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具體說是一種壓鑄模具。
背景技術:
在厚度較小的精密壓鑄件生產過程中,由于型腔體積非常小,金屬流動困難,壓鑄時的壓力較大,造成壓鑄模具配合密封面磨損,容易產生飛邊毛刺,導致模具擠堆,造成模具損傷、出模困難且造成模具壽命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從模具結構進行改進;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超薄精密鑄件壓鑄模具結構,包括合模面兩側的定模與動模,定模中間設置主澆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澆道為錐形,自澆口端逐步變窄;所述型腔靠近定模一側設置凹痕腔;所述凹痕腔的形狀為多個塊狀,所述多個塊狀組合后形成與型腔相似的形狀。
優選方案是:所述凹痕腔的深度為工件厚度的0.1-0.15倍。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在型腔內設置容納多余金屬的凹痕腔,避免零件周邊出現分邊,從而有效的避免了模具損壞,減少模具維修次數,增加模具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處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動模型腔;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定模型腔;
圖5是一種沒有凹痕腔的模具所加工的零件照片;
圖6是一種具有凹痕腔的模具所加工零件的照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合模面6兩側的定模1與動模7,定模1中間設置主澆道2,所述澆道2為錐形,自澆口端8逐步變窄;所述對應于每個工件的二次澆口6的深度也相應由大變小,該結構的優點是隨著澆道的變窄,遠端的金屬所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從而改善了金屬的流動性;所述型腔5靠近定模一側設置凹痕腔4;所述凹痕腔4的形狀為多個塊狀,所述多個塊狀組合后形成與型腔相似的形狀。如本實施例,凹痕腔的形狀是圍繞圓形型腔的多個弧形塊,所述多個弧形塊組合后形成圍繞圓形型腔的圓形。可根據具體零件設置不同的凹痕腔;所述凹痕腔的金屬在加工時可去除。
優選方案是:所述凹痕腔的深度為工件厚度的0.1-0.15倍。
由圖5和圖6的照片對比可見,本實用新型的模具所加工的零件飛邊很小,從而有效的避免了模具損壞,減少模具維修次數,增加模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