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沖壓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沖壓機。
背景技術:
沖壓是靠壓力機和模具對板材、帶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產生塑性變形或分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工件(沖壓件)的成形加工方法。沖壓和鍛造同屬塑性加工(或稱壓力加工),合稱鍛壓。沖壓的坯料主要是熱軋和冷軋的鋼板和鋼帶。全世界的鋼材中,有60~70%是板材,其中大部分經過沖壓制成成品。汽車的車身、底盤、油箱、散熱器片,鍋爐的汽包,容器的殼體,電機、電器的鐵芯硅鋼片等都是沖壓加工的。儀器儀表、家用電器、自行車、辦公機械、生活器皿等產品中,也有大量沖壓件。
沖壓所使用的模具稱為沖壓機,簡稱沖模。沖模是將材料(金屬或非金屬)批量加工成所需沖件的專用工具。沖模在沖壓中至關重要,沒有符合要求的沖模,批量沖壓生產就難以進行;沒有先進的沖模,先進的沖壓工藝就無法實現。沖壓工藝與模具、沖壓設備和沖壓材料構成沖壓加工的三要素,只有它們相互結合才能得出沖壓件。現有沖壓機沖壓結構復雜,在沖擊過程中由于減震性差,容易發生零部件的損壞,且下模具容易發生磨損,影響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沖壓機。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沖壓機,包括沖壓底座、沖壓頭,所述沖壓底座上設置有下模具,所述沖壓底座上端兩側設置有導向臂,所述導向臂之間設置有沖壓架,所述沖壓架與動力桿端部相連接,所述導向臂內部設置有回復彈簧,所述沖壓架下端設置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外側設置有固定套,所述固定桿外側設置有上減震彈簧,所述固定套內部設置有下減震彈簧,所述下模具的沖壓面上設置有耐磨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固定桿與固定套之間為間隙配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上減震彈簧、下減震彈簧的直徑相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耐磨層均勻覆蓋在下模具的沖壓面上,且厚度為2mm~5mm。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上減震彈簧、下減震彈簧與耐磨層,這樣使用時,該沖壓機在回復彈簧的作用下可以實現快速回復,且在上減震彈簧、下減震彈簧的作用下可以有效的緩沖沖壓頭每次沖壓對機體的沖擊,有效的保護機體,且耐磨層可以減小下模具的磨損,延長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一種沖壓機,包括沖壓底座1、沖壓頭8,所述沖壓底座1上設置有下模具3,所述沖壓底座1上端兩側設置有導向臂2,所述導向臂2之間設置有沖壓架4,所述沖壓架4與動力桿5端部相連接,所述導向臂2內部設置有回復彈簧11,所述沖壓架4下端設置有固定桿6,所述固定桿6外側設置有固定套10,其中所述固定桿6與固定套10之間為間隙配合。
所述固定桿6外側設置有上減震彈簧9,所述固定套10內部設置有下減震彈簧7,其中所述上減震彈簧9、下減震彈簧7的直徑相同。所述下模具3的沖壓面上設置有耐磨層12,其中所述耐磨層12均勻覆蓋在下模具3的沖壓面上,且厚度為2mm~5mm。這樣使用時,該沖壓機在回復彈簧11的作用下可以實現快速回復,且在上減震彈簧9、下減震彈簧7的作用下可以有效的緩沖沖壓頭8每次沖壓對機體的沖擊,有效的保護機體,且耐磨層12可以減小下模具3的磨損,延長使用壽命。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