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去毛刺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能夠調節(jié)毛刷位置的車輪去毛刺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車輪品種的多樣化,大多數鋁合金車輪的生產企業(yè)都是混線生產的,即一條生產線上同時流轉不同尺寸、不同造型的車輪。這種混線生產給很多生產工序都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去毛刺工序就是典型的工序之一。傳統的去毛刺設備,必須用人工將車輪進行分揀,然后一個尺寸的車輪對應相應的設備,生產效率非常低。同時,傳統的刷毛刺方式由于大圓盤毛刷的中心位置線速度比較低,導致法蘭根部的邊角毛刺處理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一種能夠適應多種尺寸的車輪刷毛刺裝置,以適應柔性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車輪去毛刺裝置,它能夠根據車輪直徑,自動調整兩個毛刷Ⅰ和兩個毛刷Ⅲ的位置,使之能夠對各處位置的毛刺有針對性的處理。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調式車輪去毛刺裝置,由機架、氣缸Ⅰ、導柱Ⅰ、支架Ⅰ、帶輪Ⅰ、電機Ⅰ、傳動軸、同步帶Ⅰ、導套Ⅰ、導軌Ⅰ、伺服電動缸Ⅰ、滑動架Ⅰ、固定架、軸承座Ⅰ、花鍵軸、花鍵套、毛刷Ⅰ、帶輪Ⅱ、毛刷Ⅱ、轉軸Ⅰ、軸承座Ⅱ、上升降板、電機Ⅱ、導柱Ⅱ、導套Ⅱ、氣缸Ⅱ、電機Ⅲ、帶輪Ⅲ、同步帶Ⅱ、帶輪Ⅳ、轉軸Ⅱ、滾輪、伺服電動缸Ⅱ、支架Ⅱ、導軌Ⅱ、下升降板、毛刷Ⅲ、帶輪Ⅴ、同步帶Ⅲ、滑動架Ⅱ、帶輪Ⅵ、電機Ⅳ、導軌Ⅲ以及伺服電動缸Ⅲ所組成,四根導柱Ⅰ固定在機架的底板和工作平臺之間;與導柱Ⅰ配合的四個導套Ⅰ固定在下升降板上;安裝有帶輪Ⅰ的傳動軸安裝在支架Ⅰ內部,電機Ⅰ安裝在支架Ⅰ的右側,其輸出端與傳動軸的一端連接;支架Ⅰ固定在下升降板的下方。
安裝有帶輪Ⅱ的花鍵軸,通過軸承安裝在軸承座Ⅰ上,軸承座Ⅰ固定在下升降板上方的固定架上;帶輪Ⅰ和帶輪Ⅱ通過同步帶Ⅰ連接。
毛刷系統Ⅰ包括:滑動架Ⅰ的底板通過導軌Ⅰ安裝在下升降板上方;伺服電動缸Ⅰ固定在滑動架Ⅰ的底板上方,其輸出端與下升降板的上方連接;與花鍵軸配合的花鍵套通過軸承安裝在滑動架Ⅰ上方;毛刷Ⅰ固定在花鍵套的外側;本裝置包括兩套毛刷系統Ⅰ。
毛刷系統Ⅱ包括:下方固定有毛刷Ⅱ的轉軸Ⅰ通過軸承安裝在軸承座Ⅱ內部;軸承座Ⅱ固定在上升降板下方;電機Ⅱ安裝在上升降板上方,其輸出端與轉軸Ⅰ的一端連接;四根導柱Ⅱ也固定在上升降板上方,與其配合的四個導套Ⅱ安裝在機架頂板上;兩個氣缸Ⅱ也固定在機架頂板上,其輸出端與上升降板上方鉸接。
夾具單元包括:兩個滾輪的上方分別安裝有帶輪Ⅲ,通過軸承安裝在支架Ⅱ一側;輸出端安裝有帶輪Ⅳ的電機Ⅲ,固定在支架Ⅱ頂端;兩個帶輪Ⅲ和帶輪Ⅳ通過同步帶Ⅱ連接;支架Ⅱ的底板通過導軌Ⅱ,安裝在機架工作平臺上方;伺服電動缸Ⅱ安裝在支架Ⅱ底板上方,其輸出端與機架相連;本裝置包括左右兩套夾具單元。
毛刷系統Ⅲ包括:毛刷Ⅲ和帶輪Ⅴ通過軸和軸承安裝在滑動架Ⅱ上方;輸出端安裝有帶輪Ⅵ的電機Ⅳ固定在滑動架Ⅱ下方;帶輪Ⅴ和帶輪Ⅵ通過同步帶Ⅲ連接;滑動架Ⅱ的底部通過導軌Ⅲ安裝在下升降板上方;伺服電動缸Ⅲ安裝在滑動架Ⅱ底板的上方,其輸出端與下升降板上的立板連接;本裝置包括兩套毛刷系統Ⅲ。
實際使用時,伺服電動缸Ⅱ根據車輪的直徑調整好左右夾具單元中四個滾輪的位置,并將車輪夾緊,電機Ⅲ使夾緊后的車輪旋轉;氣缸Ⅱ通過導柱Ⅱ使上升降板以及毛刷Ⅱ下降并接觸車輪正面,電機Ⅱ通過轉軸Ⅰ使毛刷Ⅱ旋轉,轉向與車輪轉向相反;根據車輪直徑,伺服電動缸Ⅰ通過導軌Ⅰ調整兩個毛刷Ⅰ的位置,使之分別對應車輪的A區(qū)域和B區(qū)域,電機Ⅰ通過同步帶Ⅰ帶動花鍵軸和花鍵套以及兩個毛刷Ⅰ轉動;根據車輪直徑,伺服電動缸Ⅲ通過導軌Ⅲ可調整左右兩個毛刷Ⅲ的位置,兩個電機Ⅳ通過同步帶Ⅲ帶動兩個毛刷Ⅲ轉動;兩個氣缸Ⅰ通過四根導柱Ⅰ使兩個毛刷Ⅰ和兩個毛刷Ⅲ抬升,接觸到車輪背腔時即可對其進行去毛刺。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中能夠根據車輪直徑,自動調整兩個毛刷Ⅰ和兩個毛刷Ⅲ的位置,使之能夠對各處位置的毛刺有針對性的處理;同時,具有工藝先進、自動化程度高、通用性強、性能安全穩(wěn)定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調式車輪去毛刺裝置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調式車輪去毛刺裝置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調式車輪去毛刺裝置的局部主視圖。
圖中,1-機架、2-氣缸Ⅰ、3-導柱Ⅰ、4-支架Ⅰ、5-帶輪Ⅰ、6-電機Ⅰ、7-傳動軸、8-同步帶Ⅰ、9-導套Ⅰ、10-導軌Ⅰ、11-伺服電動缸Ⅰ、12-滑動架Ⅰ、13-固定架、14-軸承座Ⅰ、15-花鍵軸、16-花鍵套、17-毛刷Ⅰ、18-帶輪Ⅱ、19-毛刷Ⅱ、20-轉軸Ⅰ、21-軸承座Ⅱ、22-上升降板、23-電機Ⅱ、24-導柱Ⅱ、25-導套Ⅱ、26-氣缸Ⅱ、27-電機Ⅲ、28-帶輪Ⅲ、29-同步帶Ⅱ、30-帶輪Ⅳ、31-轉軸Ⅱ、32-滾輪、33-伺服電動缸Ⅱ、34-支架Ⅱ、35-導軌Ⅱ、36-下升降板、37-毛刷Ⅲ、38-帶輪Ⅴ、39-同步帶Ⅲ、40-滑動架Ⅱ、41-帶輪Ⅵ、42-電機Ⅳ、43-導軌Ⅲ、44-伺服電動缸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具體裝置的細節(jié)和工作情況。
該裝置由機架1、氣缸Ⅰ2、導柱Ⅰ3、支架Ⅰ4、帶輪Ⅰ5、電機Ⅰ6、傳動軸7、同步帶Ⅰ8、導套Ⅰ9、導軌Ⅰ10、伺服電動缸Ⅰ11、滑動架Ⅰ12、固定架13、軸承座Ⅰ14、花鍵軸15、花鍵套16、毛刷Ⅰ17、帶輪Ⅱ18、毛刷Ⅱ19、轉軸Ⅰ20、軸承座Ⅱ21、上升降板22、電機Ⅱ23、導柱Ⅱ24、導套Ⅱ25、氣缸Ⅱ26、電機Ⅲ27、帶輪Ⅲ28、同步帶Ⅱ29、帶輪Ⅳ30、轉軸Ⅱ31、滾輪32、伺服電動缸Ⅱ33、支架Ⅱ34、導軌Ⅱ35、下升降板36、毛刷Ⅲ37、帶輪Ⅴ38、同步帶Ⅲ39、滑動架Ⅱ40、帶輪Ⅵ41、電機Ⅳ42、導軌Ⅲ43以及伺服電動缸Ⅲ44所組成,四根導柱Ⅰ3固定在機架1的底板和工作平臺之間;與導柱Ⅰ3配合的四個導套Ⅰ9固定在下升降板36上;安裝有帶輪Ⅰ5的傳動軸7安裝在支架Ⅰ4內部,電機Ⅰ6安裝在支架Ⅰ4的右側,其輸出端與傳動軸7的一端連接;支架Ⅰ4固定在下升降板36的下方。
安裝有帶輪Ⅱ18的花鍵軸15,通過軸承安裝在軸承座Ⅰ14上,軸承座Ⅰ14固定在下升降板36上方的固定架13上;帶輪Ⅰ5和帶輪Ⅱ18通過同步帶Ⅰ8連接。
毛刷系統Ⅰ包括:滑動架Ⅰ12的底板通過導軌Ⅰ10安裝在下升降板36上方;伺服電動缸Ⅰ11固定在滑動架Ⅰ12的底板上方,其輸出端與下升降板36的上方連接;與花鍵軸15配合的花鍵套16通過軸承安裝在滑動架Ⅰ12上方;毛刷Ⅰ17固定在花鍵套16的外側;本裝置包括兩套毛刷系統Ⅰ。
毛刷系統Ⅱ包括:下方固定有毛刷Ⅱ19的轉軸Ⅰ20通過軸承安裝在軸承座Ⅱ21內部;軸承座Ⅱ21固定在上升降板22下方;電機Ⅱ23安裝在上升降板22上方,其輸出端與轉軸Ⅰ20的一端連接;四根導柱Ⅱ24也固定在上升降板22上方,與其配合的四個導套Ⅱ25安裝在機架1頂板上;兩個氣缸Ⅱ26也固定在機架1頂板上,其輸出端與上升降板22上方鉸接。
夾具單元包括:兩個滾輪32的上方分別安裝有帶輪Ⅲ28,通過軸承安裝在支架Ⅱ34一側;輸出端安裝有帶輪Ⅳ30的電機Ⅲ27,固定在支架Ⅱ34頂端;兩個帶輪Ⅲ28和帶輪Ⅳ30通過同步帶Ⅱ29連接;支架Ⅱ34的底板通過導軌Ⅱ35,安裝在機架1工作平臺上方;伺服電動缸Ⅱ33安裝在支架Ⅱ34底板上方,其輸出端與機架1相連;本裝置包括左右兩套夾具單元。
毛刷系統Ⅲ包括:毛刷Ⅲ37和帶輪Ⅴ38通過軸和軸承安裝在滑動架Ⅱ40上方;輸出端安裝有帶輪Ⅵ41的電機Ⅳ42固定在滑動架Ⅱ40下方;帶輪Ⅴ38和帶輪Ⅵ41通過同步帶Ⅲ39連接;滑動架Ⅱ40的底部通過導軌Ⅲ43安裝在下升降板36上方;伺服電動缸Ⅲ44安裝在滑動架Ⅱ40底板的上方,其輸出端與下升降板36上的立板連接;本裝置包括兩套毛刷系統Ⅲ。
在工作過程中,伺服電動缸Ⅱ33根據車輪的直徑調整好左右夾具單元中四個滾輪32的位置,并將車輪夾緊,電機Ⅲ27使夾緊后的車輪旋轉;氣缸Ⅱ26通過導柱Ⅱ24使上升降板22以及毛刷Ⅱ19下降并接觸車輪正面,電機Ⅱ23通過轉軸Ⅰ20使毛刷Ⅱ19旋轉,轉向與車輪轉向相反;根據車輪直徑,伺服電動缸Ⅰ11通過導軌Ⅰ10調整兩個毛刷Ⅰ17的位置,使之分別對應車輪的A區(qū)域和B區(qū)域,電機Ⅰ6通過同步帶Ⅰ8帶動花鍵軸15和花鍵套16以及兩個毛刷Ⅰ17轉動;根據車輪直徑,伺服電動缸Ⅲ44通過導軌Ⅲ43可調整左右兩個毛刷Ⅲ37的位置,兩個電機Ⅳ42通過同步帶Ⅲ39帶動兩個毛刷Ⅲ37轉動;兩個氣缸Ⅰ2通過四根導柱Ⅰ3使兩個毛刷Ⅰ17和兩個毛刷Ⅲ37抬升,接觸到車輪背腔時即可對其進行去毛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