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頭燈,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遠燈與近燈功能的投射式頭燈。
背景技術:
投射式頭燈(Poly-Ellipsoid Headlamp System,PES)主要包含至少一光源、一反射鏡、一遮光板,及一透鏡?,F有以鹵素燈泡作為光源的頭燈,是通過該遮光板移動達到遠燈與近燈切換功能。目前也有以發光二極管(LED)取代鹵素燈泡作為光源的投射式頭燈,其中可以采用電控方式移動該遮光板,另外也可以采用靜態、不移動的遮光板。靜態遮光板主要是通過其結構具有適當設計,搭配遠燈光源、近燈光源的切換來投射出所需要的遠燈或近燈光形。一般而言于近燈模式下,明暗截止線上方為光線較不足的區域稱為暗區,暗區的光線強度也必須達到一定的基本亮度才能符合法規。況且若暗區光線不足時,就容易造成危險,例如當駕駛人于夜間行車時,將無法清楚辨識路上設置位置較高的交通標志,造成危險。
有鑒于市場上對于LED投射式頭燈有大量需求,加上一般頭燈會有暗區光線不足的問題,因此本案申請人認為有必要提供一種結構創新、使用安全的頭燈供廣大消費者更多的選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提升車燈亮度、提升行車安全的投射式頭燈。
本實用新型的投射式頭燈,包含:一個具有一個朝下的上反射面的上反射鏡,以及一個位于該上反射鏡下方的下反射鏡,該下反射鏡具有一個朝上的下反射面。該上反射鏡還具有一個突出地連接該上反射面的上突面,該下反射鏡還具有一個突出地連接該下反射面的下突面,該投射式頭燈還包含一個遮板、一個位于該上反射鏡、該下反射鏡與該遮板前側的透鏡,以及一個發光單元,該遮板位于該上反射鏡與該下反射鏡間,并包括一個朝向該上反射鏡的頂面、一個朝向該下反射鏡的底面,以及一個自該頂面朝該底面延伸并界定一個開口的開口面,該發光單元包括一個位于該上反射鏡下方的第一發光件,以及一個位于該下反射鏡上方的第二發光件,該第一發光件發出的部分光線能受到該上反射面反射并通過該透鏡向前射出,另外有部分光線能受到該上突面朝該遮板的該開口反射,并射向該下突面后,由該下突面反射并通過該透鏡向前射出;該第二發光件發出的部分光線能受到該下反射面反射后通過該透鏡向前射出,另外有部分光線能受到該下反射面朝該遮板的該底面反射后,再通過該透鏡向前射出。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投射式頭燈,該上反射面與該下反射面都是弧面,該上反射鏡包括一個具有該上反射面的上本體,以及一個自該上本體朝下突出并具有該上突面的上突塊,該下反射鏡包括一個具有該下反射面的下本體,以及一個自該下本體朝上突出并具有該下突面的下突塊。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投射式頭燈,該上突面朝向該第一發光件并且由后往前逐漸朝下斜伸,該下突面位于該上突面的后下方并且由后往前逐漸朝下斜伸。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投射式頭燈,該開口為長方形,且該開口的長度方向為左右延伸,該開口的寬度方向為前后延伸。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投射式頭燈,該遮板的該開口面具有前后設置的一個前面部與一個后面部,該前面部與該后面部都是由前往后逐漸朝下斜伸。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投射式頭燈,該第一發光件與該開口都位于該上突面的后下方,該第一發光件位于該開口后方。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投射式頭燈,該下突面位于該開口的后下方。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投射式頭燈,該遮板的該頂面為前后向水平延伸,該底面具有一個連接該開口面底緣并且往前逐漸向上斜伸的斜面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該上反射鏡設有該上突面,該下反射鏡設有該下突面,使第一發光件的部分光線能經由該上突面與該下突面搭配反射,投射出能用于補強暗區的光線,能提升行車安全。加上該遮板的該底面也能用于反射光線,使第二發光件的部分光線能經由該下反射面與該底面搭配反射,投射至遠燈的強光區,能補強遠燈亮度。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將于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實用新型投射式頭燈的一實施例;
圖2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實施例的其中幾個元件;
圖3是該實施例的一個組合剖視圖;
圖4是該實施例的一個組合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投射出近燈光形時的光線路徑;
圖5是該實施例的一個組合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投射出遠燈光形時的光線路徑;
圖6是一類似圖5的組合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用于補強遠燈光形中的強光區亮度的光線路徑。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2、3,本實用新型投射式頭燈的一實施例,包含一個燈座1、一個上反射鏡2、一個下反射鏡3、一個遮板4、一個透鏡5、一個發光單元6,以及一個散熱單元7。
該燈座1界定出一個開口朝上的容置空間10。該燈座1可供該上反射鏡2、該下反射鏡3、該遮板4、該透鏡5與該散熱單元7安裝。
該上反射鏡2安裝在該燈座1頂部,并包括一個上本體21,以及一個自該上本體21朝下突出的上突塊22。該上本體21具有一個朝下且呈弧形的上反射面211,該上反射面211為橢圓反射面。該上突塊22自該上反射面211朝下突出,并具有一個突出地連接該上反射面211的上突面221。該上突面221與該上反射面211間不連續,該上突面221面向斜后下方,并且由后往前逐漸朝下斜伸。
該下反射鏡3位于該上反射鏡2下方,并位于該燈座1的容置空間10。該下反射鏡3包括一個下本體31,以及一個自該下本體31朝上突出的下突塊32。該下本體31具有一個朝上且呈弧形的下反射面311,該下反射面311為橢圓反射面。該下突塊32自該下反射面311朝上突出,并具有一個突出地連接該下反射面311的下突面321。該下突面321與該下反射面311間不連續,該下突面321朝向斜前上方,并且由后往前逐漸朝下斜伸。
該遮板4位于該上反射鏡2與該下反射鏡3間,并包括一個朝向該上反射鏡2的頂面41、一個朝向該下反射鏡3的底面42,以及一個自該頂面41朝該底面42延伸并圍繞界定出一個開口40的開口面43。該頂面41為前后向水平延伸,該底面42具有一個連接該開口面43底緣并且往前逐漸向上斜伸的斜面部421,借此設計使該遮板4位于該開口40前側部位的厚度是朝前逐漸變薄。該頂面41與底面42都具有光反射功能,實際上,該遮板4可進行雙面真空制程,以于其頂面41與底面42分別形成一個具有光反射功能的薄膜,使該頂面41與底面42皆能用于反射光線。該遮板4的該開口面43具有前后間隔的一個前面部431與一個后面部432,該前面部431與該后面部432都是由前往后逐漸朝下斜伸。本實施例的開口40為長方形,且該開口40的長度方向為左右延伸,該開口40的寬度方向為前后延伸。
該透鏡5位于該上反射鏡2、該下反射鏡3與該遮板4前側。該透鏡5是一個凸透鏡,可用于將該發光單元6的光線聚焦后向前射出。
該發光單元6包括一個位于該遮板4的該頂面41的第一電路板61、一個位于該遮板4的該底面42的第二電路板62、一個設置于該第一電路板61頂面且位于該上反射鏡2下方的第一發光件63,以及一個設置于該第二電路板62底面且位于該下反射鏡3上方的第二發光件64。本實施例的第一發光件63與第二發光件64皆為發光二極管(LED),其中該第一發光件63朝上發光,該第二發光件64朝下發光。
在本實施例中,該上反射鏡2的該上突面221朝向該第一發光件63。該第一發光件63、該第二發光件64、該下突面321與該遮板4的該開口40都位于該上突面221的后下方。而該第一發光件63位于該開口40后方。該下突面321位于該開口40的后下方。
該散熱單元7安裝在該燈座1上,并位于該發光單元6后側。該散熱單元7包括一個風扇71,以及數個左右間隔且由該風扇71上方朝上延伸的散熱片72。所述散熱片72可用于將該發光單元6運作時產生的熱能散熱傳導出去。
參閱圖4,本實用新型使用時,該第一發光件63發出的部分光線(如圖4的光線路徑A)可受到該上反射鏡2的該上反射面211朝斜前下方反射,并通過該透鏡5向前射出,可投射出符合法規的近燈光形。另外,該第一發光件63發出的部分光線(如圖4的光線路徑B),則可受到該上突面221朝斜后下方反射,使光線通過該遮板4的該開口40,并射向該下反射鏡3的該下突面321后,由該下突面321朝斜前上方反射后,通過該透鏡5向前射出,此部分的光線可投射到明暗截止線(cut-off line)上方的區域(稱為暗區),進而補強暗區光線,可提升行車安全。例如當駕駛人于夜間行車時,能通過補強暗區光線來清楚辨識路上設置位置較高的交通標志。
參閱圖5,另一方面,該第二發光件64發出的部分光線(如圖5的光線路徑C)可受到該下反射面311朝斜前上方反射,并通過該透鏡5向前射出。此部分的光線主要是投射到明暗截止線上方的位置。因此,通過第二發光件64與第一發光件63同時發光配合所形成的光形,也就是光線路徑A與C搭配產生的效果,可投射出符合法規的遠燈光形。總結來說,當要使用遠燈時(圖5),該第二發光件64與該第一發光件63都要開燈,當要使用近燈時(圖4),只要該第一發光件63開燈就可以。
參閱圖6,更進一步地,該第二發光件64發出的另一部分光線(如圖6的光線路徑D)受到該下反射鏡3的下突面321朝斜前上方反射后,射向該遮板4的該底面42,再受到該底面42反射并通過該透鏡5向前射出,此部分的光線主要可以在使用遠燈時,補強遠燈光形的強光區域光線,有助于提升遠燈亮度。
參閱圖2、3、4,值得一提的是,該遮板4的該開口40形狀可以用于調整出光光形的形狀。本實施例的該開口40為長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長方形,使投射出用于補暗區的光形形狀也接近長方形,而且發光區域為左右向長向延伸,可符合法規要求。此外,由于該第一發光件63的部分光線(光線路徑B)射向該上突面221后,主要是往斜后方朝下反射并通過該開口40,為了配合此通過開口40的光線路徑方向,因此該開口面43的該前面部431與該后面部432皆設計為由前往后逐漸向下斜伸的斜面,順著光線斜向入射方向而延伸(而非呈上下鉛直延伸),如此可以使光線路徑B的大部分光線順利地由上往下通過該開口40,增加光入射率,提升車燈亮度。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該上反射鏡2設有該上突面221,該下反射鏡3設有該下突面321,使第一發光件63發出的部分光線能經由該上突面221與該下突面321搭配反射,投射出能用于補強暗區的光線(圖4的光線路徑B),能提升行車安全。再搭配該遮板4的該底面42也能用于反射光線,使第二發光件64的部分光線能經由該下反射面311與該底面42的搭配反射(圖6的光線路徑D),投射至遠燈的強光區,提升遠燈亮度。本實用新型通過創新的結構,達到上述雙重的補光效果,能提升車燈亮度,而且投射出的近燈與遠燈光形都符合法規,使用上相當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