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帶輪工裝,特別是一種電機轉子壓帶輪安裝裝置。
背景技術:
在電機的裝配過程中,需要用到一些專業的裝配設備來對軸承、壓帶輪等零件進行安裝。對于壓帶輪的安裝,目前采用的設備是直接利用壓力將壓帶輪壓進轉軸,由于動力機構無法有效定位,致使動力機構將瞬間的沖擊力作用于轉軸上,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轉軸承受較大的沖擊力,無法得到有效的釋放,致使轉軸和壓帶輪容易受到損壞。同時,安裝時沒有根據電機進行設計專門的工裝來固定,使得帶輪和轉軸之間的定位不精確,往往需要多次操作才能安裝成功,導致安裝的效率不高。因此,現有的技術存在著無法對動力機構進行限位和有效緩沖沖擊力、電機容易受損、安裝效率低以及安裝的質量差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機轉子壓帶輪安裝裝置。它能夠對動力機構進行限位和有效緩沖沖擊力、減少電機的受損頻率以及提高安裝效率和安裝質量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電機轉子壓帶輪安裝裝置,包括下模板,下模板上端的中部設有下壓塊,下模板上端的兩側設有下限位柱,下限位柱上方設有上限位柱,兩相鄰上限位柱之間連接有上模板,上模板下方設有上壓塊;所述下壓塊上方設有固定板,固定板上端設有墊片,固定板下方均勻設有多個與下模板相連的壓簧;所述固定板中部設有圓形槽。
前述的電機轉子壓帶輪安裝裝置中,所述下模板下方設有機架,機架上方兩端設有導向柱,導向柱中部設有與上模板相固定的壓板,導向柱上部設有支撐板,支撐板上方設有液壓裝置,支撐板下方設有與液壓裝置相連的壓桿,壓桿與壓板相連。
前述的電機轉子壓帶輪安裝裝置中,所述圓形槽包括第一圓形槽,第一圓形槽下方設有第二圓形槽,且第二圓形槽的直徑小于第一圓形槽,第二圓形槽的深度大于第一圓形槽。
前述的電機轉子壓帶輪安裝裝置中,所述壓簧呈圓周布置,且數量為4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限位柱來對動力機構的下壓起到限位的目的,固定板和下模板之間通過設置壓簧連接,可以使電機受到動力機構的沖擊力后得到緩沖,在保證足夠的壓力的前提下又能使得帶輪能夠安全緩慢的壓入轉軸,以減少電機安裝時的損壞頻率;在固定板上根據電機的結構特征設置呈階梯狀布置的圓形槽,可以更好的固定住電機,保證工作的正常進行,同時也能對帶輪起到定位的作用,使其更好的壓入電機轉軸,提高安裝效率。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能夠對動力機構進行限位和有效緩沖沖擊力、減少電機的受損頻率以及提高安裝效率和安裝質量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立體結構圖。
附圖中的標記說明:1-下模板,2-下壓塊,3-下限位柱,4-上限位柱,5-上模板,6-上壓塊,7-固定板,8-墊片,9-壓簧,10-圓形槽,11-機架,12-導向柱,13-壓板,14-支撐板,15-液壓裝置,16-壓桿,101-第一圓形槽,102-第二圓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限制的依據。
實施例:電機轉子壓帶輪安裝裝置,構成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包括下模板1,下模板1上端的中部設有下壓塊2,下模板1上端的兩側設有下限位柱3,下限位柱3上方設有上限位柱4,兩相鄰上限位柱4之間連接有上模板5,上模板5下方設有上壓塊6;所述下壓塊2上方設有固定板7,固定板7上端設有墊片8,固定板7下方均勻設有多個與下模板1相連的壓簧9;所述固定板7中部設有圓形槽10。
所述下模板1下方設有機架11,機架11上方兩端設有導向柱12,導向柱12中部設有與上模板5相固定的壓板13,導向柱12上部設有支撐板14,支撐板14上方設有液壓裝置15,支撐板14下方設有與液壓裝置15相連的壓桿16,壓桿16與壓板13相連。
所述圓形槽10包括第一圓形槽101,第一圓形槽101下方設有第二圓形槽102,且第二圓形槽102的直徑小于第一圓形槽101,第二圓形槽102的深度大于第一圓形槽101。
所述壓簧9呈圓周布置,且數量為4個。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將帶輪放入固定板7的第二圓形槽102內,將電機放入上面的第一圓形槽101內,電機的轉軸插入直徑較小的第二圓形槽102內,壓桿16受到液壓裝置15的動力后,帶動壓板13向下運動,壓板13帶動上模板5運動,壓板13帶動上模板5下降到一定高度后,上模板5上的上壓塊6與電機轉軸相接觸,對電機轉軸施加壓力,將壓帶輪壓入轉軸,當達到指定的位置后,上限位柱4與下限位柱3相碰,上壓塊6不在向下移動,保持穩定的壓力;同時壓簧9在電機受壓過程中可以對電機進行緩沖,減輕電機所受的緩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