸吊空間,盡可能減小移植物的移動范圍,有利于縮小骨隧道內的空腔,促進移植物與骨隧道的愈合。
為實現改變調節繩5在凹槽內長度的功能,優選例提供了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如圖4至圖6所示,調節器4包含通孔與卡合塊41,調節器4的遠端與固定件1上側面凹槽的底面之間嵌套連接,調節器4能夠以自身軸線為中心線相對固定件1產生周向轉動,調節繩5穿過調節器4上的通孔,當調節器4轉動時,調節繩5纏繞在調節器4的外壁上,進而增大了調節繩5在凹槽中的長度。調節器4的內部有空腔,兩個卡合塊41分別通過彈簧與調節器4連接,卡合塊41自空腔內延伸并穿過調節器4的外壁。凹槽相對的兩個壁面上設置有卡合槽,調節器4從圖5所述的位置旋轉90度,便能變成圖6所示的結構,此時卡合塊41進行卡合槽內,限制調節器4的周向運動,進而將調節繩5以及懸吊桿2的位置固定。另外一種方案如圖7至圖10所示,所述調節器4包含彈性片42,彈性片42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凹槽的兩個相對的壁面上。彈性片42能夠在釋放形態與壓迫狀態這兩種形態中切換,如圖7、圖8所示,在釋放形態下,此時彈性片向上拱起,遠離凹槽底面,調節繩5能夠沿凹槽軸線方向以直線路徑穿過凹槽,因此調節繩5位于凹槽中的部分的長度較短;將彈性片42往下按至如圖9、圖10所示的位置,在壓迫形態下,彈性片42靠近凹槽底面并將調節繩5壓向凹槽底面,調節繩5在凹槽中的延伸方向發生彎折,因而增加了調節繩5位于凹槽中的部分的長度。為防止本發明在使用過程中,彈性片42受到調節繩5的作用力而回復到上拱形態,彈性片42本身應具有足夠的彈性。另外,為防止懸吊線2脫離凹槽,還可以將其中一段凹槽變成通孔,調節繩5從通孔穿過。尤其是,還可以將上述兩種方案結合在一起使用,在第一種方案里,卡合塊41進入卡合槽后難以再拔出,因此結合第二種方案中的彈性片42進行改進,彈性片42的端部連接一個帶坡面的滑塊,卡合塊41的遠端能夠與坡面接觸,當彈性片42在釋放形態與壓迫狀態之間切換的過程中變形時推動滑塊,卡合塊41在坡面的作用下被推出卡合槽,進而能夠再對第一種方案提供的調節器4進行操作。例如,彈性片42的端部連接滑塊。
以上對本發明提供的組織移植物直接懸吊固定裝置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下面為本發明的兩種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一:
如圖3所示,膝關節具有可供交叉韌帶(acl)重建和修復手術中植入的組織移植物,例如臏腱移植物、腘繩肌腱移植物。取一根移植物,測量長度后2折成4股后置于預張器上,給以一定強度拉力后將移植肌腱穿過懸吊桿2,并以醫用縫線縫合4股肌腱兩端,長度約8cm,直徑8-9mm。
然后在脛骨內以預定角度和距離鉆出脛骨隧道,以放置脛骨移植物;同樣以預定角度和距離鉆出股骨隧道,以放置股骨移植物。股骨隧道直徑相同,以放置較粗的肌腱移植物。
將牽引線31和翻轉線32連接到穿線器并從下到上經過脛骨隧道外口-脛骨隧道內口-股骨隧道內口-股骨隧道外口拉出。提拉牽引線31,在股骨道外口處分開牽引線31和翻轉線32并向兩邊分開拉緊,翻轉懸吊桿2使兩端橫梁橫跨于股骨皮質骨之上并牢固固定肌腱,懸吊桿2位于股骨隧道內。屈膝30°位拉緊韌帶。將界面螺釘順脛骨道擰入,完成肌腱的固定。反復屈伸膝關節20次,促進移植肌腱形成順應性。鏡下檢查有無撞擊及活動受限。
實施方式二:
患者仰臥位,麻醉。先自患膝脛骨平臺下4cm、脛骨結節內2cm處向下作一條約2cm長縱行切口,顯露鵝足的半腱肌與股薄肌止點,并連同骨膜一并切斷。分別將部分半腱肌、股薄肌止點游離后,用肌腱剝離器截取肌腱,修整為長14-18cm的肌腱束,除去肌腱上面附著的肌肉和多余的筋膜,將移植肌腱套入懸吊桿2內,用肌腱縫線編織并對折成4股,預張牽拉5分鐘,備用。
建立骨隧道。以前內側束和后外側束在脛骨髁間嵴止點連線的中點處為重建肌腱的脛骨止點,用脛骨定位器定位脛骨骨隧道位置,屈膝90°,根據移植肌腱的直徑,從脛骨平臺下4cm、脛骨結節內側2cm處向脛骨止點方向鉆取脛骨骨隧道;以股骨外髁內側面下1/3、距股骨后壁約7mm處為重建肌腱的股骨止點,屈膝120°,經膝內側入路向外上方鉆約2cm深的股骨隧道。
在穿線器及導引鋼絲的協助下將移植肌腱自脛骨隧道經關節腔引入股骨隧道,確定懸吊桿2已穿出骨皮質后,拉動翻轉線32翻轉懸吊桿2,使其扣在股骨皮質上。脛骨端先用螺釘鞘將肌腱分開充分與骨壁接觸,再擰入可吸收螺釘固定,并用門型釘加強固定。沖洗關節腔,縫合切口,用大棉墊和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發明的實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