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車輛后懸架。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者對汽車綜合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車輛行駛的平穩性和舒適性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之一。車輛后懸架是連接車身與后車輪之間的傳動連接裝置總成,其作用是傳遞車輪與車身之間的力矩。現有汽車的車輛后懸架有后拖曳臂式結構、多連桿式等類型,但是大都結構比較復雜,成本較高,且緊固端空間狹小極易造成緊固扭矩不達標,極易出現異響現象,影響汽車的舒適性和平穩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設計合理、裝配簡單、提高汽車的舒適性和平穩性的車輛后懸架,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車輛后懸架,包括一U形的后扭力梁本體和設于后扭力梁本體上方的一U形的后副車架本體,所述后扭力梁本體的前部兩開口端通過一后橫撐桿相連,所述后副車架本體前部兩開口端通過一穩定桿相連,后扭力梁本體與后副車架本體的前部兩側分別通過一減震器和一螺旋彈簧相連,后扭力梁本體與后副車架本體的后部中間通過一懸置連接座相連,后橫撐桿與穩定桿的中部通過一后橫撐桿支架相連,在后橫撐桿的前部兩開口端外側分別設有一制動器固定架。
所述懸置連接座包括一焊接于后扭力梁本體中部的一膠套底部固定支架,在膠套底部固定支架上固定有一膠套,在后副車架本體的中部焊接有兩膠套頂部固定板,所述膠套與膠套頂部固定板通過一穿過膠套及兩膠套頂部固定板的螺栓相連。
在兩制動器固定架的前側面上分別設有一固定后橫撐桿兩端的后橫撐桿外端固定點支架,在后扭力梁本體的前部兩側設有固定減震器底部的減震器底部第一支架和減震器底部第二底部支架以及固定螺旋彈簧底部的螺旋彈簧底部支架,在后副車架本體的前部兩側設有固定減震器頂部的減震器頂部支架以及固定螺旋彈簧頂部的螺旋彈簧頂部支架。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車輛后懸架,后扭力梁本體與后副車架本體采用單點懸置結構裝配替代傳統的拖曳臂與車身的雙點裝配方式,減少了裝配環節,節省了生產時間,而且后扭力梁本體通過懸置連接座與后副車架本體懸置相連,結構簡單,裝配時不受空間限制,避免出現緊固扭矩不達標、易出現異響的現象,提高了汽車的舒適性和平穩性的同時還能保證車輛的行駛靈活。另一方面,減震器、螺旋彈簧的頂部與后副車架本體相連,改變了傳統車型中直接與車身相連的連接方式,當車輛與地面之間產生震動時,震動會通過后副車架的緩沖后再傳遞到車身,大幅度降低震動,提升了整車的舒適性。另外,由于后副車架本體的剛度比車身更強,通過后副車架本體的連接以后,大大提升了懸掛連接剛度,不僅提升舒適性,而且提升了汽車底盤強度和操控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后扭力梁本體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后副車架本體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3中懸置連接座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1、后扭力梁本體,2、后副車架本體,3、后橫撐桿,4、穩定桿,5、減震器,6、螺旋彈簧,7、懸置連接座,8、后橫撐桿支架,9、制動器固定架,10、后橫撐桿外端固定點支架,11、減震器底部第一支架,12、減震器底部第二底部支架,13、螺旋彈簧底部支架,14、減震器頂部支架,15、螺旋彈簧頂部支架,71、膠套底部固定支架,72、膠套,73、膠套頂部固定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1-圖7中所示,該車輛后懸架,包括一U形的后扭力梁本體1和設于后扭力梁本體1上方的一U形的后副車架本體2,所述后扭力梁本體1的前部兩開口端通過一后橫撐桿3相連,所述后副車架本體2前部兩開口端通過一穩定桿4相連,后扭力梁本體1與后副車架本體2的前部兩側分別通過一減震器5和一螺旋彈簧6相連,后扭力梁本體1與后副車架本體2的后部中間通過一懸置連接座7相連,后橫撐桿3與穩定桿4的中部通過一后橫撐桿支架8相連,在后橫撐桿3的前部兩開口端外側分別設有一制動器固定架9。
所述懸置連接座7包括一焊接于后扭力梁本體1中部的一膠套底部固定支架71,在膠套底部固定支架71上固定有一膠套72,在后副車架本體2的中部焊接有兩膠套頂部固定板73,所述膠套72與膠套頂部固定板73通過一穿過膠套72及兩膠套頂部固定板73的螺栓相連。
在兩制動器固定架9的前側面上分別設有一固定后橫撐桿3兩端的后橫撐桿外端固定點支架10,在后扭力梁本體1的前部兩側設有固定減震器5底部的減震器底部第一支架11和減震器底部第二底部支架12以及固定螺旋彈簧6底部的螺旋彈簧底部支架13,在后副車架本體2的前部兩側設有固定減震器5頂部的減震器頂部支架14以及固定螺旋彈簧6頂部的螺旋彈簧頂部支架15。
使用時,首先將制動器安裝于制動器固定架9上,后橫撐桿3的兩端固定在兩后橫撐桿外端固定點支架10上;減震器5的底部固定在減震器底部第一支架11和減震器底部第二支架12上;螺旋彈簧6的底部固定在螺旋彈簧底部支架13上,頂部固定在螺旋彈簧頂部支架15上。然后,通過懸置連接座7將后扭力梁本體1與后副車架本體2相連,即可完成后扭力梁與后副車架預裝的總成。最后,通過舉升小車將扭力梁與后副車架預裝的總成裝配到車身。
本實施例車輛后懸架,后扭力梁本體1與后副車架本體2采用單點懸置結構裝配替代傳統的拖曳臂與車身的雙點裝配方式,減少了裝配環節,節省了生產時間,而且后扭力梁本體1通過懸置連接座與后副車架本體2懸置相連,結構簡單,裝配時不受空間限制,避免出現緊固扭矩不達標、易出現異響的現象,提高了汽車的舒適性和平穩性的同時還能保證車輛的行駛靈活。另一方面,減震器5、螺旋彈簧6的頂部與后副車架本體2相連,改變了傳統車型中直接與車身相連的連接方式,當車輛與地面之間產生震動時,震動會通過后副車架本體2的緩沖后再傳遞到車身,大幅度降低震動,提升了整車的舒適性。另外由于后副車架本體的剛度比車身更強,通過后副車架本體的連接以后,大大提升了懸掛連接剛度,不僅提升舒適性,而且提升了汽車底盤強度和操控性。
本實用新型未詳述之處,均為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