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道的折彎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彎管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將銅管、鋁管、鐵管等金屬管由直管折彎成彎管的折彎的方法為:折彎機中設有與金屬管相適應的弧形通道,通過夾具夾持金屬管,使金屬管逐漸沿著弧形通道移動,金屬管沿著弧形通道移動過程中,便由直管轉換成彎管。雖然,現有技術中金屬管的折彎方法能夠實現金屬管由直管轉換成彎管,但是金屬管上與夾具相應的夾持位由于在折彎過程中受到夾具長時間且較大的夾持力,金屬管夾持位部分極其容易出現斷裂損壞現象,如此便會影響到金屬折彎管的產品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折彎機,它能減小管材在折彎過程中出現斷裂現象,并便于將折彎后的管材取出。
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彎管機,包括:導向柱體,所述導向柱體側壁設有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以所述導向柱體的軸心為中心繞所述導向柱體設置,所述第一凹部與管材外側壁相適應,其中,所述導向柱體包括同軸設置的第一柱體與第二柱體,且所述第一柱體與所述第二柱體能相向或背向運動,所述第一柱體端部外側壁具有第一凹面,所述第二柱體端部外側壁具有第二凹面,所述第一凹面與所述第二凹面拼接形成所述第一凹部的凹面;第一驅動部件,所述第一驅動部件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柱體遠離或靠近所述第一柱體;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將所述管材固定于所述導向柱體上;及轉動機構,所述轉動機構包括驅動件與抵觸件,所述抵觸件設有與所述第一凹部相對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與所述管材外側壁相適應,所述驅動件用于驅動所述抵觸件沿著所述導向柱體的第一凹部移動。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驅動件包括電機與驅動轉軸,所述驅動轉軸與所述電機的轉矩輸出端相連,所述驅動轉軸與所述導向柱體同軸設置,所述驅動轉軸傳動連接有第一安裝板,所述第一安裝板上設有移動機構,所述移動機構與所述抵觸件相連,所述移動機構用于移動所述抵觸件使得所述抵觸件遠離或靠近所述導向柱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移動機構包括第二驅動部件與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二驅動部件裝設在所述第一安裝板上,所述第二驅動部件與所述第二安裝板傳動相連,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滑動配合,所述抵觸件裝設在所述第二安裝板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底板與第三安裝板,所述底板設有開口區,所述電機位于所述底板的其中一側,所述第一安裝板位于所述底板的另一側,所述驅動轉軸穿過所述開口區與所述第一安裝板相連,所述第三安裝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底板之間,所述第三安裝板與所述第一安裝板可轉動相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設置有支撐座,所述支撐座連接有第四安裝板,所述第四安裝板與所述第一安裝板可轉動相連,所述導向柱體裝設在所述第四安裝板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座上還設有第五安裝板,所述第一驅動部件裝設在所述第五安裝板上,所述第一驅動部件與所述第二柱體傳動相連,所述第一柱體裝設在所述第四安裝板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卡持塊與第二卡持塊,所述第一卡持塊設置在所述第一柱體外側壁上,所述第二卡持塊設置在所述第二柱體外側壁上,所述第一卡持塊與所述第二卡持塊相對、且沿著所述導向柱體的軸向方向設置,所述第一卡持塊端部設有第三凹面,所述第二卡持塊端部設有第四凹面,所述第三凹面與所述第四凹面拼接形成與所述管材外側壁相適應的凹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抽芯機構,所述抽芯機構設有能插入所述管材的桿體,所述桿體為伸縮桿,所述抽芯機構用于將所述伸縮桿從所述管材中移出。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抽芯機構裝設在支架上,所述抵觸件連接有第二安裝板,所述支架與所述第二安裝板滑動配合,且所述支架沿著所述第二安裝板的滑動方向與所述伸縮桿的伸縮方向相適應。
下面結合上述技術方案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效果進一步說明:
1、上述的彎管機,通過第一驅動部件將第一柱體與第二柱體打開后將管材放置在第一凹部中,再通過第一驅動部件將第一柱體與第二柱體夾緊管材于第一凹部中,并通過固定件將管材一端卡固在導向柱體上,以及抵觸件的第二凹部緊緊抵觸管材。然后,通過驅動件驅動抵觸件沿著第一凹部移動,抵觸件移動過程中將管材折彎成與第一凹部相適應的彎管。管材折彎成型后通過第一驅動部件將第一柱體與第二柱體打開,這樣方便取出折彎成型的管材。可見,本實用新型管材折彎方式與現有技術中的管材折彎方式相反,本實用新型中管材的卡持端,即固定件是固定狀態,而折彎成型機構,即轉動機構則處于將管材逐漸進行折彎的動態變化。這樣,管材在折彎過程中,通過轉動機構主動轉動折彎管材,能夠盡量減小管材的卡持端上由于長時間施加較大的作用力而出現管材端部斷裂損壞現象,且管材成型后方便將折彎成型的管材取出,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折彎機,本實用新型得到的彎管質量更高。
2、在對管材進行折彎之前,將抽芯機構的伸縮桿插入到管材中,且使伸縮桿端部無限靠近管材將要折彎的位置,并在管材折彎過程中,由于伸縮桿裝設在管材內部,伸縮桿使管材內部更加充實,這樣抵觸件壓迫在管材外部并折彎管材過程中,管材不會過度彎曲導致的癟塌現象,管材彎曲后的外形仍然保持良好,管材彎管成型質量較高。
3、驅動轉軸與導向柱體同軸設置,驅動轉軸傳動連接有第一安裝板。第一安裝板上設有移動機構,移動機構與抵觸件相連,移動機構用于移動抵觸件使得抵觸件遠離或靠近導向柱體。如此,將管材放入第一凹部、第二凹部之前,移動機構移動抵觸件遠離導向柱體,以將管材放入到第一凹部、并通過固定件卡固在導向柱體中,然后移動機構再將抵觸件移動靠近導向柱體、并使管材緊緊壓迫處于第二凹部中,從而能便于管材的折彎動作。
4、抽芯機構裝設在支架上。支架與第二安裝板滑動配合。驅動轉軸驅動第二安裝板轉動折彎管材過程中,第二安裝板將帶動支架相應轉動。支架沿著第二安裝板的滑動方向與伸縮桿的伸縮方向相適應,可以移動支架來調整抽芯機構相對于管材的位置。
5、導向柱體包括第一柱體與第二柱體。第一柱體裝設在第四安裝板上。第二柱體與第一驅動部件傳動相連,第一驅動部件用于驅動第二柱體遠離或靠近第一柱體。第一柱體端部外側壁具有第一凹面,第二柱體端部外側壁具有第二凹面,第一凹面與第二凹面拼接形成第一凹部的凹面。第一驅動部件驅動第二柱體遠離第一柱體后,可以將管材放入到第一柱體與第二柱體之間的第一凹部中,第一驅動部件再驅動第二柱體靠近第一柱體,通過第一柱體與第二柱體夾緊管材,使管材緊固在第一凹部中。如此,管材在折彎過程中,便不容易相對于導向柱體發生移動現象。并在管材折彎成型后,可以通過第一驅動部件驅動第二柱體遠離第一柱體,便可以方便將管材從折彎機中取出。
6、第一卡持塊設置在第一柱體外側壁上,第二卡持塊設置在第二柱體外側壁上,第一卡持塊與第二卡持塊相對、且沿著導向柱體的軸向方向設置。第一卡持塊端部設有第三凹面,第二卡持塊端部設有第四凹面,第三凹面與第四凹面拼接形成與管材外側壁相適應的凹面。這樣,第一卡持塊與第二卡持塊將第一凹部中的管材進行限位固定,能有利于避免管材在折彎過程中發生移動現象。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彎管機中裝入待折彎管材準備進行折彎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彎管機對管材30度折彎時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彎管機對管材180度折彎時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彎管機中固定件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彎管機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彎管機的導向柱體的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彎管機準備折彎管材時的結構簡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彎管機對管材30度折彎時的結構簡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彎管機對管材90度折彎時的結構簡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彎管機對管材180度折彎時的結構簡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管材折彎90度時的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管材折彎180度時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導向柱體,11、第一凹部,12、第一柱體,121、第一凹面,13、第二柱體,131、第二凹面,20、固定件,21、第一卡持塊,211、第三凹面,22、第二卡持塊,221、第四凹面,30、轉動機構,31、驅動轉軸,32、抵觸件,321、第二凹部,33、第一安裝板,331、滑軌,34、移動機構,341、第二驅動部件,342、第二安裝板,343、滑軌,40、管材,50、抽芯機構,51、伸縮桿,60、支架,70、底板,71、開口區,72、支撐座,81、第三安裝板,82、第四安裝板,83、第五安裝板,831、第一驅動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彎管機,包括導向柱體10、固定件20、轉動機構30(在圖7-10中有標示)及第一驅動部件831。所述導向柱體10側壁設有第一凹部11。所述第一凹部11以所述導向柱體10的軸心為中心繞所述導向柱體10設置,且所述第一凹部11與所述管材40外側壁相適應。其中,所述導向柱體10包括同軸設置的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請參閱圖6)。且所述第一柱體12與所述第二柱體13能相向或背向運動,所述第一柱體12端部外側壁具有第一凹面121,所述第二柱體13端部外側壁具有第二凹面131。所述第一凹面121與所述第二凹面131拼接形成所述第一凹部11的凹面。所述第一驅動部件831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柱體131遠離或靠近所述第一柱體121。所述固定件20用于將所述管材40固定于所述導向柱體10上。所述轉動機構30包括驅動件與抵觸件32。所述抵觸件32設有與所述第一凹部11相對的第二凹部321,且所述第二凹部321與所述管材40外側壁相適應。所述驅動件用于驅動所述抵觸件32沿著所述導向柱體10的第一凹部11移動。
上述的彎管機,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將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打開后將管材40放置在第一凹部11中,再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將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夾緊管材40于第一凹部11中,并通過固定件20將管材40一端卡固在導向柱體10上,以及抵觸件32的第二凹部321緊緊抵觸管材40。然后,通過驅動件驅動抵觸件32沿著第一凹部11移動,抵觸件32移動過程中將管材40折彎成與第一凹部11相適應的彎管。管材40折彎成型后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將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打開(可參閱圖11與12),這樣方便取出折彎成型的管材40。可見,本實用新型管材40折彎方式與現有技術中的管材40折彎方式相反,本實用新型中管材40的卡持端,即固定件20是固定狀態,而折彎成型機構,即轉動機構30則處于將管材40逐漸進行折彎的動態變化(可參閱圖7-10)。這樣,管材40在折彎過程中,通過轉動機構30主動轉動折彎管材40,能夠盡量減小管材40的卡持端上由于長時間施加較大的作用力而出現管材40端部斷裂損壞現象,且管材40成型后方便將折彎成型的管材40取出,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折彎機,本實用新型得到的彎管質量更高。
所述的彎管機還包括抽芯機構50。所述抽芯機構50設有能插入所述管材40的桿體。所述桿體為伸縮桿51。所述抽芯機構50用于將伸縮桿51從所述管材40中移出。在對管材40進行折彎之前,將抽芯機構50的伸縮桿51插入到管材40中,且使伸縮桿51端部無限靠近管材40將要折彎的位置,待管材40折彎過至預設角度后,將伸縮桿51從管材40中移出。由于伸縮桿51裝設在管材40內部,伸縮桿51使管材40內部更加充實,這樣抵觸件32壓迫在管材40外部并折彎管材40過程中,管材40不會過度彎曲導致的癟塌現象,管材40彎曲后的外形仍然保持良好,管材40彎管成型質量較高。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桿體與管材40內側壁相接觸的一端為球狀。球狀的端部與管材40進行折彎的部位相抵觸,利于管材進行折彎,且能保證管材40的彎管成型質量。可以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也不限制于管材40折彎后通過人工手動將桿體從管材40中移出的方式。
所述驅動件包括電機與驅動轉軸31。所述驅動轉軸31與所述電機的轉矩輸出端相連,所述驅動轉軸31與所述導向柱體10同軸設置,所述驅動轉軸31傳動連接有第一安裝板33。所述第一安裝板33上設有移動機構34。所述移動機構34與所述抵觸件32相連,所述移動機構34用于移動所述抵觸件32使得所述抵觸件32遠離或靠近所述導向柱體10。如此,在將管材40放入第一凹部11、第二凹部321之前,移動機構34移動抵觸件32遠離導向柱體10,以將管材40放入到第一凹部11、并通過固定件20卡固在導向柱體10中,然后移動機構34再將抵觸件32移動靠近導向柱體10、并使管材40緊緊壓迫處于第二凹部321中。
具體而言,所述移動機構34包括第二驅動部件341與第二安裝板342。所述第二驅動部件341裝設在所述第一安裝板33上,所述第二驅動部件341與所述第二安裝板342傳動相連。所述第一安裝板33與所述第二安裝板342滑動配合。其中,第一安裝板33設有滑軌331,第二安裝板342設有與滑軌331相應的滑槽,滑軌331裝設在滑槽中,這樣第二安裝板342便可以相對于第一安裝板33移動。所述抵觸件32裝設在所述第二安裝板342上。第二驅動部件341可以采用氣缸驅動、絲桿驅動等方式,第二驅動部件341驅動第二安裝板342動作后,第二安裝板342便可以帶動抵觸件32遠離或靠近導向柱體10。
所述抽芯機構50裝設在支架60上。所述支架60與所述第二安裝板342滑動配合。其中,第二安裝板342設有滑軌343,支架60設有與滑軌343相應的滑槽,滑軌343裝設在滑槽中,這樣支架60便可以相對于第二安裝板342移動。另外,驅動轉軸31驅動第二安裝板342轉動折彎管材40過程中,第二安裝板342將帶動支架60相應轉動。且所述支架60沿著所述第二安裝板342的滑動方向與所述伸縮桿51的伸縮方向相適應,可以移動支架60來調整抽芯機構50相對于管材40的位置。例如,管材40在折彎到直角并需要從折彎機中取出時,可以移動支架60將抽芯機構50的伸縮桿51從管材40中完全脫離,這樣便于取出管材40。
所述彎管機還包括底板70與第三安裝板81。所述電機位于所述底板70的其中一側,所述第一安裝板33位于所述底板70的另一側。所述底板70設有開口區71,所述驅動轉軸31穿過所述開口區71與所述第一安裝板33相連。所述第三安裝板81設置在所述第一安裝板33與所述底板70之間,所述第三安裝板81與所述第一安裝板33可轉動相連。第三安裝板可以選用耐磨板,避免第一安裝板33轉動過程中對底板70產生的磨損效果。所述底板70上設置有支撐座72。所述支撐座72連接有第四安裝板82,所述第四安裝板82與所述第一安裝板33可轉動相連,所述導向柱體10裝設在所述第四安裝板82上。
所述支撐座72上還設有第五安裝板83。所述第五安裝板83上裝設有第一驅動部件831,所述導向柱體10包括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所述第一柱體12與所述第二柱體13同軸設置,所述第一柱體12裝設在所述第四安裝板82上。所述第二柱體13與所述第一驅動部件831傳動相連,所述第一驅動部件831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柱體13遠離或靠近所述第一柱體12。
所述固定件20包括第一卡持塊21與第二卡持塊22。所述第一卡持塊21設置在所述第一柱體12外側壁上,所述第二卡持塊22設置在所述第二柱體13外側壁上,所述第一卡持塊21與所述第二卡持塊22相對、且沿著所述導向柱體10的軸向方向設置。所述第一卡持塊21端部設有第三凹面211,所述第二卡持塊22端部設有第四凹面221,所述第三凹面211與所述第四凹面221拼接形成與所述管材40外側壁相適應的凹面。這樣,第一卡持塊21與第二卡持塊22將第一凹部11中的管材40進行限位固定,能有利于避免管材40在折彎過程中發生移動現象。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彎管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驅動第二柱體13遠離第一柱體12方向移動,將待折彎的管材40分別與第一柱體12的第一凹面121、第二柱體13的第二凹面131相接觸,然后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驅動第二柱體13靠近第一柱體12方向移動,并使得待折彎的管材40夾緊在導向柱體10的第一凹部11中;
將待折彎的所述管材40一端通過所述固定件20固定設置在所述導向柱體10的第一凹部11中,并將抵觸件32的第二凹部321緊貼所述管材40的外側壁,以及抽芯裝置的伸縮桿51插入到所述管材40中,且使所述伸縮桿51端部在所述管材40內的位置與所述抵觸件32壓迫在所述管材40外側壁的位置相適應;
所述轉動機構30驅動所述抵觸件32壓迫所述管材40并沿著所述導向柱體10的第一凹部11移動,從而使所述管材40沿著所述導向柱體10的第一凹部11折彎,待所述管材40折彎到預設角度后,例如90度彎管,120度彎管以及180度彎管,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驅動第二柱體13遠離第一柱體12方向移動,將折彎到預設角度的管材40取出。
上述的彎管方法,管材40在折彎過程中,通過轉動機構30主動轉動折彎管材40,能夠盡量減小管材40的卡持端上由于長時間施加較大的作用力而出現管材40端部斷裂損壞現象。另外,由于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將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打開后將管材40放置在第一凹部11中,再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將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夾緊管材40于第一凹部11中,待管材40折彎成型后通過第一驅動部件831將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打開,如此,通過第一柱體12與第二柱體13能夠保證管材40在折彎過程中位置固定,且方便取出折彎成型的管材40。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