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密封圈鉚封工裝。
背景技術:
傳統密封圈在鉚封工裝時存在的問題是,密封圈不能準確的安裝到工件上,安裝到工件上的密封圈固定不準確和牢固,容易脫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裝精準和牢固的密封圈鉚封工裝。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密封圈鉚封工裝,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上固定連接有中心直桿和托盤單元,所述的中心直桿頂端設有鉚臺,所述的鉚臺的上方固定設有密封圈支撐塊,所述的托盤單元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設置的托盤、第一托盤支座、第二托盤支座,所述的中心直桿的外側還套設有一彈簧,所述的托盤、第一托盤支座活動套設在中心直桿的表面,所述的托盤與第一托盤支座固定連接,第一托盤支座活動套設在第二托盤支座內,第二托盤支座與底座固定連接,所述的彈簧的一端與第一托盤支座的下部連接且另一端與底座連接,所述的第一托盤支座的底端設有凸緣,所述的第二托盤支座內壁的上部設有與凸緣配合的限位部。
在上述的密封圈鉚封工裝中,所述的中心直桿、鉚臺、密封圈支撐塊通過第一螺釘固定連接。
在上述的密封圈鉚封工裝中,所述的托盤的上表面設有一環狀凹槽,所述的環狀凹槽與中心直桿同軸設置。
在上述的密封圈鉚封工裝中,所述的中心直桿和底座通過第二螺釘固定連接。
在上述的密封圈鉚封工裝中,所述的第二托盤支座與底座通過第三螺釘固定連接。
在上述的密封圈鉚封工裝中,第一托盤支座和托盤通過第四螺釘固定連接。
在上述的密封圈鉚封工裝中,所述的托盤、第一托盤支座活動套設在中心直 桿的中下部的表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采用可浮動式的托盤單元,可以在通過外設的氣缸擠壓安裝密封圈時,倒扣式加工,工件在氣缸沖壓作用下可以整體快速向下移動,并可以及時復位。避免了在安裝過程中,由于工件移動首先導致安裝不準確的問題,并且本方案中托盤、第一托盤支座活動套設在中心直桿的表面這樣在托盤單元浮動的過程中,同軸度高,提高密封圈安裝精度和安裝牢固性。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托盤支座的底端設有凸緣、所述的第二托盤支座內壁的上部的限位部可以提高托盤單元上下浮動的穩定性和浮動幅度,提高了安裝精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剖視圖。
各圖標如下:1、底座;2、中心直桿;3、托盤單元;31、托盤;32、第一托盤支座;33、第一托盤支座;34、凸緣;35、限位部;36、環狀凹槽;4、鉚臺;5、密封圈支撐塊;6、彈簧;7、第一螺釘;8、第二螺釘;9、第三螺釘;10、第四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密封圈鉚封工裝,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上固定連接有中心直桿2和托盤單元3,所述的中心直桿2頂端設有鉚臺4,所述的鉚臺4的上方固定設有密封圈支撐塊5,所述的托盤單元3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設置的托盤31、第一托盤支座32、第二托盤支座33,所述的中心直桿2的外側還套設有 一彈簧6,所述的托盤31、第一托盤支座32活動套設在中心直桿2的表面,所述的托盤31與第一托盤支座32固定連接,第一托盤支座32活動套設在第二托盤支座33內,第二托盤支座33與底座1固定連接,所述的彈簧6的一端與第一托盤支座32的下部連接且另一端與底座1連接,所述的第一托盤支座32的底端設有凸緣34,所述的第二托盤支座33內壁的上部設有與凸緣34配合的限位部35。進一步地,所述的托盤31的上表面設有一環狀凹槽36,所述的環狀凹槽36與中心直桿2同軸設置,環狀凹槽36的設置的主要目的在于用于容納和定位工件,防止在密封圈安裝過程中工件移位或者偏移導致的定位不準的問題。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中心直桿2、鉚臺4、密封圈支撐塊5通過第一螺釘7固定連接,所述的中心直桿2和底座1通過第二螺釘8固定連接,所述的第二托盤支座33與底座1通過第三螺釘9固定連接,第一托盤支座32和托盤31通過第四螺釘10固定連接。
作為本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托盤31、第一托盤支座32活動套設在中心直桿2的中下部的表面。這樣中心直桿2的中上部就可以暴露在外,這樣工件可以倒著套在中心直桿2上,這樣的設置適于筒狀的工件的密封圈的安裝。
在密封圈安裝過程中,首先將密封圈放置在密封圈支撐塊5上,鉚臺4與工件的內腔形狀相匹配,然后筒狀的工件倒扣在中心直桿2上,使筒狀的工件的開口與環狀凹槽36配合和定位,然后啟動設置在本密封圈鉚封工裝的氣缸,將密封圈與工件鉚封,在此過程中,托盤單元3下行,當鉚封結束后,氣缸上行,托盤單元3在彈簧6的作用下上行復位,完成密封圈封裝工作。
整個封裝過程中,密封圈封裝精準、封裝牢固性好。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范圍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