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零配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行車立管。
背景技術:
自行車立管結構是連接自行車前叉管和把手的結構,實現把手和前叉管之間的連動旋轉。自行車現在已不僅僅作為交通工具來使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運動的工具,因此對自行車的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自行車立管作為前叉管與把手的重要連接工具,對立管提出了重量輕、結構強度高及剛性好的要求,以達便利騎乘及增加速度的目的。現有的自行車立管大都采用型材加工或壓鑄成型,結構比較單一;而且現有自行車立管的車把孔和前叉孔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安裝后車把與前叉安裝位置基本在同一平面上,無法同時滿足增加把手與前叉管之間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距離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實用,結構強度高的自行車立管,提高立管與前叉管之間的連接強度,同時滿足對把手安裝高度與水平距離之間的需求。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一種自行車立管,包括前叉連接件和把手安裝件,所述前叉連接件上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的前叉孔,把手安裝件上設置有與把手相配合的橫向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軸線與前叉孔軸線相互垂直,前叉連接件上設置有鎖緊結構,所述前叉連接件與把手安裝件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前叉連接件軸線與連接桿軸線之間呈一定角度的夾角。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鎖緊結構包括設置在前叉連接件上的分隔槽和分別設置在分隔槽兩側的連接部,所述分隔槽在前叉連接件上沿前叉孔 軸線方向,朝連接桿方向一側設置,所述連接部上設置有多個用于連接兩側連接部的連接孔。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連接孔包括分別對稱設置在兩個連接部上的螺栓安裝孔和螺紋孔,相鄰連接孔在同側連接部上采用螺栓安裝孔與螺紋孔交叉設置。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分隔槽一端沿前叉連接件與連接桿的連接部位延伸,延伸至連接桿上。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分隔槽一端設置有彈性過渡孔。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把手安裝件包括連接在連接桿上的把手安裝座和連接在把手安裝座上的把手安裝蓋,所述把手安裝座和把手安裝蓋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安裝凹槽。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把手安裝座和把手安裝蓋之間通過固定螺栓連接。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前叉連接件、把手安裝座和連接桿為整體式結構。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所述前叉連接件軸線與連接桿軸線之間的夾角為60°~120°。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桿為空心管結構。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新穎,立管采用整體鍛造成型,結構整體強度高;前叉連接件上用于鎖緊的分隔槽設置在與受力面相反的一側,提高了前叉連接件的連接強度和穩定性;同時,前叉連接件上的鎖緊結構采用交叉連接鎖緊的方式,增加了自行車立管與前叉管之間的連接強度和安全系數,給騎行者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本實用新型中前叉連接件與連接桿之間呈不同的角度,這樣可以通過設置兩者之間的角度同時滿足對把手安裝高度和水平距離的需求,增加了立管的使用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結構主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結構主視圖。
圖中:1、前叉連接件,2、把手安裝座,3、前叉孔,4、分隔槽,5、連接部,6、連接桿,7、螺栓安裝孔,8、螺紋孔,9、彈性過渡孔,10、把手安裝蓋,11、連接螺栓,12、固定螺栓,13、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和2,一種自行車立管,包括前叉連接件1和把手安裝件,所述前叉連接件1上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的前叉孔3,把手安裝件上設置有與把手相配合的橫向安裝孔13,所述安裝孔13軸線與前叉孔3軸線相互垂直,前叉連接件1上設置有鎖緊結構,所述前叉連接件1與把手安裝件之間通過連接桿6連接,前叉連接件1軸線與連接桿6軸線之間呈90°夾角。此時,把手高度與前叉管安裝高度一致,這種自行車立管可滿足對前叉管與把手之間水平距離的要求。
所述鎖緊結構包括設置在前叉連接件1上的分隔槽4和分別設置在分隔槽4兩側的連接部5,所述分隔槽4在前叉連接件1上沿前叉孔軸線方向,朝連接桿6方向一側設置,所述連接部5上設置有多個用于連接兩側連接部5的連接孔。
所述連接孔包括分別對稱設置在兩個連接部5上的螺栓安裝孔7和螺紋孔8,相鄰連接孔在同側連接部5上采用螺栓安裝孔7與螺紋孔8交叉設置。所述分隔槽4一端設置有彈性過渡孔9。
所述分隔槽4一端沿前叉連接件1與連接桿6的連接部位延伸,延伸至連接桿6上。所述分隔槽4一端設置有彈性過渡孔9。
所述把手安裝件包括連接在連接桿6上的把手安裝座2和連接在把手安裝座2上的把手安裝蓋10,所述把手安裝座2和把手安裝蓋10上分別設置有相對應的安裝凹槽。把手安裝座2和把手安裝蓋10之間通過固定螺栓12連接。
在使用該立管對把手進行安裝時,先將立管通過前叉孔安裝到前叉管上,在前叉連接件的連接孔中安裝連接螺栓11,通過連接螺栓11拉緊分隔槽兩側的連接部,將立管固定安裝在前叉管上;然后將把手安裝在立管的把手安裝座位置,把手安裝座上設置有半圓圓弧結構的連接凹槽,把手安裝座對把手連接段下半部分進行包覆定位,然后用把手安裝蓋對把手連接段上半部分進行包覆固定,同樣把手安裝蓋上設置有相對應的半圓圓弧結構的連接凹槽,用固定螺栓12將把手安裝蓋固定連接在把手安裝座上,擰緊固定螺栓13即可將把手固定安裝在把手安裝座上,從而實現自行車把手與前叉管之間的連接。
在該立管結構中,所述連接孔包括分別對稱設置在兩個連接部上的螺栓安裝孔7和螺紋孔8,相鄰連接孔在同側連接部5上采用螺栓安裝孔7與螺紋孔8交叉設置;采用這種連接結構形式,對前叉管進行固定時,可以使立管上的兩連接部之間交叉受力,從而使前叉孔所受到的切向收緊力更加均勻,使立管與前叉管之間的連接更加穩固,有效增加了立管與前叉管之間的連接強度。
另外,在分隔槽4一端設置彈性過渡孔9;分隔槽4將前叉連接件1上的前叉孔3分割成沿軸線開口的結構,彈性過渡孔9使分隔槽4兩側的前叉孔3通 過彈性圓弧過渡連接,增加了前叉孔兩側的連接彈性;通過拉緊分隔槽兩側的連接部,可拉緊分隔槽進而使前叉孔與前叉管緊固連接。
優選地,所述分隔槽4一端沿前叉連接件1與連接桿6的連接部位延伸,延伸至連接桿6上,這樣可進一步增加前叉孔兩側連接部的連接彈性,從而使立管與前叉管之間的連接更加穩固。
所述前叉連接件、把手安裝座和連接桿為鍛造成型整體式結構;同時連接桿可采用空心管結構。該立管采用鋁合金整體鍛造成型,具有重量輕,整體強度高的特點。
實施例二
如圖3,一種自行車立管,包括前叉連接件1和把手安裝件,所述前叉連接件1上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的前叉孔3,把手安裝件上設置有與把手相配合的橫向安裝孔13,所述安裝孔13軸線與前叉孔3軸線相互垂直,前叉連接件1上設置有鎖緊結構,所述前叉連接件1與把手安裝件之間通過連接桿6連接,前叉連接件1軸線與連接桿6軸線之間呈120°夾角。此時,把手高度與前叉管安裝高度之間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并且把手安裝高度要高于前叉管安裝高度,這種自行車立管可同時滿足對前叉管與把手之間水平距離和安裝高度差的要求。
實施例三
如圖4,一種自行車立管,包括前叉連接件1和把手安裝件,所述前叉連接件1上設置有沿其軸線方向的前叉孔3,把手安裝件上設置有與把手相配合的橫向安裝孔13,所述安裝孔13軸線與前叉孔3軸線相互垂直,前叉連接件1上設置有鎖緊結構,所述前叉連接件1與把手安裝件之間通過連接桿6連接,前叉連接件1軸線與連接桿6軸線之間呈60°夾角。此時,把手高度與前叉管安裝高度之間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并且把手安裝高度要低于前叉管安裝高度,這種 自行車立管可同時滿足對前叉管與把手之間水平距離和安裝高度差的要求。
通過上述三個實施例可以看出,該自行車立管中前叉連接件與連接桿之間呈不同的角度,這樣可以通過設置兩者之間的角度同時滿足對把手安裝高度差和水平距離的需求,增加了立管的使用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和附圖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一些技術特征做出一些替換和變形,這些替換和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