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氣瓶轉運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移動式鋼瓶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在電力變電檢修及試驗作業或其它工業系統中,如SF6充氣類電氣設備安裝、大修、日常維護檢測及測試類試驗項目等,均涉及儲氣瓶放置和運輸等作業。在這些項目中,所使用的SF6氣體鋼瓶一般有標準氣瓶(4L~8L)和樣品氣瓶(1L)等。在轉移作業點時須將氣瓶轉移,而現有設計中并沒有專門用于轉移標準氣瓶和樣品氣瓶的裝置;并且標準氣瓶和樣品氣瓶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與實驗儀器相連,容易造成“頭重腳輕”,鋼瓶倒地損壞接頭,或砸傷人腳等其他安全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移動式鋼瓶固定裝置,其可用于轉運標準氣瓶和樣品氣瓶,實現了不同規格的氣瓶轉運,方便運輸,提高轉運效率;同時其可作為氣瓶的固定裝置用,防止氣瓶發生倒地事故,保證氣瓶使用安全。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移動式鋼瓶固定裝置,包括車底板、設于所述車底板底部的車輪裝置以及設于所述車底板上的第一容納框和第二容納框,所述第一容納框內設有與第一氣瓶大小相適應的至少一個第一容納腔,所述第二容納框內設有與第二氣瓶大小相適應的至少一個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的體積小于所述第二容納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納框包括固定于所述車底板上的第一外框架和可拆卸地設于所述第一外框架內的至少一個盛放籃,所述盛放籃內設有至少一個第一所述容納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盛放籃為三個,三個所述盛放籃沿著車底板的長度方向并排布置,每個所述盛放籃中設有三個所述第一容納腔,三個所述第一容納腔沿著車底板的寬度方向并列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盛放籃包括第一盛放籃和位于所述第一盛放籃兩側的兩個第二盛放籃,所述第一盛放籃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盛放籃的底部。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納框包括固定于所述車底板上的第二外框架和固定于所述第二外框架內的分隔架,所述分隔架和所述第二外框架配合分隔形成多個所述第二容納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設于所述車底板上的前車架和后車架,所述前車架、所述第一容納框、所述第二容納框和所述后車架沿著所述車底板的長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前車架上設有用于與第一氣瓶連通的第一進氣接頭和與所述第一進氣接頭連通的第一出氣接頭,所述后車架上設有用于與所述第二氣瓶連通的第二進氣接頭和與所述第二進氣接頭連通的第二出氣接頭。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前車架上還設有位于所述第一進氣接頭和所述第一出氣接頭之間的第一減壓閥,所述后車架上設有位于所述第二進氣接頭和所述第二出氣接頭之間的第二減壓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前車架上還設有位于所述第一進氣接頭和所述第一出氣接頭之間的第一壓力表,所述后車架上設有位于所述第二進氣接頭和所述第二出氣接頭之間的第二壓力表。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設于所述車底板上的抽屜裝置,所述第一容納框支撐于所述抽屜裝置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設于所述車底板上的推拉把手。
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移動式鋼瓶固定裝置,其設有第一容納框和第二容納框,其中,第一容納框用于容置體積較小的第一氣瓶,如樣品氣瓶;第二容納框用于容置體積較大的第二氣瓶,如標準氣瓶。通過該轉運裝置可同時轉運樣品氣瓶和標準瓶,實現了不同規格的氣瓶同時轉運,方便運輸。同時在達到作業點時,本實用新型可作為固定氣瓶的固定裝置使用,防止氣瓶發生倒地事故,保證氣瓶使用安全。
所述第一容納框包括第一外框架和可拆卸地設于第一外框架內的盛放籃,盛放籃中可盛放至少一個第一氣瓶,因為可通過盛放籃來實現一個以上的氣瓶搬入或搬出,提高氣瓶搬入或搬出的效率。同時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可根據實際需要拆卸更換不同規格的盛放籃,增加了該轉運裝置的通用性。
在第一容納框中,中間的第一盛放籃的放置位置高于兩側的第二盛放籃的放置位置,使得中間的第一氣瓶和兩側的第一氣瓶在高度上錯位布置,便于引出通氣管道。
本實用新型所述前車架和后車架上還固定有進氣接頭、出氣接頭以及減壓閥,其將進氣接頭、出氣接頭以及減壓閥固定安裝,在使用的過程中,僅需要將進氣接頭與氣瓶連接,出氣接頭與氣體分析儀器連接。本實用新型能有效解決氣瓶連接問題,操作方便,省去了頻繁裝卸接頭和減壓閥的工作。
本實用新型還設有位于相應氣體流通通路上的壓力表,用于顯示當前氣體壓力,便于輔助分析測試結果。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抽屜裝置,用于放置轉運過程和進行檢測分析時所需的工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移動式鋼瓶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移動式鋼瓶固定裝置的工作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移動式鋼瓶固定裝置拆卸盛放籃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盛放籃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第一氣瓶,20、第二氣瓶,100、車底板,210、前車輪,220、后車輪,300、第一容納框,310、第一外框架,311、第一支撐壁,312、第二支撐壁,320、盛放籃,321、第一容納腔,400、第二容納框,410、第二外框架,420、分隔架,430、第二容納腔,500、抽屜裝置,600、前車架,610、第一進氣接頭,620、第一出氣接頭,630、第一減壓閥,640、第一壓力表,700、后車架,710、第二進氣接頭,720、第二出氣接頭,730、第二減壓閥,740、第二壓力表,800、推拉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移動式鋼瓶固定裝置,包括車底板100、設于所述車底板100底部的車輪裝置以及設于所述車底板100上的第一容納框300和第二容納框400。所述車輪裝置包括兩個前車輪210和兩個后車輪220,所述前車輪210為萬向輪,前車輪210用于控制轉運裝置的移動方向,所述后車輪220為定向輪,前車輪210和后車輪220均為靜音輪。所述第一容納框300內設有與第一氣瓶10大小相適應的至少一個(圖1中所示為九個)第一容納腔321;所述第二容納框400內設有與第二氣瓶20大小相適應的至少一個(圖1中所示為六個)第二容納腔430。所述第一氣瓶10的體積小于所述第二氣瓶20,所述第一氣瓶10可為樣品氣瓶(1L),所述第二氣瓶20可為標準氣瓶(4L~8L)。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可同時轉運樣品氣瓶和標準瓶,實現了不同規格的氣瓶同時轉運,方便運輸。同時在達到作業點時,本實用新型可作為固定氣瓶的固定裝置使用,防止氣瓶發生倒地事故,保證氣瓶使用安全。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可用于樣品氣瓶和標準氣瓶的運輸,但是不僅限于樣品氣瓶和標準氣瓶。并且第一氣瓶10可表示是體積較小的一種氣瓶,也可表示是放置于第一容納框300內的所有的不同種類體積較小的氣瓶的統稱;第二氣瓶20可表示是體積較大的一種氣瓶,也可表示是放置于第二容納框400內的所有的不同種類的體積較大的氣瓶的統稱。
請結合圖3和圖4,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納框300包括固定于車底板100上的第一外框架310和可拆卸地設于所述第一外框架310內的至少一個盛放籃320。所述盛放籃320內設有至少一個第一所述容納腔321。由上可知,可通過盛放籃320來實現一個以上的氣瓶搬入或搬出,提高氣瓶搬入或搬出的效率。同時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可根據實際需要更換不同規格的盛放籃320,增加了該轉運裝置的通用性。如某一規格盛放籃320中第一容納腔直徑是10cm,另一規格盛放籃320中第一容納腔直徑是5cm;某一規格盛放籃320中第一容納腔個數是三個,而另一規格盛放籃320中第一容納腔個數是五個等等。
優選地,所述盛放籃320為三個,三個所述盛放籃320沿著車底板100的長度方向并排布置;每個所述盛放籃320中設有三個所述第一容納腔321,三個所述第一容納腔321沿著車底板100的寬度方向并列設置。三個盛放籃320可為同規格,也可為不同規格。值得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也可根據實際需要將盛放籃320設計成其他數量,如一個,兩個,四個等。
當盛放籃320為三個時,設定中間的為第一盛放籃,兩側的為第二盛放籃。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盛放籃320的底部高于所述第二盛放籃320的底部,使得中間的第一氣瓶10和兩側的第一氣瓶10在高度上錯位布置,便于引出通氣管道。具體地,所述第一外框架310設有與所述第一盛放籃320相對應的第一支撐壁311和與所述第二盛放籃320相對應的第二支撐壁312。所述第一盛放籃320掛設于所述第一支撐壁311的頂端,所述第二盛放籃320掛設于所述第二支撐壁312的頂端。所述第一支撐壁311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支撐壁312。
由于第二氣瓶20體積較大,不便于采用盛放籃320一次性搬入或搬出一個以上的氣瓶的方式,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納框400可直接通過固定于車底板100上的第二外框架410和固定設于所述第二外框架410內的分隔架420組成,所述分隔架420和所述第二外框架410配合分隔形成多個(圖1中所示為六個)所述第二容納腔430。本實用新型也可根據實際需要將第二容納腔430設計成其他數量,如四個等。
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設于所述車底板100上的前車架600和后車架700,所述前車架600、所述第一容納框300、所述第二容納框400和所述后車架700沿著所述車底板100的長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前車架600上設有用于與第一氣瓶10連通的第一進氣接頭610和與所述第一進氣接頭610連通的第一出氣接頭620,具體地,前車架600內設連通第一進氣接頭610和第一出氣接頭620的空腔或通道;所述后車架700上設有用于與所述第二氣瓶20連通的第二進氣接頭710和與所述第二進氣接頭710連通的第二出氣接頭720,具體地,后車架700內設連通第二進氣接頭710和第二出氣接頭720的空腔或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前車架600上還設有位于所述第一進氣接頭610和所述第一出氣接頭620之間的第一減壓閥630和第一壓力表640;所述后車架700上設有位于所述第二進氣接頭710和所述第二出氣接頭720之間的第二減壓閥730和第二壓力表740。
綜上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前車架600來固定第一進氣接頭610、第一出氣接頭620、第一減壓閥630和第一壓力表640,通過后車架700來固定第二進氣接頭710、第二出氣接頭720、第二減壓閥730和第二壓力表740。在使用的過程中,僅需要將進氣接頭與氣瓶連接,出氣接頭與氣體分析儀器連接。本實用新型能有效解決氣瓶連接問題,操作方便,省去了頻繁裝卸接頭和減壓閥的工作,其結構緊湊。同時,第一壓力表640和第二壓力表740可用于顯示當前氣體壓力,便于輔助分析測試結果。
此外,還包括設于所述車底板100上的抽屜裝置500,用于放置轉運過程和進行檢測分析時所需的工具。所述第一容納框300支撐于所述抽屜裝置500上。
此外,還包括設于所述車底板100上的推拉把手800,所述推拉把手800可向下折疊收納于后車架700的后方。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