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乘用車上的潰縮機構的轉向管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轉向管柱上的潰縮吸能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大部分乘用車均已經安裝具備潰縮吸能式轉向管柱,但管柱的上下柱管之間通常采用對上柱管進行壓鉚處理,達到上下柱管間產生摩擦力作用,這種做法雖然較為簡便,但是上下柱管之間的摩擦力及其不穩定,導致很多轉向管柱在事故中無法潰縮,沒有起到保護駕駛員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適應現實需要,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制造容易、潰縮穩定可靠的轉向管柱上的潰縮吸能結構。
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設計一種轉向管柱上的潰縮吸能結構,它包括上柱管、下柱管、用于將所述下柱管固定的下支架,用于將所述上柱管設置的拉脫鎖,在所述下柱管的一端套有可沿該下柱管的軸向滑動的軸承,所述上柱管的端部套在所述軸承上;還包括設置于上柱管內并與該上柱管固定連接的轉向軸、設置于下柱管內并與該下柱管固定連接的從動軸。
優選的,在所述上柱管的端部內嵌有第一深溝球軸承,所述第一深溝球軸承套在所述轉向軸上。
優選的,在所述下柱管的端部內嵌有第二深溝球軸承,所述第二深溝球軸承套在所述轉向軸上。
優選的,所述從動軸內嵌于所述下柱管內,所述從動軸為管狀結構,所述轉向軸的端部穿插于所述從動軸內,且所述轉向軸的端部可在該從動軸內軸向滑動。
優選的,所述轉向軸的端部外壁與所述從動軸的內壁貼合。
優選的,所述軸承包括筒狀本體、開設于該筒狀本體外壁上的至少一列由若干個用于安裝滾珠的安裝孔構成的滾珠安裝孔列,在各滾珠安裝孔列中的各安裝孔內設有滾珠。
優選的,所述滾珠突出所述筒狀本體的外壁或/和內壁。
優選的,所述軸承與所述上柱管或下柱管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設計其結構合理、制造容易、潰縮穩定可靠,且在應用中可以達到更容易控制轉向管柱潰縮力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狀態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的軸承主要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從動軸;2.下柱管;3.上柱管;4.軸承;5.轉向軸;6. 第一深溝球軸承;7. 第二深溝球軸承;8.下支架;9.拉脫鎖;
401. 筒狀本體;402. 安裝孔;403. 滾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一種轉向管柱上的潰縮吸能結構,參見圖1至圖3;它包括上柱管3、下柱管2、用于將所述下柱管固定的下支架8,用于將所述上柱管設置的拉脫鎖9,本設計在所述下柱管2的一端套有可沿該下柱管3的軸向滑動的軸承4,所述上柱管3的端部套在所述軸承4上;還包括設置于上柱管3內并與該上柱管3固定連接的轉向軸5、設置于下柱管2內并與該下柱管固定連接的從動軸1。
優選的,本設計還在所述上柱管的端部內嵌有第一深溝球軸承6,所述第一深溝球軸承套6在所述轉向軸上5,還在所述下柱管2的端部內嵌有第二深溝球軸承7,所述第二深溝球軸承亦套在所述轉向軸上。
優選的,所述從動軸1內嵌于所述下柱管2內,所述從動軸1為管狀結構,所述轉向軸5的端部穿插于所述從動軸1內,且所述轉向軸5的端部可在該從動軸1內軸向滑動,優選的,所述轉向軸5的端部外壁與所述從動軸1的內壁貼合。
優選的,所述的軸承包括筒狀本體401、開設于該筒狀本體外壁上的至少一列由若干個用于安裝滾珠的安裝孔402構成的滾珠安裝孔列,在各滾珠安裝孔列中的各安裝孔內設有滾珠403,所的述滾珠突出所述筒狀本體的外壁或/和內壁,本設計中,所述的軸承4與所述上柱管或下柱管固定連接。
本設計的結構在應用中,當轉向軸5總成受到沖擊,拉脫鎖(現有技術)6與上柱管3分離,轉向軸5帶動上柱管3一起軸向運動,由于下支架8與下柱管2固定一起且無法運動,所以上柱管3與下柱管2之間有一個軸向相對運動,上柱管3與下柱管2間通過軸承4將滑動摩擦轉換為滾動摩擦,以達到穩定控制上下柱管之間的潰縮力。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公布的是較佳的實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極易根據上述實施例,領會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變化,但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