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零件加工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用于切削系統的集塵裝置及具有該集塵裝置的切削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很多金屬零件都是通過切削方式制作的。
現有的切削裝置一般是敞開式的,其僅僅關注于工件的切削精度;敞開式的裝置,在切削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金屬屑飛濺并散落在切削系統的周圍,一方面嚴重影響了工作環境的整潔性,另一方面給工作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危險性,飛濺起來的金屬屑不僅容易傷人,散落的金屬屑也會對工作人員的行動和切削系統的正常工作帶來隱患。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人員在工作時的危險性,也給切削系統的正常工作帶來了隱患,同時還不利于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整潔,增加了額外的清潔成本。
現有的切削系統中也有采用了集塵裝置,但目前的集塵裝置基本上僅適用于與其配合使用的切削系統,沒有移植性或移植性不高,相應的集塵裝置的使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很難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切削系統的集塵裝置,其能夠很好的收集在切削過程中產生的金屬屑,其金屬屑收集率高,防止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不僅降低了工作人員在工作時的危險性,也減少了切削系統正常工作的隱患,同時有利于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整潔,節約了清潔成本;該集塵裝置移植性較高,可適用于多種不同工作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該集塵裝置的切削系統,其能夠很好的收集在切削過程中產生的金屬屑,其金屬屑收集率高,防止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有利于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有序和整潔,節約清潔成本;本切削系統切削精度高,產品均勻度好。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用于切削系統的集塵裝置,其包括第一罩體,第一罩體設有用于容置待加工工件的加工腔以及分別與加工腔連通的加工口和第一讓位孔,第一罩體的對應待加工工件的轉動軸心線處設置第一讓位孔;第一罩體還包括第一罩體與第二罩體;第一罩體具有第一空腔和第一口部,第二罩體具有第二空腔和第二口部;第一口部與第二口部相抵且可相互分離,第一空腔與第二空腔形成加工腔。該集塵裝置金屬屑收集率高,防止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整潔,移植性較高,可適用于多種工作系統。
一種具有上述集塵裝置的切削系統,其還包括與該集塵裝置的加工口相匹配的加工部,加工部向集塵裝置延伸,加工部可進出加工口。該切削系統金屬屑收集率高,防止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有利于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有序和整潔,節約了清潔成本;有利于提高切削精度和產品均勻度。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該集塵裝置通過設置分別為中空結構的第一罩體和第二罩體,以及以第一罩體和第二罩體可分離地組成了具有加工腔的集塵罩,便于待加工工件的取放及對集塵罩的清理。集塵罩的對應待加工工件的轉動軸心線處設有與加工腔相通的第一讓位孔,并開設與加工腔連通的加工口;驅動轉軸由第一讓位孔與容置于加工腔的待加工工件連接并驅動待加工工件轉動,便于切削的進行。在使用該集塵裝置進行切削時,切除下來的金屬屑被集塵罩收集,不會散落或飛濺。該集塵裝置的金屬屑收集率高,防止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不僅降低了工作人員在工作時的危險性,也減少了切削系統正常工作的隱患,同時有利于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整潔,節約了清潔成本;該集塵裝置移植性較高,可適用于多種工作系統;且由于金屬屑被收集,金屬屑對切削工作的干擾較小,有利于提高切削精度與產品均勻度。
具有上述集塵裝置的切削系統,通過設置與該集塵裝置的加工口相匹配的加工部,減小了加工口與加工部之間的空間余量,進一步降低了金屬屑由了加工口與加工部之間的空隙散落出來的幾率,在上述集塵裝置效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積塵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集塵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集塵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3為圖1中的第一罩體的立體圖;
圖4為圖1中的第二罩體與吸塵管道的立體圖;
圖5為圖1中的集塵裝置與待加工工件配合的局部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集塵裝置同時與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配合連接的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切削系統的示意圖。
圖中:
集塵裝置100,集塵罩110,吸塵管道120,吸塵動力裝置130,第一罩體111,第二罩體112,加工腔113,第一空腔111a,第一口部111b,第一側壁111c,第二側壁111d,第一弧形壁111e,第二空腔112a,第二口部112b,第三側壁112c,第四側壁112d,第二弧形壁112e,第一缺口141,第二缺口142,第一讓位孔140,待加工工件200,第三缺口151,第四缺口152,第二讓位孔150,待加工部位210,第一轉動軸220,第二轉動軸230,支撐件150a,加工口160,吸塵口170,第一驅動連接件180,第二驅動連接件190,第一驅動裝置300,第二驅動裝置400,切削系統500,加工部51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實用新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此外,“平行”、“垂直”等術語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絕對水平或懸垂,而是可以稍微傾斜。如“垂直”僅僅是指其方向相對“平行”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該結構之間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傾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切削系統的集塵裝置100,集塵裝置100包括集塵罩110、吸塵管道120和吸塵動力裝置130;吸塵管道120連接于集塵罩110和吸塵動力裝置130之間。該集塵裝置100由吸塵動力裝置130提供吸力,以加強集塵裝置100對金屬屑的收集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集塵裝置100還可以不設置吸塵動力裝置130;此時,集塵裝置100對金屬屑的收集能力會相對減弱。
請參閱圖2,在本實施例中,集塵罩110包括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集塵罩110為中空結構,集塵罩110內設有用于容納外部的工件的加工腔113。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罩體111為大致的半圓餅狀,且第一罩體111為中空結構;第一罩體111包括用于形成加工腔113的第一空腔111a,以及用于與第二罩體112相連的第一口部111b,第一罩體111還包括第一側壁111c、第二側壁111d和第一弧形壁111e。第一側壁111c和第二側壁111d均為大致半圓狀,第一弧形壁111e在其弧長方向的長度等于該圓弧所對應的圓的周長的一半。
第一側壁111c和第二側壁111d相對設置,第一弧形壁111e連接于第一側壁111c和第二側壁111d之間,第一側壁111c、第二側壁111d和第一弧形壁111e形成了第一空腔111a,第一側壁111c、第二側壁111d和第一弧形壁111e三者的未用于互相連接的邊緣構成了第一口部111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11c和第一弧形壁111e的連接部、第二側壁111d和第一弧形壁111e的連接部均進行了圓角處理,進行圓角處理消除了第一空腔111a內的死角,降低了金屬屑沉積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持第一空腔111a的清潔以及有利于提高對金屬屑的收集效果。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罩體112為大致的半圓餅狀,且第二罩體112為中空結構;第二罩體112包括用于形成加工腔113的第二空腔112a,以及用于與第一罩體111相連的第二口部112b,第二罩體112還包括第三側壁112c、第四側壁112d和第二弧形壁112e。第三側壁112c和第四側壁112d均為大致半圓狀,第二弧形壁112e在其弧長方向的長度等于該圓弧所對應的圓的周長的一半。
第三側壁112c和第四側壁112d相對設置,第二弧形壁112e連接于第三側壁112c和第四側壁112d之間,第三側壁112c、第四側壁112d和第二弧形壁112e形成了第二空腔112a,第三側壁112c、第四側壁112d和第二弧形壁112e三者的未用于互相連接的邊緣構成了第二口部112b。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側壁112c和第二弧形壁112e的連接部、第四側壁112d和第二弧形壁112e的連接部均進行了圓角處理,與第一罩體111的圓角處理同理,進行圓角處理消除了第二空腔112a內的死角,降低了金屬屑沉積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持第二空腔112a的清潔以及有利于提高對金屬屑的收集效果。
請參閱圖2、圖3和圖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罩體111的第一口部111b與第二罩體112的第二口部112b相抵并對齊,防止第一罩體111和第二罩體112之間出現多余的間隙而導致金屬屑的濺出;第一空腔111a與第二空腔112a形成了加工腔113,加工腔113呈大致的圓餅狀。其中,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可相互分離,便于放入或取出外部的工件,且便于對第一罩體111和第二罩體112進行清理。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2、圖3、圖4和圖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罩體111的第一口部111b設有第一缺口141,第二罩體112的第二口部112b設有與第一缺口141位置相對應的第二缺口142,第一缺口141與第二缺口142形成了第一讓位孔140,第一讓位孔140用于為切削過程中工件的旋轉軸讓位。
其中,第一缺口141與第二缺口142均為大致半徑相同的半圓狀,第一讓位孔140為大致的圓孔;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缺口141設于第一側壁111c,第二缺口142設于第三側壁112c,第一讓位孔140位于第一罩體111的對應于待加工工件200的轉動軸心線處。請參閱圖5,待加工工件200的轉動軸心線具有轉軸,第一讓位孔140為待加工工件200的轉軸讓位,待加工工件200的轉軸穿過第一讓位孔140與待加工工件200的處于加工腔113內的部件相連,便于轉軸驅動待加工工件200的處于加工腔113內的部件轉動,利于切削的進行。
進一步地,第一罩體111的第一口部111b還設有與第一缺口141相對設置的第三缺口151,第二罩體112的第二口部112b還設有與第三缺口151位置相對應的第四缺口152,第三缺口151與第四缺口152形成了第二讓位孔150;第一讓位孔140與第二讓位孔150均與加工腔113相連通;為了增加待加工工件200轉動時的穩定性,
具體地,第三缺口151設于第二側壁111d,第四缺口152設于第四側壁112d。
其中,在本實施例中,第三缺口151為大致的半圓狀,第四缺口152為寬度略大于第三缺口151的直徑的條形缺口,第四缺口152的靠近第二弧形壁112e的邊緣為圓弧形。
請參閱圖2和圖5,待加工工件200的待加工部位210容置于加工腔113,待加工工件200的待加工部位210的相對兩側為第一轉動軸220和第二轉動軸230,第一轉動軸220容置于第一讓位孔140,如圖2和圖5所示;第一讓位孔140的孔徑略大于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一轉動軸220的外徑;由于第一讓位孔140的孔徑略大于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一轉動軸220的外徑,在保證第一轉動軸220可以在第一讓位孔140中正常轉動的前提下,使第一讓位孔140與第一轉動軸220之間的空間余量較小,降低了金屬屑從第一讓位孔140與第一轉動軸220之間濺出的概率,提高了集塵裝置100對金屬屑的收集率。
第二轉動軸230容置于第二讓位孔150,第二讓位孔150處還設有用于支撐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二轉動軸230的支撐件150a,如圖6所示,該支撐件150a容置于第二讓位孔150,該支撐件150a略小于第二讓位孔150,支撐件150a支撐第二轉動軸230。由于第二讓位孔150與支撐件150a之間的空間余量也較小,也降低了金屬屑從第二讓位孔150與支撐件150a之間濺出的概率,提高了集塵裝置100對金屬屑的收集率。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由于設置了第二讓位孔150與支撐件150a,使得待加工工件200在旋轉時穩定性更高,有利于提高切削精度。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當中,加工腔113設計為大致的圓餅狀,當待加工工件200的待加工部位210在加工腔113中高速旋轉時,產生螺旋型氣流,設計為大致的圓餅狀有利于金屬屑隨該螺旋氣流運動而被收集;若加工腔113為不規則形狀,則可能存在氣流低速區或死角,金屬屑易沉積,不利于金屬屑的收集和集塵罩110的清潔,金屬屑易干擾切削工作。此外,在切削過程中,不僅可以切削待加工工件200的待加工部位210,根據需要,還可以對第一轉動軸220的位于加工腔113的外緣進行切削。
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當中,第四缺口152還可以與第三缺口151位置相對應的且形狀和大小均相同,此時,第二讓位孔150用于容置第二轉動軸230,支撐件150a位于第二讓位孔150之外且支撐件150a位于第二讓位孔150的遠離加工腔113一側,支撐件150a與第二轉動軸230相適應即可。
支撐件150a可以是V型支撐件150a、轉動軸承等,但不限于此。為減少第二轉動軸230與支撐件150a之間的摩擦,還可以對第二轉動軸230與支撐件150a進行潤滑處理,以減少第二轉動軸230與支撐件150a之間的機械磨損,保護加工產品與加工設備。
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當中,還可以不設置支撐件150a,此時,第二讓位孔150為孔徑略大于第二轉動軸230的外徑的圓孔,以第二讓位孔150來支撐第二轉動軸230,進一步地,還可以對第二讓位孔150支撐第二轉動軸230進行潤滑處理,以減少第二讓位孔150與第二轉動軸230之間的機械磨損。
另外的,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當中,還可以不開設第二讓位孔150,此時,待加工工件200的待加工部位210和第二轉動軸230均容納在加工腔113;而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一轉動軸220由夾持裝置夾持并驅動待加工工件200進行旋轉。
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當中,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的形狀分別還可以是大致的半球形、大致的柱體狀或不規則形狀中的一種或任意兩種的組合等;加工腔113的形狀還可以是大致的球形腔、大致的柱狀腔或不規則形狀等;但不僅限于此。
第一缺口141、第二缺口142、第三缺口151、第四缺口152、第一讓位孔140以及第二讓位孔150的形狀也可以不同,但不僅限于此,第一讓位孔140的孔徑略大于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一轉動軸220的外徑即可,加工腔113的形狀以及大小可容納待加工工件200的待加工部位210在其中作旋轉運動即可,并不限于本實施例。
請參閱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罩體111設置有用于切削工具進入加工腔113的加工口160,加工口160位于第一口部111b且加工口160貫穿第一弧形壁111e并與加工腔113連通,在平行于待加工工件200的轉動軸心線的方向,加工口160向第二側壁111d所在的一側擴展且貫穿第二側壁111d,如圖3所示。此結構為切削工具預留了足夠的切削空間,便于切削工具進行精確的切削。雖然此處開口相對較大,但是當切削工具進入時切削工具對加工口160具有一定的封堵作用,金屬屑不易從加工口160濺出。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其他實施例中,加工口160還可以設在第二罩體112,或還可以是在第一罩體111和第二罩體112各設置一個位置相對應的的加工缺口,再由加工缺口組合形成加工口160;加工口160可以是僅僅貫穿第一弧形壁111e或第二弧形壁112e,也可以是同時貫穿第一弧形壁111e和第二弧形壁112e,此外,還可以是加工口160貫穿集塵罩110的弧形壁或側壁,或同時貫穿集塵罩110的弧形壁和側壁;但不限于此。
請參閱圖4和圖5,集塵罩110還開設有用于與吸塵動力裝置130連接的吸塵口170。由于吸塵動力裝置130通過吸塵口170對集塵罩110施加了吸力,有利于金屬屑從集塵罩110排出,使集塵罩110內保持足夠的金屬屑收集空間,以達到持續收集金屬屑的目的。
吸塵口170可以開設在第一罩體111,也可以開設在第二罩體112,還可以是在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分別開設缺口,再由兩缺口組合形成吸塵口170;吸塵口170可以是開設在集塵罩110的側壁,也可以是開設在集塵罩110的弧形壁,此外,還可以是同時開設在弧形壁與側壁。在本實施例中,吸塵口170開設于第二罩體112的第二弧形壁112e。
在本實施例中,吸塵口170的開口方向與加工口160的開口方向相互垂直,吸塵口170的開口方向分別與第一讓位孔140開口方向和第二讓位孔150的開口方向相垂直,加工口160的開口方向也分別與第一讓位孔140開口方向和第二讓位孔150的開口方向相垂直。
需要說明的是,吸塵口170的開口方向、加工口160的開口方向、第一讓位孔140開口方向和第二讓位孔150的開口方向之間并的相對位置關系并不限定為本實施例中的情形,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更改。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當中,為了提高集塵效果,吸塵口170開設在集塵罩110的第二罩體112的第二弧形壁112e。當待加工工件200的待加工部位210在加工腔113中高速旋轉時,產生螺旋型氣流,由于加工腔113設計為大致的圓餅狀,金屬屑隨該螺旋氣流由于離心力的作用運動而貼于集塵罩110的弧形側壁運動,吸塵口170開設在第二弧形壁112e,一方面金屬屑隨該螺旋氣流貼于集塵罩110的弧形側壁運動時易被離心力“甩”入吸塵口170,另一方面由于吸塵動力裝置130的吸力使得金屬屑更易被吸入吸塵口170,由于離心力與吸力的共同作用,大大提高了集塵裝置對金屬屑的收集能力與效果。
請參閱圖1和圖4,在本實施例中,吸塵管道120包括第一吸塵管道121和第二吸塵管道122,第一吸塵管道121環設于吸塵口170且第一吸塵管道121與第二罩體112連接,第二吸塵管道122連接于第一吸塵管道121與吸塵動力裝置130之間,其中,第一吸塵管道121與第二罩體112一體成型,一體成型避免了金屬屑從吸塵口170濺出的可能,提高了金屬屑的收集率。
請參閱圖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吸塵管道121與第二罩體112一體成型且均由硬質材料制成。第一吸塵管道121為大致長條形且為中空結構;第二吸塵管道122的垂直于軸向的截面為大致的圓形。在第一吸塵管道121和第二吸塵管道122的連接處還設有連接過渡段123。其中,第二吸塵管道122可以采用硬質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吸塵管道122采用硬質材料制成。
請參閱圖2、圖3和圖6,第一罩體111設置有用于將第一罩體111與驅動裝置連接的第一驅動連接件180,第一吸塵管道121設置有用于將第一吸塵管道121與驅動裝置連接的第二驅動連接件190,第一驅動連接件180用于將第一罩體111與外部提供的用于驅動第一罩體111的第一驅動裝置300連接,第二驅動連接件190用于將第二罩體112與外部提供的用于驅動第一吸塵管道121的第二驅動裝置400連接。由于第一吸塵管道121與第二罩體112一體成型,所以第二驅動裝置400連接在驅動第一吸塵管道121時會間接驅動第二罩體112。
第一驅動裝置300和第二驅動裝置400可以是伺服電機、氣缸、智能機械手臂或者其中兩種的組合等,但不限于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300和第二驅動裝置400均為氣缸。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300用于驅動第一罩體111遠離或靠近待加工工件200;第二驅動裝置400用于驅動第二罩體112遠離或靠近待加工工件200。
由于第一驅動裝置300可驅動第一罩體111遠離待加工工件200,第二驅動裝置400可間接驅動第二罩體112遠離待加工工件200,一方面待加工工件200可以方便的放入或取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集塵裝置的清潔和保養;另外,由于采用氣缸進行驅動,其穩定性也較強,能增加在切削過程中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的相對穩定性,有利于切削與收集金屬屑的穩定性。
進一步地,第一驅動裝置300的驅動軸與待加工工件200的轉動軸心線相平行,第二驅動裝置400的驅動軸與待加工工件200的轉動軸心線也相平行;換句話說,第一驅動裝置300驅動第一罩體111運動的軌跡與待加工工件200的轉動軸心線相平行,且第二驅動裝置400驅動第二罩體112運動的軌跡與待加工工件200的轉動軸心線也相互平行。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當中,第一驅動裝置300驅動第一罩體111運動的軌跡還可以是垂直于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的交界面;第二驅動裝置400驅動第二罩體112運動的軌跡也可以是垂直于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的交界面;但不限于此。滿足相應的驅動裝置能第一罩體111和/或第二罩體112遠離或靠近待加工工件200即可。
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吸塵管道121與第二罩體112之間還可以是可拆卸連接;第二驅動連接件190還可以是直接設置于第二罩體112并與第二罩體112相連,此時,第一吸塵管道121還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當中,第二驅動連接件190還可以直接設于第二罩體112并與第二罩體112連接,而第二驅動裝置400通過直接驅動第二罩體112使第二罩體112遠離或靠近待加工工件200。
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還可以不通過第一驅動裝置300或第二驅動裝置400來進行驅動,而是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直接通過鉸鏈進行可拆卸連接,此時,第一罩體111可以相對第二罩體112繞上述鉸鏈的轉動軸心線旋轉,以此來實現第一罩體111或第二罩體112遠離待加工工件200。
集塵裝置100的工作原理是:在切削過程中,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一轉動軸220于第一讓位孔140旋轉,待加工工件200的待加工部位210于加工腔113旋轉,待加工工件200的第二轉動軸230于第二讓位孔150處的支撐件150a上旋轉。在進行切削時,切除得到的金屬屑被集塵罩110收集。由集塵罩110收集的金屬屑被吸塵動力裝置130通過吸塵口170吸離集塵罩110,為后續金屬屑的收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如此循環,該集塵裝置可持續地收集金屬屑,持續保證工作環境清潔。
吸塵動力裝置130提供的吸力進一步增強了集塵罩110的收集金屬屑的能力和效率,保證金屬屑的收集效果提高。由于吸塵動力裝置130的吸力存在,金屬屑被連續吸出,防止了金屬屑在集塵罩110或吸塵管道120的沉積,防止金屬屑堵塞吸塵空間,保證了集塵裝置可持續有效地進行收集金屬屑。此外,由于第一罩體111與第二罩體112可分離,便于待加工工件200的放入與取出,并且利于清理可能殘留在集塵罩110中的金屬屑。
集塵裝置100的金屬屑收集率在97%以上,防止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不僅降低了工作人員在工作時的危險性,也減少了切削系統正常工作的隱患,同時有利于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整潔,節約了清潔成本;集塵裝置100移植性較高,可適用于多種工作系統;且由于金屬屑被收集,金屬屑對切削工作的干擾較小,有利于提高切削精度與產品均勻度。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7,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集塵裝置100的切削系統500。切削系統500還包括與集塵裝置100的加工口160相匹配的加工部510,加工部510的外徑略小于加工口160的孔徑,加工部510向集塵裝置100延伸,加工部510可進出加工口160。由于加工部510的外徑略小于加工口160的孔徑,使加工部510與加工口160之間的空間余量減小,進一步減小了金屬屑散落的幾率,進一步提高了切削裝置對金屬屑的收集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加工部510進出加工口160,可通過驅動集塵裝置100或加工部510來實現,而驅動的方式也可以選擇氣缸驅動、電機驅動、智能機械手臂等進行驅動,但不限于此;滿足可以驅動加工部510使加工部510進出加工口160即可。需要說明的是,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切削系統500的工作原理是:切削系統500通過設置集塵裝置100,使切削系統500的金屬屑收集率在97%以上,防止了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一方面降低了工作人員在工作時的危險性,另一方面減少了切削系統正常工作的隱患,同時有利于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整潔,節約了清潔成本;且由于金屬屑被持續有效收集,金屬屑對切削系統500的干擾較小,切削系統的切削精度與產品均勻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且其使用壽命也得到了一定的延長。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切削系統的集塵裝置100,集塵裝置100金屬屑收集率在97%以上,防止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整潔,移植性較高,可適用于多種工作系統。具有集塵裝置100的切削系統500,切削系統500金屬屑收集率在97%以上,防止在切削過程中金屬屑飛濺;有利于保持工作環境的安全、有序和整潔,節約了清潔成本;有利于提高切削精度和產品均勻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