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零配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燈固定裝置及具有該固定裝置的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車輛逐漸走入家庭,使用者對車輛各部件的要求也越發提高,這對于車燈內部結構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另外,隨著新型配光技術在汽車燈具上的廣泛應用,配光組件的安裝結構也越來越復雜。現有技術中,通常將內透鏡直接焊接于裝飾外框上,如此,在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汽車燈具會不斷受到震動而容易使得僅僅依靠焊接而裝配在裝飾外框上的內透鏡發生脫落。由此,如何設計一種車燈內透鏡的固定裝置可以使得內透鏡可以牢固地裝配在裝飾框上。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燈固定裝置及具有該固定裝置的車輛,以改善車燈內部零件之固定裝置的整體結構設計,從而使得內透鏡可以牢固地裝配在裝飾外框上。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燈固定裝置,包括與汽車車體相連且提供車燈燈體支撐與安裝的殼體組件,提供對車燈光源發出的光起作用以實現光的均勻分布的配光組件以及與所述殼體組件相連且提供所述配光組件支撐的襯框組件,還包括:支架組件,其提供所述配光組件與所述襯框組件沿著預定的固定方向的支撐與緊固。
優選地,所述配光組件進一步包括:與所述殼體組件相連的反光鏡和與之相連的內透鏡,所述內透鏡為所述支架組件和襯框組件所夾緊。
優選地,所述支架組件包括支撐架和若干并行排布于所述支撐架上的支撐單元,所述支撐單元呈插片結構,該插片結構被構造為穿插于所述襯框組件而位于所述反光鏡與內透鏡之相連處。
優選地,所述反光鏡支撐所述插片結構而所述插片結構進一步地在同一方向支撐所述內透鏡。
優選地,還包括有連接緊固件,其連接所述殼體組件與襯框組件,以及所述殼體組件與反光鏡。
優選地,所述內透鏡焊接于所述襯框組件。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車輛,具有上述的車燈固定裝置。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改善了車燈之固定裝置的整體結構設計,從而使得配光組件可以牢固地裝配在裝飾外框上。
附圖說明
圖1為具有符合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之車燈固定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為具有符合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車燈固定裝置于固定狀態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0汽車后組合燈整燈
10殼體組件
30內透鏡
20反光鏡 21夾緊面
40裝飾外框 41壓緊面
50支撐組件
51支撐架 511抵靠面
52插片結構 521支撐面
60連接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實用新型中的“上方/上”、“下方/下”等對方向或位置的描述是以附圖為例進行的說明,但根據實際需要也可以做出改變,所做的改變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
請參閱圖1和圖2,在較佳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之車后組合燈整燈100主要包括殼體組件10,其與汽車車體相連且提供車燈燈體支撐與安裝,還包括對車燈光源發出的光起作用以實現光的均勻分布的配光組件以及與所述殼體組件10相連且提供所述配光組件支撐的裝飾外框40。
其中,配光組件進一步包括相互連接的反光鏡20與內透鏡30,其相連處存在有間隙。
還包括有支架組件50,其進一步包括支撐架51和若干并行排布于所述支撐架51上的支撐單元。其中,支撐單元呈插片結構52,該插片結構52穿過裝飾外框40且經由裝飾外框40插入反光鏡20與內透鏡30相連處的間隙。由此,反光鏡20自圖2所示的方向由下而上的通過夾緊面201向提供插片結構52壓緊力,該壓緊力進一步地經由支撐面521傳遞至內透鏡。
還包括有連接緊固件,在本較佳實施方式中優先連接螺釘60,該連接螺釘60將裝飾外框40連接至殼體組件10,進一步地,裝飾外框40自圖2所示的方向由上而下地通過壓緊面41向提供插片結構52壓緊力。
優選地,內透鏡30可同時焊接于裝飾外框40。
在安裝時,先用連接螺釘60將反光鏡20安裝到殼體組件10上,將內透鏡30焊接于裝飾外框40,接著,將插片結構502插入裝飾外框40中,插片結構52之支撐面521與內透鏡30相接觸,此時,反光鏡20、內透鏡30、裝飾外框40以及支架組件50即成為一整體,然后,將該整體通過連接螺釘60裝配至殼體組件60上,此時,反光鏡20之夾緊面21與插片結構52相接觸,內透鏡30同時受到來自裝飾外框40由上而下的壓緊力以及來自由插片結構52傳遞的由下而上的壓緊力,內透鏡30與裝飾外框40便可牢固連接,其連接強度和可靠性即可得到顯著提升。
上述任一實施例可直接應用至車輛上,其安裝方式仍等同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安裝方式,僅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
應當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有較佳的實施性,且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該領域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變更或修飾為等同的有效實施例,但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