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打磨鑄管內壁的磨桿。
背景技術:
現階段鑄管的生產過程中,經高速離心機制成的鑄管,主要進行的工藝為:退火處理、水壓、表面初防腐以及水泥涂襯等,以及對鑄管內壁進行噴涂滿足相應輸送介質要求的涂料,其中涂料主要有:油漆、環氧涂料、環氧陶瓷、環氧粉末、PU等,因此,在噴涂涂料之前需要對鑄管內壁進行內壁打磨,達到提高噴涂料與鑄管內壁的附著力、保證輸送介質輸送過程的品質、隔離管外物質避免互相污染等目的。
鑄管內壁打磨設備工藝一般采用剛性磨桿(細長軸)或者軟芯軸裝配磨具,譬如:砂輪、鋼絲輪或者其他磨具等,在電機帶動下高速旋轉并沿鑄管內壁的軸向移動,從而實現對鑄管內壁的打磨,去除鑄管內氧化皮、鑄造飛邊或者水泥涂襯的表面浮漿、表面缺陷。但是剛性磨桿在工作時振動大、運行不平穩,一方面對水泥涂襯表面易造成磕坑,嚴重影響產品的外觀、質量以及產品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振動大易造成磨桿彎曲、斷裂、軸承損壞,致使磨桿使用壽命短、故障率高。
當磨桿采用軟芯軸時一般采用剛性外殼進行固定,軟芯軸外圍設置芯軸保護套,軟芯軸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剛性軸頭后再分別與動力端和工作端連接,輸入動力時芯軸旋轉工作,運行平穩,內壁打磨質量優于剛性軸,但是,目前軟軸存在缺陷:芯軸在高速旋轉的情況下,軟芯軸的中間位置繞度大會造成芯軸保護套與外殼摩擦生熱進而發生粘連致使磨桿失效;或者軟芯軸兩端與剛性軸頭連接處周期性彎曲疲勞斷裂而使軟芯軸失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打磨鑄管內壁的磨桿,特別適合于長徑比比較大的鑄管,運行平穩、提高使用壽命、維護便捷快速、為穩定生產提供保障,同時能夠避免因振動過大對鑄管內壁造成的磕碰,造成管壁涂襯的損壞以及磨桿的損壞,降低生產及維修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打磨鑄管內壁的磨桿,包括軸套、套裝于軸套內部的軟芯軸以及分別連接于軟芯軸兩端的主動剛性軸頭和從動剛性軸頭,所述的從動剛性軸頭和主動剛性軸頭分別連接磨具和動力裝置,所述從動剛性軸頭與磨具之間為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從動剛性軸頭外側套裝若干個軸承Ⅰ后與軟芯軸固定連接,所述軟芯軸依次穿過若干個軸承Ⅱ后與主動剛性軸頭固定連接,所述任意兩個相鄰軸承Ⅱ之間采用彈簧連接定位,所述主動剛性軸頭外側穿過若干個軸承Ⅲ后與動力裝置連接。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從動剛性軸頭與磨具之間、從動剛性軸頭與軟芯軸之間、軟芯軸與主動剛性軸頭之間的連接均為螺紋連接。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軸承Ⅲ安裝于保護套內,所述保護套套接于軸套右端面。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軸承Ⅱ個數至少為3個。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軸承Ⅰ與軸承Ⅲ均采用彈性擋圈定位,所述軸承Ⅱ、軸承Ⅲ與彈性擋圈之間均安裝密封蓋。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于:軸套為圓筒狀,其材質為無縫鋼管或者合成樹脂。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取得的技術進步是: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用于打磨鑄管內壁的磨桿,具有運行平穩、維護快捷可靠、節約輔助時間、穩定生產、生產效率高等優點,適用于DN80-DN300,L≥6000鑄管內壁的打磨工藝。
軟芯軸的兩端用于連接磨具和動力裝置,且軟芯軸比較長,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中,因軟芯軸中間位置的繞度問題會使軟芯軸保護套與外殼高速摩擦發熱進而造成芯軸與軸套的粘連,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軟芯軸依次穿過若干個軸承Ⅱ中心后分別與軟芯軸兩端主動、從動剛性軸頭固定連接,避免了軟芯軸的上下浮動,消除了軟芯軸因中間位置的繞度問題致使芯軸保護套與外殼高速摩擦發熱造成的粘連,保證了軟芯軸的傳輸平穩。
進一步的,相鄰的軸承Ⅱ采用彈簧定位,具備減震效果的同時實現了動力的輸出平穩,另外,采用彈簧定位取代傳統的軸肩、軸承端蓋定位,簡化加工程序,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便于定期檢查軸承、更換失效軸承及其損壞零件。
從動剛性軸頭外側套裝若干個軸承Ⅰ、主動剛性軸頭外側套設著若干個軸承Ⅲ,既可以減少摩擦損失又可以保證動力端和工作端的力輸入和輸出平穩,避免因振動過大對水泥涂襯表面易造成磕坑,嚴重影響產品的外觀、質量以及產品的使用性能。
本實用新型還將軸套端蓋螺栓定位改進為彈性擋圈定位,避免了高速運轉發熱使小螺栓固定式端蓋難以拆裝,維修不便。
軸承Ⅱ與軸承Ⅲ與彈性擋圈之間均安裝密封蓋,一方面可以防止打磨過程中產生的飛屑濺射到軸承內,造成軸承轉動失效,另一方面也防止軸承內的潤滑油溢出。
從動剛性軸頭與磨具之間采取螺紋連接,便于多管型、多磨具更換便捷,擴大應用范圍。
從動剛性軸頭與軟芯軸之間、軟芯軸與主動剛性軸頭之間的連接均為螺紋連接,對軟芯軸起到保護作用,避免僅是軟芯軸軸頭的磨損就必須換裝整個軟芯軸,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維修方便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其中,1、軸套,2、軟芯軸,3、主動剛性軸頭,4、從動剛性軸頭,5、軸承Ⅰ,6、軸承Ⅱ,7、軸承Ⅲ,8、彈簧,9、保護套,10、彈性擋圈,11、密封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打磨鑄管內壁的磨桿,該磨桿包括軸套1、套裝于軸套內部的軟芯軸2以及連接于軟芯軸兩端的主動剛性軸頭3和從動剛性軸頭4,軟芯軸2的兩端設置外螺紋,主動剛性軸頭3和從動剛性軸頭4設置相配合的內螺紋,軟芯軸2與兩端的主動剛性軸頭3和從動剛性軸頭4連接為螺紋連接,其中主動、從動剛性軸頭起到連接段的作用避免軟芯軸直接連接磨具和動力裝置,對軟芯軸起到保護作用,避免僅是軟芯軸軸頭的磨損就必須換裝整個軟芯軸,進而降低了生產成本,因此,軟芯軸兩端的主動、從動剛性軸頭分別連接動力裝置和磨具。
由于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磨桿適用于DN80-DN300,L≥6000鑄管內壁的打磨工藝,鑄管的直徑變化范圍較大,需要更換磨具適應不同直徑的鑄管,因此從動剛性軸頭4與磨具之間采用螺紋連接,從動剛性軸頭4與磨具連接一端設置外螺紋,磨具上設置相配合內螺紋,方便多管型、多磨具更換,從動剛軸頭4外側套裝若干個軸承Ⅰ5后與軟芯軸2固定連接,既可以減少摩擦損失又可以保證工作端的作用力輸出平穩,避免因振動過大對水泥涂襯表面易造成磕坑,嚴重影響產品的外觀、質量以及產品的使用性能,其中,本實用新型采用了4個軸承Ⅰ5。
軟芯軸依次穿過若干個軸承Ⅱ6中心孔后與主動剛性軸頭3固定連接,其中軸承Ⅱ6的個數至少為3個,軸承Ⅱ6與軸套1之間為過渡配合,且任意兩個相鄰軸承Ⅱ6之間采用彈簧8連接定位,彈簧8具備減震效果的同時實現了動力的輸出平穩,另外,采用彈簧定位取代傳統的軸肩、軸承端蓋定位,簡化加工程序,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便于定期檢查軸承、更換失效軸承及其損壞零件。本實用新型設置軸承Ⅱ6的目的在于:避免了軟芯軸的上下浮動,消除了軟芯軸因中間位置的繞度問題致使芯軸保護套與外殼高速摩擦發熱造成的粘連,同時保證了軟芯軸的傳輸平穩。且為了改善軸套端蓋螺栓定位的缺陷,即因磨桿細所采用螺栓較小,在高速運轉之后容易發熱使小螺栓固定式端蓋難以拆裝,因此軸承Ⅱ6與軸承Ⅲ7均采用彈性擋圈定位,方便拆裝維修;進一步的為了保證作用力的輸入平穩,于主動剛性軸頭外側設置若干個軸承Ⅲ7后與動力裝置連接,軸承Ⅲ7安裝于保護套9內,所述保護套9套接于軸套1右端面,若考慮到保護套的穩定性,可將保護套9焊接于軸套1的右端面,其中軸承Ⅲ7的個數為2個。
同時,為了保證軸承的潤滑效果,提高使用壽命,于軸承Ⅱ6與彈性擋圈10、軸承Ⅲ7與彈性擋圈10之間均安裝密封蓋11,且密封蓋還可以防止打磨過程中產生的飛屑濺射到軸承內,造成軸承轉動失效。
其中,軸套1的形狀可以為多種形狀,本實施例采用的軸套1為圓筒狀,其材質為無縫鋼管或者合成樹脂。另外基于作用力的輸出平穩性的考慮,動力裝置可以為電機或者也可以為液壓傳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