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LCM結構的設計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LCM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在組裝LCM時,先將導光板、膠框、膜片、下鐵框組裝,再貼遮光膠將膜片與膠框固定,最后裝配FOG和上鐵框,采用此種LCM結構,貼附遮光膠時,需要人力,遮光膠本身需要成本,而且膜片臟污后,在返工時需要將遮光膠撕掉,再更換膜片,費時費力,不方便返工。
因此,現有技術存在缺陷,需要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結構厚度變薄,可以將下偏光片完全下沉至膜片槽中使膜片固定時不需要遮光膠,并且成本較低的LCM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LCM結構,包括上鐵框、膠框、LCD、偏光片、膜片、導光板、以及下鐵框,所述LCD底面邊緣直接與膠框固定貼合,所述膠框的膜片槽比下偏光片外形單邊大,所述膜片槽的厚度等于膜片厚度、下偏光片厚度、以及用于保護膜片的間隙厚度之和。
應用于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LCM結構中,所述膠框的膜片槽比下偏光片外形單邊大0.2~0.8mm。
應用于上述各個技術方案,所述的LCM結構中,所述膠框的膜片槽比下偏光片外形單邊大0.5mm。
應用于上述各個技術方案,所述的LCM結構中,所述間隙厚度為0.02~0.08mm。
應用于上述各個技術方案,所述的LCM結構中,所述間隙厚度為0.05mm。
采用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通過減小下偏光片的單邊尺寸和增加膜片槽的深度,使下偏光片能夠完全下沉到膜片槽中,防止膜片移出膜片槽,省去用于固定膜片和膠框的遮光膠,能夠使LCM模組整體厚度變薄,使裝機步驟簡化,并且使更換膜片程序簡化,便于返工,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LCM結構,如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其包括:上鐵框2、下鐵框3、膠框4、導光板5、膜片6、LCD7、下偏光片8。
所述LCD7底面邊緣直接與膠框4固定貼合,所述膠框4的膜片槽1比下偏光片8外形單邊大0.2~0.8mm,所述膜片槽1的厚度等于膜片6厚度、下偏光片8厚度、以及用于保護膜片的間隙9厚度之和,所述間隙9厚度為0.02~0.08mm。
優選的,所述膠框4的膜片槽1比下偏光片8外形單邊大0.2~0.8mm。
進一步的,所述膠框4的膜片槽1比下偏光片8外形單邊大0.5mm。
如圖1,按上述方案設計后,在組裝LCM模組時,先將下鐵框3、導光板5、膠框4、以及膜片6組裝,后組裝偏光片和LCD7,由于膜片槽1的尺寸大于偏光片8的尺寸,且膜片槽1比下偏光片8外形單邊大0.2~0.8mm,膜片槽1比下偏光片8外形單邊大0.5mm為最好,此處不做限制,同時,膜片槽1的深度要大于下偏光片8的厚度與膜片6的厚度之和,因此可以將下偏光片8完全下沉至膜片槽1之中,而LCD底面則可以與膠框4貼合,省去傳統LCM模組中LCD與膠框之間的遮光膠。
更進一步的,所述間隙9厚度為0.02~0.08mm。
更進一步的,所述間隙9厚度為0.05mm。
因為膜片6和下偏光片8之間留有間隙9,間隙9厚度為0.02~0.08mm,厚度值以0.05mm為最好,如此能夠避免下偏光片8壓到膜片6,而間隙9的厚度設置成0.05mm,則可以有效防止進入到間隙9之中的塵埃顆粒由于間隙過小而壓壞膜片6,同時又能防止由于間隙9厚度過大而造成膜片有移動的風險,間隙厚度在此處不做限制,視具體情況而定。
采用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通過減小下偏光片的單邊尺寸和增加膜片槽的深度,使下偏光片能夠完全下沉到膜片槽中,防止膜片移出膜片槽,省去用于固定膜片和膠框的遮光膠,能夠使LCM模組整體厚度變薄,使裝機步驟簡化,并且使更換膜片程序簡化便于返工,降低了成本。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