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兒童折疊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兒童折疊車,更具體的說,尤其涉及一種姿態可自由變換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
背景技術:
童車,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鍛煉、娛樂工具,深受各年齡階段兒童的喜愛。童車以三輪形式的最為普及,因為三輪形式的童車穩定性最好。兒童車有站式滑板車、坐式三輪車等類型,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喜好好來選取。現有童車基本上只有一種結構形態,不能根據兒童的喜好而自由變換。這樣,兒童想要獲取不同的童車,必須購買多輛兒童車才能實現;這不利于原料、能源的節約。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的缺點,提供了一種姿態可自由變換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包括前車輪、兩個后車輪、橫梁、豎梁、座椅以及與前車輪相固定的前輪架,前輪架的頂端設置有車把,兩個后車輪分別連接有第一后輪架和第二后輪架;其特別之處在于:所述橫梁的前端通過連接板固定于前輪架上,豎梁的中央開設有與橫梁的后端相配合的通孔;連接板包括與前輪架相配合的套筒以及與橫梁相配合的變位槽;第一后輪架與豎梁的一端通過第一變換桿相連接,第二后輪架與豎梁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變換桿相連接;第一變換桿和第二變換桿的兩端均為萬向節連接結構,第一變換桿和第二變換桿的中央開設有相配合的卡槽;第一后輪架和第二后輪架通過連接套相固定。前輪架、第一后輪架、第二后輪架分別實現前車輪和兩個后車輪的固定和支撐作用,并保證前后車輪的自由轉動;通過改變套筒在前輪架上的位置,可實現橫梁和豎梁的升降,以改變折疊車的高度。連接套可將第一后輪架和第二后輪架固定在一起,第一變換桿通過萬向節將第一后輪架與豎梁一端連接在一起,第二變換桿通過萬向節將第二后輪架與豎梁的另一端連接在一起。這樣,當第一變換桿與第二變換辦處于基本平行的狀態時,折疊車處于最高位置狀態;當第一變換桿與第二變換桿處于交叉狀態時,折疊車處于最低位置狀態,可用作站式滑板車或坐式滑板車。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連接板上設置有多個連接孔,連接板分為上連接塊和下連接塊兩部分,上連接塊上設置有用于容納下連接塊的空腔;橫梁的前端設置有分別與變位槽、連接孔相配合的兩個連接軸。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所述第一后輪架和第二后輪架上均開設有用于調節兩后車輪之間距離的軸孔。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所述前輪架上設置有用于對套筒進行固定的限位塊。[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通過簡易地改變第一變換桿和第二變換桿的位置狀態,即可將折疊車呈現出最低、最高不同的狀態,其可作為正常的腳踏三輪車、站式滑板車或坐式滑板車來使用,更能滿足不同喜好和各年齡段的需求,兒童動手改裝適合于自己的車型,培養動手能力同時也能增加樂趣和滿足感,在玩樂的同時也是一種身體運動鍛煉。
圖1、圖2和圖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折置車在最聞狀態下主視圖、俯視圖和立體圖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折疊車左視圖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折疊車第一變換桿、第二變換桿即將旋轉時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折疊車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折疊車變為站式滑板車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折疊車在站式滑板車狀態下的局部結構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折疊車在坐式滑板車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10、圖11、圖12分別為最高狀態、站式滑板車、坐式滑板車的使用狀態圖。圖中:I前車輪,2后車輪,3前輪架,4連接板,5橫梁,6豎梁,7第一變換桿,8第二變換桿,9第二后輪架,10第一后輪架,11座椅,12車把,13儲物盒,14卡槽,15連接套,16限位孔,17踏板;3-1限位塊,4-1上連接塊,4-2下連接塊,4-3變位槽,4_4連接孔,4_5套筒,5-1連接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分別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兒童折疊車在最高狀態下主視圖、俯視圖和立體圖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前車輪1、后車輪2、前輪架3、橫梁5、豎梁6、第一變換桿7、第二變換桿8、第一后輪架10、第二后輪架9、座椅11、車把12、儲物盒13。所示的前輪架3與前車輪I相固定,用于保證前車輪I的正常轉動;把手12設置于前輪架3的頂端,實現轉向作用。橫梁5通過連接板4與前輪架3相固定,豎梁6的中央開設有用于固定橫梁5的通孔。豎梁6的兩端分別通過第一變換桿7、第二變換桿8與第一后輪架10、第二后輪架9相固定;第一變換桿7和第二變換桿8的兩端均設置有萬向節連接結構,以便第一變換桿7和第二變換桿8可發生相對轉動,由基本平行的位置狀態變為交叉的狀態。第一變換桿7和第二變換桿8的中央開設有相配合的卡槽14。第一后輪架10和第二后輪架9分別與兩后車輪2相固定,用于保證兩后車輪2的自由轉動。第一后輪架10與第二后輪架9通過連接套15固定連接在一起,且第一后輪架10與第二后輪架9上設置有相配合的限位孔16,以便對第一后輪架10與第二后輪架9進行定位。在連接套15上還設置有儲物盒13,座椅11固定于橫梁5和豎梁6的上方。如圖4所示,當兒童折疊車處于最高狀態時,所示的第一變換桿7和第二變換桿8成上窄下寬的狀態;同時,第一變換桿7和第二變換桿8兩端的萬向節被固定,這樣,整個多功能兒童折疊車就可穩定的處于最高狀態。如圖6所示,給出了兒童折疊車的局部結構示意圖,所示的連接板4包括上連接塊4-1、下連接塊4-2、變位槽4-3、連接孔4-4和套筒4_5,連接板4通過套筒4_5固定于前輪架3上,通過上下移動套筒4-5可改變連接板4在前輪架3的位置。前輪架3上設置有對套筒4-5進行定位的限位塊3-1。上連接塊4-1與下連接塊4-2相配合,上連接塊4_1上設置有用于容納下連接塊4-2的空腔,上連接塊4-1和下連接塊4-2上均開設有連接孔4-4。變位槽4-3開設于上連接塊4-1和下連接塊4-2的中央位置處。橫梁5的前端設置有與變位槽4-3、連接孔4-4相配合的連接軸5-1 ;通過改變下連接塊4-2與上連接塊4_1之間的位置狀態,以及連接軸5-1與不同的連接孔4-4相配合,可實現兒童折疊車的不同姿態變化。當折疊車有圖3所示的最高狀態變位圖7所示的站式滑板車狀態時,第一變換桿7和第二變換桿8之間的位置狀體,就會由圖4所示的“上窄下寬”的位置裝填變為圖5所示的“平行狀態”,且第一變換桿7和第二變換桿8兩端的萬向節連接結構處于自由活動狀態;這樣,第一變換桿7和第二變換桿8就可變換為如圖7所示的相互交叉狀態,在橫梁5和豎梁6的上方固定踏板17后,就可作為站式踏板車之用了。當兒童折疊車有圖7所示的站式踏板車變位圖9所示的坐式踏板車時,首先改變連接軸5-1與不同的連接孔4-4相配合,再將踏板17換為座椅11即可。通過將兒童折疊車變換為最高狀態、站式滑板車、坐式滑板車的狀態,可滿足兒童的不同需求,以及適應不同身高的兒童。如圖10、圖11和圖12所示,分別給出了折疊車在最高狀態、站式滑板車、坐式滑板車的使用狀態圖。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兒童折疊車,包括前車輪(I)、兩個后車輪(2)、橫梁(5)、豎梁(6)、座椅(11)以及與前車輪相固定的前輪架(3),前輪架的頂端設置有車把(12),兩個后車輪分別連接有第一后輪架(10)和第二后輪架(9);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梁的前端通過連接板(4)固定于前輪架(3)上,豎梁的中央開設有與橫梁的后端相配合的通孔;連接板包括與前輪架相配合的套筒(4-5)以及與橫梁相配合的變位槽(4-3);第一后輪架與豎梁的一端通過第一變換桿(7)相連接,第二后輪架與豎梁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變換桿(8)相連接;第一變換桿和第二變換桿的兩端均為萬向節連接結構,第一變換桿和第二變換桿的中央開設有相配合的卡槽(14);第一后輪架和第二后輪架通過連接套(15)相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其特征在于:連接板(4)上設置有多個連接孔(4-4),連接板分為上連接塊(4-1)和下連接塊(4-2)兩部分,上連接塊上設置有用于容納下連接塊的空腔;橫梁(5)的前端設置有分別與變位槽(4-3)、連接孔(4-4)相配合的兩個連接軸(5-1)。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輪架(10)和第二后輪架(9)上均開設有用于調節兩后車輪(2)之間距離的軸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架(3)上設置有用于對套筒(4-5)進 行固定的限位塊(3-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包括前車輪、兩個后車輪、橫梁、豎梁、座椅、前輪架,特征在于橫梁的前端通過連接板固定于前輪架上,豎梁的中央開設有與橫梁的后端相配合的通孔;連接板包括與前輪架相配合的套筒以及與橫梁相配合的變位槽;第一后輪架與豎梁的一端通過第一變換桿相連接,第二后輪架與豎梁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變換桿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兒童折疊車,通過改變第一變換桿和第二變換桿的位置狀態,其可作為正常的腳踏三輪車、站式滑板車或坐式滑板車來使用,能滿足不同喜好和各年齡段的需求,兒童動手改裝適合于自己的車型,培養動手能力同時也能增加樂趣和滿足感,在玩樂的同時也是一種身體運動鍛煉。
文檔編號B62K9/02GK203158165SQ20132015194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明者李輝, 劉希昌, 呂云逸 申請人: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