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車身前端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汽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購買汽車時,汽車的舒適性、安全性、動力性及耐久性是人們考慮的主要因素,因而在汽車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車身前端結構作為汽車車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車身結構的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現有的車身前端結構多采用鈑金件,其存在著零件集成度低,質量大的問題。而且現有的車身前端結構與車身立柱、縱梁等結構間的連接也較為薄弱,導致車身前部剛度較弱,車身前端結構的模態降低,在實際使用中容易引起振動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車身前端結構,以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有較好的使用效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車身前端結構,包括結構本體,所述結構本體包括并排布置的上橫梁和下橫梁,以及于所述上橫梁和下橫梁的兩端之間分別連接的左立梁和右立梁;在所述上橫梁上設有發動機罩鎖安裝部,在所述左立梁和右立梁靠近于所述上橫梁的一端分別設有機艙立柱連接部,在所述左立梁和右立梁靠近于所述下橫梁的一端分別設有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部,于所述機艙立柱連接部和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部之間,在所述左立梁和右立梁上還分別設有機艙縱梁連接部。
進一步的,所述發動機罩鎖安裝部為設于所述上橫梁上的發動機罩鎖安裝 孔。
進一步的,所述機艙立柱連接部為設于所述左立梁及右立梁上的呈三角形布置的三個機艙立柱連接孔。
進一步的,在所述左立梁及右立梁上,于所述機艙立柱連接孔的周側設有呈“X”形布置的第一加強筋。
進一步的,所述機艙縱梁連接部為設于所述左立梁及右立梁上的呈四邊形布置的四個機艙縱梁連接孔。
進一步的,所述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部為設于所述左立梁及右立梁上的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孔。
進一步的,在所述左立梁與上橫梁之間連接有左加強梁,在所述右立梁和上橫梁之間連接有右加強梁,所述左加強梁和右加強梁呈“八”字形布置。
進一步的,在所述上橫梁、下橫梁、左立梁、右立梁,以及左加強梁和右加強梁至少之一上設有呈“V”形的第二加強筋。
進一步的,在所述結構本體上設有格柵裝飾板安裝孔、前組合燈安裝孔、散熱器安裝孔、前保險杠安裝孔及線束安裝孔中的至少一個。
進一步的,所述結構本體由塑料注塑一體成型。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勢:
(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身前端結構,通過設置機艙立柱連接部、機艙縱梁連接部,以及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部,可保證結構本體與機艙總成間的連接剛度,從而可提高車身前端結構自身,以及車身前部的剛度,可提升車身前端結構的模態,避免振動,而有著較好的使用效果。
(2)采用安裝孔及各連接孔結構,其結構簡單,便于設計制造。
(3)設置第一加強筋可保證機艙立柱連接孔處的連接強度。
(4)設置加強梁結構可進一步保證結構本體具有較好的剛度。
(5)設置第二加強筋可提高結構本體整體的剛度。
(6)在結構本體上設置各安裝孔可使車身前端結構具有較高的集成度,有利于汽車的裝配。
(7)結構本體由塑料注塑一體成型可降低車身前端結構的重量,也可使車身前端結構的零件集成度提高。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車身前端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第一加強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第二加強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上橫梁,2-下橫梁,3-左立梁,4-右立梁,5-左加強梁,6-右加強梁,7-機艙立柱連接孔,8-機艙縱梁連接孔,9-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孔,10-發動機罩鎖安裝孔,11-第一加強筋,12-第二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本實施例涉及一種車身前端結構,其包括連接設置于車身前部的結構本體,如圖1中所示,該結構本體具體包括并排布置的上橫梁1和下橫梁2,以及在上橫梁1和下橫梁2的兩端之間分別連接的左立梁3及右立梁4。在上橫梁1上設置有用于發動機罩鎖安裝的發動機罩鎖安裝部,在左立梁3和右立梁4上靠近于上橫梁1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用于和機艙立柱連接的機艙立柱連接部,在左立梁3和右立梁4靠近于下橫梁2的一端分別設置有用于和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的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部,而位于機艙立柱連接部和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部之間,還在左立梁3和右立梁4上分別設置有用于和機艙縱梁連接 的機艙縱梁連接部。
本實施例的車身前端結構通過在結構本體的左立梁3和右立梁4上設置機艙立柱連接部、機艙縱梁連接部,以及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部,可保證結構本體與機艙總成之間的連接剛度,從而可提高車身前端結構自身,以及車身前部的剛度,以能夠提升車身前端結構的模態。本實施例中,設置于上橫梁1上的發動機罩鎖安裝部為開設于上橫梁1上的發動機罩鎖安裝孔10,發動機罩鎖安裝孔10設置為呈三角形布置的三個,以能夠實現發動機罩鎖的可靠連接。
本實施例中機艙立柱連接部為分別設置于左立梁3及右立梁4上的同樣呈三角形布置的三個機艙立柱連接孔7,且為了提高結構本體與機艙立柱之間的連接強度,本實施例中如圖2中所示,在各機艙立柱連接孔7的周側也形成有呈“X”形布置的第一加強筋11。本實施例中機艙縱梁連接部為分別設置于左立梁3和右立梁4上的呈四邊形布置的四個機艙縱梁連接孔8,而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部則為分別設置于左立梁3和右立梁4上的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孔9,機艙縱梁下加強板9分別于左立梁3和右立梁4上各設置一個即可。此外,為提高結構本體與機艙縱梁及機艙縱梁下加強板之間的連接強度,當然也可在機艙縱梁連接孔8和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孔9處設置加強筋結構。
本實施例中通過三個機艙立柱連接孔7,四個機艙縱梁連接孔8,以及一個機艙縱梁下加強板連接孔9的設置,可在左立梁3和右立梁4上分別形成八個與機艙總成其它結構間連接的連接點,從而可充分保證結構本體于車身前部的連接剛度,并可提高車身前部整體的剛度。本實施例中為進一步提高結構本體的整體剛度,在左立梁3和上橫梁1之間還連接有左加強梁5,而在右立梁4和上橫梁1之間也連接有右加強梁6,且左加強梁5和右加強梁6之間呈八字形布置。此外,為提高結構本體中構件的結構強度,本實施例中在左加強梁5和右加強梁6上還設置有呈“V”形的第二加強筋12。
第二加強筋12的具體結構如圖3中所示,本實施例中設置于左加強梁5和右加強梁6上的第二加強筋12可進一步設置為連續排列而成連貫設計,以能夠更好的提高結構本體各構件的結構強度。本實施例中除了在左加強梁5及右 加強梁6上設置第二加強筋12,當然在上橫梁1、下橫梁2、左立梁3及右立梁4也可設置第二加強筋12,且第二加強筋12同樣可為連貫設計,或者也可根據各構件的具體結構而進行第二加強筋12的適配性布置。
本實施例中,在結構本體上還進一步設置有格柵裝飾板安裝孔、前組合燈安裝孔、散熱器安裝孔、前保險杠安裝孔及線束安裝孔中的一個或多個,以可在結構本體上集成多個零部件,而便于車輛的裝配。此外,本實施例中結構本體在制造時也為由塑料注塑一體成型,由此不但可降低車身前端結構的重量,同時也可使車身前端結構的零件集成度提高,以有利于進行上述各連接孔及安裝孔的布置。在具體注塑時,塑料可采用彈性模量較高的尼龍加玻纖材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