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彎管折彎機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
背景技術:
目前,由于有縫鋼管焊縫不能在拉伸的位置彎曲,焊縫在彎曲拉伸部位容易裂開,即使有不開裂的也不能受壓。現有機器是通過人工識別焊縫然后放入機器進行彎曲加工。只能一個人操作一臺機器,不能進行獨立的連續加工。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會自動完成分料、撥料、識別焊縫、送料、推料、夾緊、彎曲、松開、退料的動作,機器自動加工,不需要專人看管,從而有效節省人工,提高彎管處理效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包括依次水平順序設置在機架1上的進料單元、折彎單元、退料單元,進料單元包括料斗支架24、設置在料斗支架24上的儲存料斗21、設置在存儲料斗21底部的用于將管材一個一個頂出到管材輸送板的分料氣缸、設置在管材輸送板一端部的用于將管材推進折彎單元的模具內的推料氣缸22、設置在輸送板底部的用于帶動輸送板送料的送料氣缸23以及固定該送料氣缸23的送料氣缸座24,折彎單元自動完成管材的折彎并通過退料單元自動退料,料斗支架24上進一步設置有色標傳感器25,色標傳感器25底部設置有升降油缸。
優選,料斗支架24上設置有水平的直線導軌37,直線導軌37滑動設置有垂直于直線導軌的延伸方向的推料板,所述推料板固定在推料氣缸22的伸縮部的頂端。
優選,所述料斗支架24和機架1之間設置有料斗調節板35,料斗調節板35和機架1的同一個水平面上間隔固定有料斗調節座38,一料斗調節螺栓39旋進該兩個料斗調節座38以用于調節料斗支架24相對于機架1的水平位置。
優選,所述折彎單元包括面向進料單元的夾模28、用于固定夾模28的夾模座29、靠模結構、與靠模結構相對設置的防皺模34、伺服電機3、由伺服電機3帶動的行星減速機4、由行星減速機4帶動的鏈輪7、由鏈輪7帶動的位于夾模28下方的圓模9。
優選,靠模結構包括靠模30、用于定位靠模30的靠模座31、用于驅動靠模30移動的靠模油缸33、與靠模油缸33聯動控制靠模30的使力方向的靠模隨動油缸32。
優選,退料單元包括抽芯結構和退料結構,退料結構包括燕尾調節座15、設置在燕尾調節座15上的退料油缸座12、退料油缸11、設置在退料油缸11伸縮端部的退料桿座13、固定在退料桿座13上的退料桿14,抽芯結構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尾座18、尾座18面向退料單元的面上設置芯桿接頭17、背向退料單元的另一個面上設置壓條19和抽芯油缸20,所述退料桿14一端延伸到夾模28位置處、另一端通過芯桿接頭17設置在尾座18上,退料時,夾模28松開,抽芯油缸20帶動芯桿16從管材內抽出,退料氣缸11帶動退料桿14進行退料。
優選,進料單元和折彎單元之間的空隙下方的機架1上設置有接料盤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機器自動加工,不需要專人看管,從而有效節省人工,提高彎管處理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示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述。
請參見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包括依次水平順序設置在機架1上的進料單元、折彎單元、退料單元,進料單元包括料斗支架24、設置在料斗支架24上的儲存料斗21、設置在存儲料斗21底部的用于將管材一個一個頂出到管材輸送板的分料氣缸、設置在管材輸送板一端部的用于將管材推進折彎單元的模具內的推料氣缸22、設置在輸送板底部的用于帶動輸送板送料的送料氣缸23以及固定該送料氣缸23的送料氣缸座24,折彎單元自動完成管材的折彎并通過退料單元自動退料,料斗支架24上進一步設置有色標傳感器25,色標傳感器25底部設置有升降油缸。
本實施例的自動識別焊縫彎管機工作時,首先人工將切割好的定長管材放入儲存料斗21,然后按下彎管機的啟動按鈕,通過分料氣缸一次將一根管材推出儲存料斗21然后落在輸送板上,這時升降氣缸帶動色標傳感器25進行焊縫識別,識別好后由壓管氣缸壓住管材防止焊縫移位,再由送料氣缸23把管材送至彎管模具前面,推料氣缸22將管材推進彎管模具,由夾緊模具夾緊管材,然后折彎單元自動執行對管材進行折彎加工,然后夾緊模具松開,退料單元自動將折彎后的管材退出折彎機。
請進一步參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優選,料斗支架24上設置有水平的直線導軌37,直線導軌37滑動設置有垂直于直線導軌的延伸方向的推料板,推料板固定在推料氣缸22的伸縮部的頂端。工作時,退料氣缸22帶動推料板沿著直線導軌37直線運動,實現將管材方向精準地推進彎管模具。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優選,所述料斗支架24和機架1之間設置有料斗調節板36,料斗調節板36和機架1的同一個水平面上間隔固定有料斗調節座38,一料斗調節螺栓39旋進該兩個料斗調節座38以用于調節料斗支架24相對于機架1的水平位置。通過旋轉料斗調節螺旋39進行調節料斗調節板35相對于機架1位置,使得經由輸送板輸送的管材能夠精準的達到預定的折彎單元的夾料位置處。
請參看圖1和圖2,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中,所述折彎單元包括面向進料單元夾模28、用于固定夾模28的夾模座29、靠模結構、與靠模結構相對設置的防皺模34、伺服電機3、由伺服電機3帶動的行星減速機4、由行星減速機4帶動的鏈輪7、由鏈輪7帶動的位于夾模28下方的圓模9進而完成管材的折彎。更進一步的,靠模結構包括靠模30、用于定位靠模30的靠模座31、用于驅動靠模30移動的靠模油缸33、與靠模油缸33聯動控制靠模30的使力方向的靠模隨動油缸32。靠模隨動油缸32和靠模氣缸33的聯合動作調節靠模30的使力方向,進而使得退料單元與管材之間的銜接順暢。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退料單元包括抽芯結構和退料結構,退料結構包括燕尾調節座15、設置在燕尾調節座15上的退料油缸座12、退料油缸11、設置在退料油缸11伸縮端部的退料桿座13、固定在退料桿座13上的退料桿14,抽芯結構包括設置在機架1上的尾座18、尾座18面向退料單元的面上設置芯桿接頭17、背向退料單元的另一個面上設置壓條19和抽芯油缸20,所述退料桿14一端延伸到夾模28位置處、另一端通過芯桿接頭17設置在尾座18上,退料時,夾模28松開,抽芯油缸20帶動芯桿16從管材內抽出,退料氣缸11帶動退料桿14進行退料。
請進一步參看圖1和圖2所示,進料單元和折彎單元之間的空隙下方的機架1上設置有接料盤5,可以有效防止折彎之后的管材的四處散落、不易收集。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