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低壓及差壓鑄造的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耐熱合金低壓鑄造的升液管。
背景技術:
目前,低壓及差壓鑄造是介于重力鑄造和壓力鑄造之間的一種鑄造方法,升液管是該技術的關鍵。目前低壓及差壓鑄造耐熱鋼所使用的升液管的壽命較低,抗熱疲勞和抗高溫氧化腐蝕較差,有的效果較好,但經濟價格太昂貴,無法在生產上應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用于耐熱合金低壓鑄造的升液管,它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升液管壽命較低,抗熱疲勞和抗高溫氧化腐蝕較差的一些不足。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耐熱合金低壓鑄造的升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液管由管體和管口兩部分連接而成,管體內設有桶柱狀的內管腔體,內管腔體與管口之間通過連接部相連,管口的直徑小于內管腔體的直徑;內管腔體的底部與管體的底部持平,內管腔體的橫截面積從底部至頂部呈逐漸縮小的形式,內管腔體的頂部通過圓弧狀的連接部與管口相連,內管腔體的中心線位置與管口的中心點位置相重合;管體的外側設有一安裝部,所述的安裝部向外凸起并與管體的外壁連接成一體。
優(yōu)選的,所述的內管腔體的任意一段橫截面呈圓形或者橢圓形。
進一步,連接部的底部與內管腔體的頂部平滑連接,連接部的頂部與管口的底部平滑連接,連接部的底部與連接部的頂部之間呈圓弧狀的漸縮結構。
使用時,由于升液管的內管腔體呈減縮式的結構,內管腔體與管口之間通過逐漸縮小的連接部相連,升液管的管口與鑄型的澆道口平滑連接,可以避免使用時出現(xiàn)憋氣死角,而且升液管內部金屬液面呈拋物線凸起狀,液面上的氧化物向升液管錐面移動時,都粘在升液管壁上,干凈的金屬液進入型腔,能夠提高升液管的壽命、抗熱疲勞和抗高溫氧化腐蝕性能,同時降低生產和使用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附圖中的標號表示如下:
21管體、22管口、23內管腔體、24安裝部、25連接部。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于耐熱合金低壓鑄造的升液管,其與現(xiàn)有技術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的升液管由管體和管口兩部分連接而成,管體內設有桶柱狀的內管腔體,內管腔體與管口之間通過連接部相連,管口的直徑小于內管腔體的直徑;內管腔體的底部與管體的底部持平,內管腔體的橫截面積從底部至頂部呈逐漸縮小的形式,內管腔體的頂部通過圓弧狀的連接部與管口相連,內管腔體的中心線位置與管口的中心點位置相重合,保證了使用時金屬液面上升時的垂直度;管體的外側設有一安裝部,所述的安裝部向外凸起并與管體的外壁連接成一體。
優(yōu)選的,所述的內管腔體的任意一段橫截面呈圓形或者橢圓形。
可選的,連接部的底部與內管腔體的頂部平滑連接,連接部的頂部與管口的底部平滑連接,連接部的底部與連接部的頂部之間呈圓弧狀的漸縮結構,可以避免使用時金屬液面在上升過程中出現(xiàn)憋氣死角,避免了氣泡的產生。
可選的,內管腔體的腔體壁與管體的外壁之間形成一個夾角,夾角的范圍為1-3度;內管腔體的底部直徑與管口的直徑之比為1:0.5-0.8,上述角度和比值可以保證最佳的金屬液體推升速度和角度,使得升液管內部金屬液面在推升時呈特定的拋物線凸起狀,液面上的氧化物向升液管錐面移動時,都粘在升液管壁上,干凈的金屬液進入型腔,保證了鑄件的質量。
進一步,安裝部設置于內管腔體與連接部結合處的±5cm范圍內,這里的±5cm范圍是指結合處的前后5cm范圍;安裝部呈向外凸起的圓環(huán)狀。
更進一步,所述的升液管由剛玉澆注而成,其中剛玉的含量達到85%~95%。
實施中,本實用新型的升液管配有法蘭,上端口截面為漸縮式; 應用于鑄鐵鑄鋼等黑色金屬領域。由于升液管的內管腔體呈減縮式的結構,具體來說,內管腔體由第一漸縮部、第二漸縮部和第三漸縮部依次平滑連接而成,這里的第一、第三漸縮部的斜率大于第二漸縮部的斜率,內管腔體與管口之間通過逐漸縮小的連接部相連,升液管的管口與鑄型的澆道口平滑連接,可以起到更好的去除憋氣死角和氣泡,同時保證金屬液體的上升速度。而且升液管內部金屬液面呈拋物線凸起狀,液面上的氧化物向升液管錐面移動時,都粘在升液管壁上,干凈的金屬液進入型腔。經自然干燥和中溫燒結后升液管的抗熱疲勞和抗高溫氧化腐蝕性能較高,可以重復使用多次。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能夠提高升液管的壽命、抗熱疲勞和抗高溫氧化腐蝕性能,同時降低生產和使用成本。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