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副車架及汽車。
背景技術:
汽車副車架是用于支承前后車轎、懸架的主要構件。汽車在行駛時,汽車副車架將受到來自路面的隨機載荷及發動機的在各個轉速下的振動載荷作用并將載荷傳送到車身,所以汽車副車架的振動特性對于汽車疲勞特性以及整車的動力學性能有重要影響,其中汽車副車架模態是整車動力學性能中一項重要的指標。
通常,汽車副車架是通過設置在其上的安裝孔配合連接在車身結構上,但現有的汽車副車架設有安裝孔的局部區域結構強度較低,從而導致汽車副車架的局部模態不理想。因此,在不改變汽車副車架的結構的前提下,提升汽車副車架的局部結構強度,進而提升汽車副車架的模態顯得十分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汽車副車架,能增強汽車副車架的局部結構強度,縮短了副車架的開發周期,提高汽車副車架與車身連接的結構強度,提升汽車副車架的模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汽車副車架,包括車架本體和加強板,車架本體包括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連接形成車架本體,車架本體的兩端分別有一個安裝孔,安裝孔貫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加強板設置在車架本體內,且每個安裝孔處設有一塊加強板,加強板的一側連接在第一支撐板上,加強板的另一側連接在第二支撐板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加強板為彎板,且加強板圍繞安裝孔的軸線彎曲設置。
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加強板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向著遠離安裝孔的軸線方向凸出,且加強板的第一翻邊連接在第一支撐板上,加強板的第二翻邊連接在第二支撐板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撐板的側邊設有向著靠近第二支撐板凸出的第一側壁,第二支撐板的側邊設有向著靠近第一支撐板凸出的第二側壁,第一支撐板的第一側壁與第二支撐板的第二側壁連接形成車架本體。
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加強板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輔助板和第二輔助板,第一輔助板和第二輔助板分別連接在第一支撐板的第一側壁上或第二支撐板的第二側壁上,并使安裝孔處于加強板、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圍成的區域內。
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上述車架本體上設有多個第一塞焊孔和第二塞焊孔,第一塞焊孔設置在第二支撐板上,第二塞焊孔設置在第二側壁上,加強板通過第一塞焊孔和第二塞焊孔進行塞焊焊接在第二支撐板上。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汽車,能增強汽車副車架的局部結構強度,縮短了副車架的開發周期,提高汽車副車架與車身連接的結構強度,提升汽車副車架的模態。
一種汽車,包括上述的汽車副車架。
本實用新型的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副車架的車架本體包括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連接形成車架本體,車架本體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安裝孔,安裝孔貫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加強板設置在車架本體內,且每個安裝孔處設有一塊加強板,加強板的一側連接在第一支撐板上,加強板的另一側連接在第二支撐板上。因此,增強了汽車副車架的局部結構強度,縮短了副車架的開發周期,提高了汽車副車架與車身連接的結構強度,提升了汽車副車架的模態。
而且,加強板兩端的第一輔助板和第二輔助板連接在第一支撐板的第一側壁或第二支撐板的第二側壁上,并使安裝孔處于加強板、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圍成的區域內,增強了安裝孔附近的局部結構強度,進一步提升了汽車副車架的模態。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副車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汽車副車架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加強板與第二支撐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加強板與第一支撐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汽車副車架及汽車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如下: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呈現。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當可對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所附圖式僅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副車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汽車副車架的拆分結構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汽車副車架10包括車架本體12和加強板14,加強板14連接在車架本體12內,用于增強汽車副車架10的局部結構強度以及提升汽車副車架10的模態。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加強板與第二支撐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車架本體12包括第一支撐板122和第二支撐板124,第一支撐板122連接在第二支撐板124上,且第一支撐板122的側邊設有向著靠近第二支撐板124凸出的第一側壁123,第二支撐板124的側邊設有向著靠近第一支撐板122凸出的第二側壁125,第一支撐板122的第一側壁123與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焊接連接形成車架本體12。車架本體12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安裝孔101,安裝孔101貫穿第一支撐板122和第二支撐板124,車架本體12可通過安裝孔101連接在車身結構上。在本實施例中,車架本體12上還設有多個方便塞焊焊接加強板14的第一塞焊孔102和第二塞焊孔103,第一塞焊孔102設置在第二支撐板124上,第二塞焊孔103設置在第二側壁125上,如圖3所示。
如圖1和圖2所示,加強板14設置在車架本體12內,且每個安裝孔101處設有一塊加強板14,加強板14的一側連接在第一支撐板122上,加強板14的另一側連接在第二支撐板124上。在本實施例中,加強板14為彎板,且加強板14圍繞安裝孔101的軸線彎曲設置。加強板14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翻邊141和第二翻邊142,第一翻邊141和第二翻邊142向著遠離安裝孔101的軸線方向凸出,且加強板14的第一翻邊141連接在第一支撐板122上,加強板14的第二翻邊142連接在第二支撐板124上。
進一步地,加強板14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且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的端部設有增加焊接面積的凸板,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分別連接在第一支撐板122的第一側壁123上或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上,使安裝孔101處于加強板14、第一側壁123和第二側壁125圍成的區域內,增加安裝孔101周圍的局部結構強度。在本實施例中,加強板14兩端的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設置位置可根據實際需要自由選擇,例如設置方式一:可將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設置在靠近第一翻邊141位置,使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可與第一支撐板122的第一側壁123焊接;設置方式二:可將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設置在靠近第二翻邊142位置,使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可與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焊接,如圖2所示;設置方式三:可將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設置在第一翻邊141與第二翻邊142之間的中間位置,使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可與第一支撐板122的第一側壁123和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焊接;設置方式四:可將第一輔助板143設置在靠近第一翻邊141的位置,將第二輔助板144設置在靠近第二翻邊142的位置,使第一輔助板143與第一支撐板122的第一側壁123焊接以及使第二輔助板144與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焊接。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加強板與第一支撐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加強板14是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在車架本體12內,其具體的焊接步驟如下述:
步驟一,將加強板14設置在第一支撐板122上,并將第一翻邊141焊接在第一支撐板122上;
步驟二,將第一支撐板122的第一側壁123與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對應設置,并焊接第一支撐板122的第一側壁123和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形成車架本體12;
步驟三,利用車架本體12上的第一塞焊孔102將加強板14上的第二翻邊142焊接在第二支撐板124上,同時利用第二側壁125上的第二塞焊孔103將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焊接在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上。
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副車架10的車架本體12包括第一支撐板122和第二支撐板124,第一支撐板122與第二支撐板124連接形成車架本體12,車架本體12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安裝孔101,安裝孔101貫穿第一支撐板122和第二支撐板124,加強板14設置在車架本體12內,且每個安裝孔101處設有一塊加強板14,加強板14的一側連接在第一支撐板122上,加強板14的另一側連接在第二支撐板124上。因此,增強了汽車副車架10的局部結構強度,縮短了副車架的開發周期,提高了汽車副車架10與車身連接的結構強度,提升了汽車副車架10的模態。
而且,加強板14兩端的第一輔助板143和第二輔助板144連接在第一支撐板122的第一側壁123或第二支撐板124的第二側壁125上,并使安裝孔101處于加強板14、第一側壁123和第二側壁125圍成的區域內,增強了安裝孔101附近的局部結構強度,進一步提升了汽車副車架10的模態。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該汽車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車副車架10。關于汽車的其它結構可以參見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