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研磨機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自動研磨機。
背景技術:
目前,對異形結構的研磨件外表面的研磨,大都是采用人工作業,操作者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對工人操作技術水平要求高,另外,人工研磨異形件的外表面具有不均勻的缺陷,可能存在外表面不光滑、平整性差等問題,從而降低產品合格率,因此不便于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自動研磨機。
本實用新型具體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自動研磨機,包括底座、研磨機構及與研磨機構相對設置的工件固定機構,所述研磨機構直接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固定機構包括支架、夾具和第一輪軸,所述第一輪軸固定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一輪軸與所述夾具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輪軸通過第一聯軸器與第一電機連接;所述研磨機構包括刀架、研磨輪和第二輪軸,所述第二輪軸固定在所述刀架上,所述第二輪軸與所述研磨輪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輪軸通過第二聯軸器與第二電機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工件固定機構安裝在移動工作臺上,所述移動工作臺通過滑軌安裝在所述底座上。
作為優選,所述研磨輪為仿形千葉研磨輪。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在第一托架上,所述第二電機安裝在第二托架上。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呈L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研磨機,其有益效果在于:工件固定機構位置可根據工件形狀進行調節,再配合仿形千葉研磨輪,以適應不同形狀的研磨件,增強其通用性,達到最佳的研磨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連接緊密、穩定性高,便于生產制造,造價低、易于普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自動研磨機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自動研磨機的仰視圖。
圖中:1-底座;2-移動工作臺;3-滑軌;4-支架;5-夾具;6-第一輪軸;7-第一聯軸器;8-第一電機;9-第一托架;10-刀架;11-研磨輪;12-第二輪軸;13-第二聯軸器;14-第二電機;15-第二托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提供有附圖。這些附圖為本實用新型揭露內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說明實施例,并可配合說明書的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圖中的組件并未按比例繪制,而類似的組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組件。
現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出的自動研磨機,包括底座1、研磨機構及與研磨機構相對設置的工件固定機構。研磨機構直接固定在底座1上,工件固定機構安裝在移動工作臺2上,移動工作臺2通過滑軌3安裝在底座1上。
工件固定機構包括支架4、夾具5和第一輪軸6,第一輪軸6固定在支架4上,第一輪軸6與夾具5固定連接,第一輪軸6通過第一聯軸器7與第一電機8連接,第一電機8安裝在L型第一托架9上。研磨機構包括刀架10、研磨輪11和第二輪軸12,第二輪軸12固定在刀架10上,第二輪軸12與研磨輪11固定連接,第二輪軸12通過第二聯軸器13與第二電機14連接,第二電機14安裝在L型第二托架15上。待加工的研磨件固定在夾具5上,待加工研磨件與研磨輪11之間的位置通過滑軌3進行調節,研磨輪11采用仿形千葉研磨輪,以適應不同形狀的研磨件,待加工研磨件與研磨輪之間軟接觸,工件表面不會被過度磨損,增強其通用性,達到最佳的研磨效果。
盡管結合優選實施方案具體展示和介紹了本實用新型,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