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件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彎頭拋光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流體管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其用量堪稱基礎件之最,作為流體管道連接部位的彎頭用量也越來越大,提高生產效率成為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彎頭由于其形狀比較復雜,拋光加工難度較大,對于彎頭外表面的拋光傳統的方法多采用噴丸拋光。這種方法的缺陷是拋光質量較差,特別是壁厚較小的彎頭,容易導致使用性能的劣化。迄今為止,對彎頭外表面進行均勻拋光的技術還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彎頭拋光裝置,該裝置能夠對彎頭外表面進行均勻的拋光,質量可靠,拋光效率高。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彎頭拋光裝置,包括砂布條張緊機構、彎頭扶正機構、彎頭旋轉機構和砂條驅動機構,其中彎頭扶正機構和彎頭旋轉機構分別與砂條張緊機構連接,砂布條驅動機構位于砂條張緊機構的一側。
所述砂布條張緊機構具有一個支架,支架頂部分別通過芯軸設置若干個張緊輪,其中至少有一個張緊輪平面位置可調,張緊輪圍繞并張緊有環形砂布條。
所述彎頭扶正機構具有2個扶正輪,并通過連接機構與所述支架安裝連接。
所述砂布條驅動機構包括砂布條驅動輪、電機和伸縮液缸,伸縮液缸通過支座與所述支架連接,其伸縮端與電機固定連接,電機的主軸穿過支架頂部設置的滑槽長孔與砂布條驅動輪連接。
所述彎頭旋轉機構包括支撐架體、摩擦驅動輪、旋動電機和氣缸,支撐架體頂板上設置滑槽通孔,旋動電機的主軸穿過滑槽通孔與摩擦驅動輪連接,氣缸通過連接座體與支撐架體連接,氣缸的伸縮端與旋動電機固定連接。
所述摩擦驅動輪外圓周側設置摩擦層。
所述砂布條驅動機構和彎頭旋轉機構分別設置限位機構。
所述連接機構設置扶正輪間距調節機構。
所述彎頭拋光裝置設置控制器,并分別與所述伸縮液缸和氣缸信號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的彎頭拋光裝置采用摩擦驅動輪與旋轉的砂布條對彎頭進行不定心摩擦拋光,并利用彎頭自身的重力作用實現工件的進給,不僅能對彎頭不規則表面進行均勻的摩擦拋光,可靠地保證拋光質量,而且具有較高的拋光效率,每件彎頭拋光只需5~10s。
2)本實用新型采用自動落料,配合控制器對摩擦驅動輪和砂布條驅動輪的進退實施自動控制,中刀具的調整,可以實現無間歇的連續拋光作業,故而本裝置特別適合彎頭拋光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3)本實用新型中摩擦驅動輪外圓周部位設置彈性摩擦層,配合柔性砂布條張緊狀態下的彈性壓力,既可避免彎頭拋光過程中的擦傷,有可杜絕彎頭拋光中摩擦視角,使拋光質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4)本實用新型的彎頭拋光裝置具有結構簡單,操作、維護方便、性能可靠、制作成本低廉等優點。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彎頭拋光裝置,包括砂布條張緊機構、彎頭扶正機構、彎頭旋轉機構和砂條驅動機構,其中彎頭扶正機構和彎頭旋轉機構分別與砂條張緊機構連接,砂布條驅動機構位于砂條張緊機構的一側。所述砂布條張緊機構具有一個支架1,支架1頂部的臺板6上分別通過芯軸4、25設置若干個張緊輪23、28,其中至少有一個張緊輪28平面位置可調,張緊輪23、28外側圍繞并張緊有環形砂布條27。張緊輪23、28優選為4個,使前側兩張緊輪23之間的砂布條27與彎頭21接觸并對其進行摩擦拋光;后側兩張緊輪28之間的砂布條27與砂布條驅動機構相觸接,由摩擦力的作用驅動砂布條27的運動。考慮砂布條張緊機構的后部具有較大的空間,且在運行過程中砂布條驅動機構對砂布條27的壓力較大,后部兩張緊輪28及其芯軸4的尺寸應大于前部兩張緊輪23及其芯軸25的尺寸。前部兩張緊輪23的芯軸25可與支架1頂板6固定連接;而后部兩張緊輪28的芯軸4可通過長槽孔6-2與支架1頂部的臺板6滑動連接,該兩芯軸4下端可設置砂布條張力調節機構34,以根據需拋光彎頭21的大小調整砂布條27的張力。所述砂布條張力調節機構可以由調節支座、調節絲桿和連接塊組成,調節支座可固定連接在所述臺板6的底部,連接塊與芯軸4下端固定連接,調節絲桿依次與調節支座和連接塊穿裝連接,通過旋動調節絲桿,可帶動連接塊及芯軸4和張緊輪28沿所述長槽孔6-2移動,依次調節砂布條27的張力。為使砂布條27旋轉靈活,張緊輪23、28可分別通過軸承24、29與芯軸4、25連接,還可將張緊輪23、28設置為蓋帽式結構,以防止灰塵或其它污物進入張緊輪23、28與芯軸4、25之間。
所述彎頭扶正機構具有2個扶正輪12,用于彎頭21在拋光過程中的扶正,兩扶正輪12可通過通過連接機構與所述支架1頂部的臺板6安裝連接,所述連接機構可以是連接支板8,該連接支板8的前端可與扶正輪12的輪軸11固定連接,后端部位可通過銷釘26與臺板6。扶正輪12通過止推軸承22安裝在輪軸11上,以保證其轉動靈活。扶正輪12可以設置為盲套式結構,這樣可以防止磨屑、粉塵或其它液態污物進入扶正輪12與輪軸11之間,避免扶正輪12、輪軸11及止推軸承22的早期磨損。
所述砂布條驅動機構安裝在所述支架1上,其包括砂布條驅動輪30、電機2和伸縮液缸33,伸縮液缸33可通過支座32與所述支架1連接,其伸縮端與電機2固定連接,電機2的主軸31穿過支架1頂部的臺板6上設置的滑槽長孔6-1與砂布條驅動輪30連接。
所述彎頭旋轉機構包括支撐架體17、摩擦驅動輪20、旋動電機14和氣缸18,支撐架體17的頂板19上設置滑槽通孔19-1,旋動電機14的主軸15穿過滑槽通孔19-1與摩擦驅動輪20連接,氣缸18通過連接座體16與支撐架體17連接,氣缸18的伸縮端與旋動電機14固定連接。
該拋光裝置在使用時,可先根據待拋光彎頭21規格的大小通過移動調節張緊輪28的平面位置對砂布條27的張力進行調整,使其張力大小適度,而后啟動砂布條驅動機構的電機2和彎頭旋轉機構中的旋動電機14,分別帶動摩擦驅動輪20和砂布條驅動輪30相對逆向旋轉,然后將待拋光彎頭21的一端置入并緊靠在兩扶正輪12之間,使其下端與砂布條27下側平齊或略高于砂布條27下側沿,再啟動所述伸縮液缸33和氣缸18,使得摩擦驅動輪20和砂布條驅動輪30分別沿滑槽通孔19-1和滑槽長孔6-1迅速接觸彎頭21和砂布條27。彎頭21即在摩擦驅動輪20摩擦力的作用下高速旋轉,并在砂布條27的摩擦下實現拋光,彎頭21高速旋轉的同時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不斷連續下落,直至彎頭21頂端脫離拋光工位,即完成該件彎頭21的拋光,此時可反向啟動所述伸縮液缸33和氣缸18,使摩擦驅動輪20和砂布條驅動輪30分別后退脫離拋光工位。第一件彎頭21完成拋光后,砂布條驅動機構的電機2和彎頭旋轉機構中的旋動電機14可以繼續保持旋轉狀態,連續進行次一件彎頭的拋光作業。在對彎頭21進行拋光的過程中,由于摩擦驅動輪20的厚度和砂布條27的寬度都比較小,這樣,一是彎頭21可以較快的下落,使得該裝置具有較高的拋光生產效率;二是由于砂布條27的柔性,可以實時適應彎頭21外周側正、反弧面的變化,對其各部進行均勻的拋光。
實施例二
參看圖1、圖2,作為進一步的改進,可在摩擦驅動輪20外圓周側設置摩擦層20-1,優選采用橡膠摩擦層,以加大其對彎頭21的摩擦力,并在其徑向彈性作用下,保持彎頭21對砂布條27的彈性壓力,在彎頭21旋轉狀態下均勻砂布條27對彎頭21的壓力,提高彎頭21拋光的質量。還可在砂布條驅動機構和彎頭旋轉機構中分別設置限位機構3、13,以限定摩擦驅動輪20和砂布條驅動輪30的進給位置,不致壓力過大。兩限位機構3、13均可采用結構簡單的機械限位,即在支架和支撐架體的適當部位設置連接座板,其上穿裝一限位螺釘,當然也可在限位螺釘的前端活動連接一限位擋塊,對摩擦驅動輪20和砂布條驅動輪30進行移動限位。所述扶正輪12的連接機構還可設置扶正輪12的間距調節機構7,以便根據待拋光彎頭21的大小調節兩扶正輪12之間的距離。本實用新型的彎頭拋光裝置可設置控制器5,并分別與所述伸縮液缸33、和氣缸18信號連接,以便對伸縮液缸33和氣缸18進行自動控制,鑒于人工上料僅需2~3s時間,伸縮液缸33和氣缸18退縮和推進的過程即足以完成彎頭21的給料,因此完全可以實現彎頭拋光的連續作業,將大大提高拋光生產效率。鑒于彎頭21結構比較復雜,為了達到均勻拋光的目的,彎頭旋轉驅動輪20的厚度和砂布條27的寬度尺寸不宜太大,結合待拋光彎頭規格不同的大小,彎頭旋轉驅動輪20的厚度和砂布條27的寬度設置在1~2cm比較適當。為了防止彎頭21下落過程的磕拉碰傷,在彎頭21拋光工位的下方可設置和集料框9和斜置的溜板10。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應用,但應該理解,本實用新型可以在不偏離這些原理的基礎上用其它方式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