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枕頭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深睡枕頭。
背景技術:
1、市面上大部分的記憶海綿,多數都是單層海綿,不能對頭部實現既有柔軟緩沖又有支撐的作用。即便市場上有些是雙層海綿結構,雖然通過上層舒適軟海綿下層支撐性海綿,構建出頸部弧線,腦窩下沉結構,初步解決了柔軟包裹感和支撐的功能,但是因為上層和下層都是記憶慢回彈海綿,硬度較低,回彈時間較長(在4秒以上),對頸部的支撐力度有限,也無法持續給頸部提供向上的支撐力。而因為人體頭部工學的特殊性,導致壓強最重的脖頸位置,沒有特別良好的支撐,導致脖頸下陷的太多,而頭部還在相對高的位置,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另外,普通枕套采用直通類拼合工藝,沒有專枕專用設計,無支撐層,使用時皮膚壓陷直接接觸枕芯,悶熱不透氣,且面料吸濕后不容易干,容易滋生細菌。
2、在長時間睡眠后,導致脖子位置塌陷、不舒適、頭部溫度較高,無法擁有整晚良好的睡眠體驗。因此,需對現有技術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1、為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缺陷,本申請提供一種深睡枕頭,用以提升頸部和臉部的支撐,更好的嵌合頸部頸椎曲線,保證舒適睡感。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3、一種深睡枕頭,包括枕芯和與所述枕芯匹配的外枕套,所述枕芯包括上層、下層和支撐層,所述上層的底部為凹曲面,該凹曲面上設有凹口,所述下層的上表面為凸曲面,該凸曲面上對應所述凹口的位置設有凸起部,所述支撐層設于所述凹口與凸起部之間,且與所述凹口、支撐層、凸起部匹配連接,上層與下層為記憶海綿,支撐層為高回彈海綿,且所述支撐層位于枕頭的脖頸支撐部的正下方;
4、所述外枕套包括面層與固定于面層內部的夾層,所述面層面料為絲柔紡無硅油面料,所述夾層為高透氣硅膠棉,所述外枕套的兩側分別設有r字拼接結構,所述外枕套與所述枕芯貼合。
5、上述的深睡枕頭,上層的記憶海綿密度為35kg/m3-50kg/m3,回復時間4-8秒,硬度為30-50牛頓,所述下層的記憶海綿密度為35kg/m3-50kg/m3,回復時間4-8秒,硬度為40-60牛頓,所述支撐層的高回彈海綿,密度為35-60kg/m3,硬度為50-80牛頓。
6、上述的深睡枕頭,枕頭的脖頸支撐部的一側高出遠離脖頸支撐部一側5mm。
7、上述的深睡枕頭,所述外枕套采用上下層錯位合拼工藝,且所述外枕套的兩側于所述r字拼接結構處設有立體標志。
8、上述的深睡枕頭,所述立體標志為燙印標志。
9、上述的深睡枕頭,所述支撐層為圓弧狀。
10、上述的深睡枕頭,所述上層、下層與支撐層之間通過膠水固定。
1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深睡枕頭,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使其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2、1、設置高回彈強支撐海綿,優化為三層結構,增加頸部塑形及支撐功能的同時,增強脖頸支撐的回彈力及耐久性;
13、2、更好的嵌合頸部頸椎曲線,長時間睡眠緩解頸部無支撐的騰空壓力;
14、3、外枕套支撐臉部加高與枕芯接觸間隙,使空氣保持流通,降低頭部溫度,保持最舒適睡感。
1.一種深睡枕頭,包括枕芯和與所述枕芯匹配的外枕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枕芯包括上層、下層和支撐層,所述上層的底部為凹曲面,該凹曲面上設有凹口,所述下層的上表面為凸曲面,該凸曲面上對應所述凹口的位置設有凸起部,所述支撐層設于所述凹口與凸起部之間,且與所述凹口、支撐層、凸起部匹配連接,上層與下層為記憶海綿,支撐層為高回彈海綿,且所述支撐層位于枕頭的脖頸支撐部的正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睡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的記憶海綿密度為35kg/m3-50kg/m3,回復時間4-8秒,硬度為30-50牛頓,所述下層的記憶海綿密度為35kg/m3-50kg/m3,回復時間4-8秒,硬度為40-60牛頓,所述支撐層的高回彈海綿,密度為35-60kg/m3,硬度為50-70牛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睡枕頭,其特征在于:枕頭的脖頸支撐部的一側高出遠離脖頸支撐部一側5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睡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枕套采用上下層錯位合拼工藝,且所述外枕套的兩側于所述r字拼接結構處設有立體標志。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深睡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立體標志為燙印標志。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深睡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下層與支撐層之間通過膠水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