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立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立管。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自行車立管結構如圖1、圖2及圖3所示,當左右塊體(301、401)配合螺桿60調松時,該橫管20可上下調整至適當角度,再將螺桿60鎖緊使得左右塊體(301、401)彼此接近,從而使左右塊體(301、401)的相對兩斜面(302、402)抵緊鎖塊10的套孔103內壁,使得橫管20固定不動,達到調整立管的目的,但是當調整好立管的角度,該被夾緊于橫管20一端束仔201的車手50必須配合調整其角度,因此須將螺栓501松解,再旋轉車手角度至所需配合的最佳角度,再鎖緊螺栓501。此自行車立管結構的缺陷是需分兩步動作來分別調整車手角度和立管角度,并且松解和鎖緊螺栓501時還需借助工具,使用極為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自行車立管結構,該結構通過運用新的設計理念,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增強了自行車立管的使用功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行車立管,主要包括直管、橫管、推桿、塊體及螺合結構,橫管一端設有束仔以鎖固車手,另一端與直管頂部相樞接,推桿設置于橫管內部,一端抵于車手,另一端與設置于橫管內的塊體接觸,塊體一端與推桿接觸,另一端可與直管卡合,螺合結構活動穿設于塊體。
所述橫管一端設有束仔以鎖固車手,另一端具有兩接片,該兩接片之間界定一空間,兩接片與直管頂部相樞接,橫管內部設有通道,下端設有凹槽,通道和凹槽均與兩接片間界定的空間相連通,推桿和塊體分別設置于橫管通道和凹槽內,推桿一端抵于車手,另一端與塊體接觸,塊體另一端可與直管卡合,螺合結構活動穿設于塊體。
所述推桿和塊體之間的接觸面設為斜面。
所述螺合結構包括軸桿、螺帽、彈簧及握桿,軸桿穿過塊體和彈簧,與螺帽螺合,握桿底部設為偏心結構。
所述塊體一端設為斜面,另一端設有齒條。
所述直管上設有齒條。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改變了傳統自行車立管中需分別調整車手角度和立管角度的結構模式,實現了可同時調整車手角度和立管角度的發明目的,并且在調整角度時無需借助工具。
圖1為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的實施例示意圖;圖3為現有技術的實施例頂部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調節狀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鎖緊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4和圖5所示,一種自行車立管,主要包括直管70、橫管80、推桿810、塊體91及螺合結構100,直管70在頂部具有一橫向穿孔701及多道齒條702,橫管80的一端具有一束仔801用以鎖固車手802,另一端具有兩接片(803、804),該兩接片(803、804)之間界定一空間805,其中該兩接片(803、804)各具有一圓孔(806、807),當直管70頂部放置于該空間805時,與上述穿孔701對齊,并用一螺桿800穿過其間作樞接,使橫管80上下樞轉,該橫管80底端設有一凹槽830,該凹槽830與空間805相連通,且橫管80頂部設有一穿孔831與凹槽830相連通,一通道808設于橫管80內部,通道808一端與凹槽830相連通,另一端連通至束仔801,推桿810設置于通道808內,其一端設有一斜面811,另一端設有一弧形推面812恰可抵住車手802表面,一塊體91置于該橫管80之凹槽830中,塊體91設有一縱向穿孔901與上述穿孔831對齊,其一端設有齒條902,能與直管70的齒條702嚙合,另一端形成一斜面904與推桿810之斜面811接觸,一螺合結構100,本實施例以快拆結構作說明,該螺合結構100包括軸桿101、螺帽102、彈簧103及握桿104,軸桿101穿過塊體91的穿孔901及橫管80的穿孔831,再用螺帽102螺住,彈簧103套在軸桿101上,位于穿孔901與穿孔831之間。
如圖5和圖6所示,當螺合結構100松解,即握桿104向下扳起,塊體91的齒條902與直管70的齒條702未嚙合,另一端斜面904也與推桿810的斜面811呈松弛狀,推桿810一端的弧形推面812并未抵緊車手802,因此可先調整橫管80至所需角度,再配合調整車手802的角度,再將螺合結構100的握桿104向上扳動而靠住橫管80,由于該握桿104底端設為偏心狀,進而促使塊體91向上移動,同時彈簧103被壓縮,此時,一方面使其齒條902與直管70的齒條702嚙合,另一方面斜面904則推頂推桿810的斜面811,使推桿810向前移動,促使其另一端弧形推面812去抵緊車手802,從而達到了松緊螺合結構100便能同時調整橫管80的角度及車手802的角度。此外,如要再作角度調整,只要放松螺合結構100,被壓縮的彈簧103的回復力,將促使塊體91向下移動,即可旋動車手802角度及橫管80的角度。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只需調節螺合結構100上的握桿104,就可達到同時調整車手角度和立管角度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立管,主要包括直管、橫管、推桿、塊體及螺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橫管一端設有束仔以鎖固車手,另一端與直管頂部相樞接,推桿設置于橫管內部,一端抵于車手,另一端與設置于橫管內的塊體接觸,塊體一端與推桿接觸,另一端可與直管卡合,螺合結構活動穿設于塊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橫管一端設有束仔以鎖固車手,另一端具有兩接片,該兩接片之間界定一空間,兩接片與直管頂部相樞接,橫管內部設有通道,下端設有凹槽,通道和凹槽均與兩接片間界定的空間相連通,推桿和塊體分別設置于橫管通道和凹槽內,推桿一端抵于車手,另一端與塊體接觸,塊體另一端可與直管卡合,螺合結構活動穿設于塊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桿和塊體之間的接觸面設為斜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合結構包括軸桿、螺帽、彈簧及握桿,軸桿穿過塊體和彈簧,與螺帽螺合,握桿底部設為偏心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行車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塊體一端設為斜面,另一端設有齒條。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上設有齒條。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立管,主要包括直管、橫管、推桿、塊體及螺合結構,橫管一端設有束仔以鎖固車手,另一端與直管頂部相樞接,推桿設置于橫管內部,一端抵住于車手,另一端與設置于橫管內的塊體接觸,塊體一端與推桿接觸,另一端可與直管卡合,螺合結構可驅使塊體移動。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改變了傳統自行車立管中需分別調整車手角度和立管角度的結構模式,實現了同時調整車手角度和立管角度的設計目的。
文檔編號B62K21/00GK2758183SQ20052005364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8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8日
發明者廖學湖 申請人:深圳信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