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果膠酶制劑及其應用,屬于酶制劑領域。
背景技術:
堿性果膠酶(E.C.4.2.2.2,簡稱PGL),全稱聚半乳糖醛酸裂解酶,該酶廣泛存在于細菌、酵母菌、真菌、植物以及和某些寄生線蟲。堿性果膠酶廣泛應用于食品、紡織、造紙、環境、生物技術等各個領域,在茶和咖啡發酵、紡織和植物纖維加工、油提取、含果膠工業廢水處理等發揮巨大作用。堿性果膠酶在堿性條件下具有高活性,可以利用反式消去作用切斷聚乳糖醛酸的α-1,4-糖苷鍵,將果膠質分解為不飽和的寡聚半乳糖醛酸。
在棉纖維初生細胞壁的最表面含有很多伴生雜質,如:果膠質、蠟質、含氮物質以及蛋白質等非纖維素類物質,互相包結成為復雜龐大的疏水網狀結構。紡織工業中包含精煉步驟,其目的就是去除棉纖維上的雜質,提高棉織物的吸濕功能性,再進行后續加工。傳統的化學紡織精煉方法即熱堿法,其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學品與水資源,環境污染嚴重,據統計,印染過程中約70%的廢水是在這個步驟中產生的。除此之外,熱堿處理將對纖維造成嚴重損傷,機械強度將大幅下降。
采用堿性果膠酶去除棉纖維表面的非纖維素類物質,是一種相對經濟環保的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堿性果膠酶在紡織高溫條件下的性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果膠酶制劑,含有果膠酶,以及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別為30~50mmol/L、10~20mmol/L、20~30mmol/L。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別為40~50mmol/L、15~20mmol/L、25~30mmol/L。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別為48~50mmol/L、15~16mmol/L、25~26mmol/L。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別為48mmol/L、16mmol/L、26mmol/L。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酶的含量10~15U/ml。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酶的含量15U/ml。
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中,以水或緩沖液為溶劑。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果膠酶制劑,可以顯著提高果膠酶制劑的熱穩定性,在60℃保溫10小時后酶的殘余活力高于50%,使其更適應棉纖維表面處理。
具體實施方式
所采用的酶的活力的測定方法為奈氏試劑法,以殘余活力(相對與未經過高溫處理的初始酶的活力)為評價指標。以下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所述是對本發明的解釋而不是限定。
實施例1
果膠酶制劑,含有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別為50mmol/L、15mmol/L、25mmol/L;酶的含量10U/ml。
實施例2
果膠酶制劑,含有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別為48mmol/L、16mmol/L、26mmol/L;酶的含量10U/ml。
實施例3
果膠酶制劑,含有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甘氨酸、Zn2+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別為50mmol/L、20mmol/L、30mmol/L;酶的含量15U/ml。
對照例1
果膠酶制劑,含有甘氨酸和丙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別為50mmol/L、30mmol/L;酶的含量15U/ml。
對照例2
果膠酶制劑,含有甘氨酸、Zn2+,甘氨酸、Zn2+的含量分別為50mmol/L、20mmol/L;酶的含量15U/ml。
將實施例1、2、3以及對照例1、2的果膠酶水溶液在60℃的高溫中保溫1~10h。當不添加任何小分子穩定劑時,1小時后果膠酶的殘余活力即降低到0。實施例1、2、3的果膠酶在10小時后酶的殘余活力分別為54.47%、55.17%、52.32%;對照例1、2的果膠酶10小時后酶的殘余活力分別為15.32%、14.94%。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做各種的改動與修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