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透鏡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透鏡驅動裝置,尤其涉及使保持透鏡組件(透鏡筒)的透鏡架(可動部)能夠沿透鏡的光軸方向移動的透鏡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在附帶攝像機的便攜電話上搭載有便攜式小型攝像機。該便攜式小型攝像機使用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一直以來,提出過各種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作為這種透鏡驅動裝置所使用的驅動源(驅動方法),已知有使用了音圈馬達(VCM)的VCM方式。在現有的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作為驅動源(驅動部),具備由驅動線圈、磁軛及永久磁鐵(磁體)構成的磁路。透鏡驅動裝置也稱為驅動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若詳細敘述,在現有的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從無窮遠(無限大)位置至低倍位置(7夕口 'I '> 3 >)利用VCM對透鏡組件(透鏡筒)進行無級驅動。通常,驅動線圈固定在保持透鏡組件(透鏡筒)的透鏡架上。這種結構的情況下,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為可動線圈方式。在可動線圈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成為如下結構利用基于弗來明左手定律的力(勞倫茲力)對透鏡架進行驅動,利用由永久磁鐵產生的磁場和通過在處于該磁場中的驅動線圈中流動電流而產生的磁場關系(相互作用),使透鏡架在透鏡的光軸方向移動。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71878號公報在如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那樣的、現有的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作為磁路,必須的構成要素包含永久磁鐵(磁體)。眾所周知,永久磁鐵(磁體)作為其組成物包含稀有金屬,因此磁路價格較高。另夕卜,在現有的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由于永久磁鐵(磁體)是必須的,因此難以實現小型化。另一方面,伴隨著近年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小型化,在現有的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的推力變小。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不使用永久磁鐵、價格低廉且小型的透鏡驅動裝置。本發明的其它目的伴隨說明的進展而可清楚。根據本發明的方案的透鏡驅動裝置10、10A、10B是支撐透鏡組件11使其能夠沿透鏡的光軸0方向移動的透鏡驅動裝置,具備配置在光軸0方向的下側的驅動器基座12 ;相比該驅動器基座配置在上方,且具有用于保持透鏡組件11的筒狀部140、140A的、由強磁性材料構成的透鏡架14、14’、14A ;以位于筒狀部的外周圍的方式固定在該透鏡架上的環狀的驅動線圈16、16A ;以從該驅動線圈離開且將驅動線圈夾于其間地與透鏡架相對的方式覆蓋透鏡架的磁軛20 ;以及沿光軸0方向引導透鏡架的引導機構22、122a。
在上述本發明的透鏡驅動裝置10、10A、10B中,還可以是由驅動器基座12和磁軛20構成箱體24。優選透鏡架14、14’、14A在其上端具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142,磁軛20具備配置在驅動線圈16、16A的周圍的外筒部202、和在該外筒部的上端向外筒部的內側延伸的環狀端部204,凸緣142和環狀端部204相對。可以是上述引導機構包含配置在透鏡架14、14’、14A與箱體12、20之間的彈性部件22。該彈性部件22在將透鏡架14、14’、14A在徑向定位后的狀態下支撐透鏡架14、14’、14么使其能夠僅在光軸0方向上位移。彈性部件可以是例如由設置在透鏡架的筒狀部的上側的板簧22構成。驅動器基座12可以是具有環狀的基座部122、和在該基座部的四個角向上方突出的四個基座突出部124。這種情況下,板簧22包括安裝在透鏡架的凸緣142上的環部222、分別安裝在四個基座突起部124的上端的四個端部224、以及架設在環部和四個端部之間的四根臂部226。透鏡驅動裝置IOA還可以具有配置在透鏡架14的下方的多根線圈搭接線26。另外,在上述本發明的透鏡驅動裝置10、10A、10B中,磁軛20的外筒部202可以呈四角筒狀。磁軛20的外筒部202還可以在其四個角的下端部具有四個開口部202a。這種情況下,優選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在與四個開口部對應的位置分別具有開口 140a。再有,在上述本發明的透鏡驅動裝置10、10A、10B中,磁軛20可以被磁化。在透鏡驅動裝置10、10A中,還可以是透鏡架14、14’的筒狀部140呈圓筒狀,驅動線圈16呈圓筒狀。在透鏡驅動裝置IOB中,還可以是透鏡架14A的筒狀部140A呈八角筒狀,驅動線圈16A呈八角筒狀。此外,上述參照符號是為了容易理解而附加的標記,只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不言而喻,并不限定于此。本發明的效果如下。在本發明中,由于透鏡架由強磁性材料構成,在該透鏡架的筒狀部的外周圍設置驅動線圈,因此能夠提供不使用永久磁鐵、價格低廉且小型的透鏡驅動裝置。
圖1是斜前方上方觀察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從圖1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省略磁軛、從斜前方上方觀察的立體圖。圖3是從斜前方上方觀察圖1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表示在圖1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中,未對驅動線圈通電的狀態的局部立體首1J視圖。圖5是表示在圖1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中,通過一對電極以最大電流對驅動線圈通電時的狀態的局部立體剖視圖。圖6是表示圖1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在第一動作模式下的電流-行程特性的圖。圖7是表示圖1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在第二動作模式下的電流-行程曲線的特性圖。圖8是表示圖1至圖3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的第一變形例所使用的透鏡架的立體圖。圖9是表示在省略了磁軛的狀態下,從斜前方上方觀察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透鏡驅動裝置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在省略了磁軛的狀態下,從斜前方上方觀察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的立體圖。圖中10、10八、1( —透鏡驅動裝置(驅動器),11一透鏡組件(透鏡筒),12—驅動器基座,122—基座部,122a —圓形開口部,124—基座突出部,124a—基座突起,14、14’、14A—由強磁性材料構成的透鏡架,140U40A—筒狀部,140a —開口,141 一下端部,142 —凸緣,16、16A—驅動線圈,20—磁軛,202—外筒部,202a—開口部,204—環狀端部,22—板簧(彈性部件),222一環部,222a一彈黃孔,224一端部,224a一端部孔,226一臂部,24一箱體,26一線圈搭接線,36 —電極,0—光軸(驅動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一實施方式)參照圖1至圖3,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進行說明。圖1是斜前方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10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在省略了磁軛20的狀態下,從斜前方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10的立體圖。圖3是從斜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10的分解立體圖。在此, 如圖1至圖3所示,使用直角坐標系(X、Y、Z)。在圖1至圖3所圖示的狀態下,在直角坐標系(X、Y、Z)中,X軸方向是前后方向(進深方向),Y軸方向是左右方向(寬度方向),Z軸方向是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并且,在圖1至圖3所示的例子中,上下方向Z是透鏡的光軸0方向。但是,在實際的使用狀況中,光軸0方向、S卩、Z軸方向成為前后方向。換言之,Z軸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相對于通過光軸0而且由前后方向X及上下方向Z規定的(延伸)平面,具有實質上(除后述的板簧22以外)面對稱的結構。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例如配備在附帶可自動調焦的攝像機的便攜電話上。透鏡驅動裝置10包含內置作為可動透鏡的自動調焦透鏡的透鏡組件(透鏡筒)11 (參照圖4及圖5)。透鏡驅動裝置10用于使透鏡組件11僅在光軸0方向移動。因此,光軸0是驅動軸。透鏡驅動裝置10也稱為驅動器。透鏡驅動裝置10具有配置在Z軸方向(光軸0方向)的下側(后側)的驅動器基座12。雖然未圖示,但在該驅動器基座12的下部(后部)搭載有配置于傳感器基板上的攝像元件。該攝像元件對利用透鏡組件成像的被拍攝體圖像進行拍攝并切換成電信號。攝像元件由例如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型圖像傳感器、CMO 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型圖像傳感器等構成。通過透鏡驅動裝置10、傳感器基板、攝像元件的組合,構成攝像機模塊。透鏡驅動裝置10具備具有用于保持透鏡組件(透鏡筒)11的筒狀部140的透鏡架14 ;位于筒狀部140的周圍地固定在該透鏡架14上的驅動線圈16 ;從該驅動線圈16離開且與驅動線圈16相對地配置的磁軛20 ;以及如后所述設置在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的光軸0方向上端的板簧22。
在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中,透鏡架14由鐵系金屬等強磁性材料構成。因此,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中,利用由強磁性材料構成的透鏡架14和磁軛20來構成磁路。通過磁路(14、20)和驅動線圈16的組合,構成可動線圈方式的驅動部。 在現有的透鏡驅動裝置中,由永久磁鐵和磁軛構成磁路。與此相對,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中,利用由強磁性材料構成的透鏡架14和磁軛20構成磁路。SP、通過在卷繞在透鏡架14的外周的驅動線圈16中流動電流,從而透鏡架14作為電磁鐵起作用。在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中,由于作為磁路不具備永久磁鐵,因此具有價格低廉且小型之類的優點。驅動器基座12具有環狀的基座部122 ;以及在基座部122的四個角向上下方向Z的上方突出的四個基座突出部124。四個基座突出部124分別在其上端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基座突起124a。另外,基座部122在其前方部分具有用于插入設置一對電極36的一對插入孔(未圖示)。基座部122在其中央部具有圓形開口部122a。此夕卜,一對電極36用于對驅動線圈16供給電力。如圖3所不,一對電極36的各個呈L字形狀。由驅動器基座12和磁軛20構成箱體24。板簧22作為配置在透鏡架14與箱體24之間的彈性部件起作用。即、板簧(彈性部件)22在對透鏡架14進行定位后的狀態下支撐透鏡架14使其能夠僅在光軸0方向位移。透鏡架14的下端部141間隙嵌合在驅動器基座12的基座部122的圓形開口部122a。S卩、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的外徑比基座部122的圓形開口部122a的直徑稍小。其結果,透鏡架14的下端部141與驅動器基座12的基座部122的圓形開口部122a具有間隙地相對。因此,板簧(彈性部件)22、驅動器基座12的基座部122的圓形開口部122a的組合作為沿光軸0方向引導透鏡架14的引導機構起作用。此外,板簧22也稱為上側板簧。另外,如上所述,在實際的使用狀況中,Z軸方向(光軸0方向)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方向(光軸0方向)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因此,上側板簧22也稱為前側彈簧。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例如由不銹鋼或鈹青銅等金屬制品構成。并且,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通過對規定的薄板的沖壓加工、或者使用了光刻法技術的蝕刻加工來制造。而且,蝕刻加工比沖壓加工更為理想。其理由是在蝕刻加工中不會在板簧上殘留有殘余應力。如圖1及圖3所示,磁軛20呈四角筒狀。即、磁軛20包括實際上為四角筒形狀的外筒部202 ;以及在該外筒部202的上端向外筒部的內側延伸的四角形的環狀端部204。磁軛20的外筒部202在其四個角的下端部具有四個開口部202a。透鏡架14在其上端具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142。該凸緣142和環狀端部204相對。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呈圓筒狀。另一方面,驅動線圈16也呈圓筒狀。驅動線圈16粘結在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的外壁面。如上所述,板簧22配置在透鏡架14的光軸0方向的上端側。板簧22具有如后所述安裝在透鏡架14的凸緣142上的環部222 ;以及如后所述安裝在箱體24的四個角上的四個端部224。在環部222與四個端部224之間橋架有四根臂部226。各臂部226連接內周側端部222和外周側端部224。板簧22的環部222固定在透鏡架14的凸緣142上。若詳細敘述,則凸緣142在箱體24的四個角附近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四個架突起部(未圖示)。板簧22的環部222具有供這四個架突起部分別插入的四個彈簧孔222a。另一方面,板簧22的四個端部224分別固定在驅動器基座12的四個基座突出部124上。若詳細敘述,則板簧22的四個端部224分別具有供四個基座突出部124的四個基座突起124a嵌入的四個端部孔224a。如圖4及圖5所示,在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的內周壁上收放透鏡組件(透鏡筒)11,用粘接劑等相互接合。在上述透鏡驅動裝置(驅動器)10中,保持透鏡組件11的透鏡架14和驅動線圈16的組合作為配置在中央部的柱狀的可動部(11、14、16)起作用。另外,磁軛20及驅動器基座12的組合作為配置在可動部(11、14、16)的周圍的筒狀的固定部(20、12)起作用。其次,除了參照圖1至圖3以外還參照圖4至圖7,對透鏡驅動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能夠以兩個不同的模式進行動作。第一動作模式是僅支持在兩個位置之間的切換的動作模式。第二動作模式是還能進行自動調焦(AF)動作的動作模式。首先,參照圖1至圖6,對第一動作模式進行說明,然后,參照圖1至圖5及圖7,對第二動作模式進行說明。圖4是表示未對驅動線圈16通電的狀態的透鏡驅動裝置10的局部立體剖視圖,圖5是表示通過一對電極36以最大電流對驅動線圈16通電時的狀態的透鏡驅動裝置10的局部立體剖視圖。如圖4所示,在未對驅動線圈16通電的情況下,透鏡架14位于其凸緣142從磁軛20的環狀端部204離開的位置,處于由板簧22支撐的狀態。該離開的位置稱為透鏡驅動裝置10的“無限大位置”(INF 夕'> 3 >)。另一方面,如圖5所不,在通過一對電極36對驅動線圈16以規定的電流值(以下稱為“規定電流值”)以上的電流通電的情況下,透鏡架14成為電磁鐵,因此利用克服板簧22向下的作用力的電磁力,透鏡架14的凸緣142和磁軛20的環狀端部204進行磁吸引而成為相互抵接的狀態。該抵接的狀態的位置稱為透鏡驅動裝置10的“低倍位置”。而且,此時,應注意的是,利用由上述電磁鐵產生的磁場和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產生的磁場的相互作用,基于弗來明左手定律的力(勞倫茲力)也發揮作用。因此,上述電磁力和勞倫茲力克服板簧22的向下的作用力,由此能夠使透鏡架14的凸緣142抵接磁軛20的環狀端部204 上。圖6是表示透鏡驅動裝置10的電流-行程特性的圖。在圖6中,橫軸表示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mA),縱軸表示透鏡架14的移動距離(行程)(Pm)。在此,所謂Oym是表示在驅動線圈16中不流動電流,透鏡架14由板簧22支撐的狀態的位置(無限大(INF)位置)。圖在6的例子中可知,規定電流值為70mA。從圖6可知,通過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規定電流值以上的電流、例如80mA的電流,能夠使透鏡架14移動120 u m,使透鏡驅動裝置10處于低倍位置。另一方面可知,要使透鏡驅動裝置10恢復到無限大(INF)位置,只要遮斷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即可。這樣,利用是否經由一對電極36對驅動線圈16通電,便可知能夠使透鏡架14(透鏡組件12)在兩個位置(無限大(INF)位置和低倍位置)之間沿光軸0方向移動的情況。此外,圖6是用于說明在無限大(INF)位置和低倍位置這兩個位置之間切換透鏡架14的位置的、在第一動作模式下的動作的圖。因此,在該第一動作模式下,中間動作舉動(Oiim 120 um)不成問題。其次,對第二動作模式進行說明。在第二動作模式下,使透鏡驅動裝置10的磁軛20預先磁化。在圖示的例子中,使磁軛20磁化為磁軛20的環狀端部204為N極、磁軛20的下端部為S極。圖7是表示透鏡驅動裝置10的電流-行程曲線的特性圖。在圖7中,橫軸表示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mA),縱軸表示透鏡架14的移動距離(行程)(Pm)。在此,Oym表示在驅動線圈16中不流動電流且透鏡架14由板簧22支撐的狀態的位置(無限大(INF)位置)。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將透鏡架14的行程為0 ii m 60 ii m之間能作為透鏡驅動裝置10的AF動作范圍使用。另外,透鏡驅動裝置10的低倍位置是透鏡架14的移動距離(行程)僅移動了 140 ii m的位置。而且,在此,以將透鏡架14的凸緣142磁化為S極、將透鏡架14的下端部141磁化為N極的方式將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的方向稱為“正方向”。即、所謂正方向是在從上面側俯視透鏡驅動裝置10時,以光軸0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電流的方向。另一方面,反過來,以將透鏡架14的凸緣142磁化為N極、將透鏡架14的下端部141磁化為S極的方式將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的方向稱為“反方向”。即、所謂反方向是從上面側 俯視透鏡驅動裝置10時,以光軸0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電流的方向。從圖7可知,在驅動線圈16中沿正方向(順時針方向)流動的電流為從OmA到70mA的范圍,可知透鏡架14的行程為0 ii m至60 ii m,以平緩的曲線推移。因此,通過在OmA與70mA之間控制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值,能夠在從0 ii m(無限大(INF)位置)到60 y m之間對驅動透鏡架14無級地進行自動調焦控制。如上所述,透鏡驅動裝置10的低倍位置是透鏡架14的行程為140 u m的位置,因此在驅動線圈16中沿正方向(順時針方向)流動80mA的電流。從圖7可知,在80mA的電流值中可知,透鏡架14的行程超過140i!m。因此,利用上述的電磁力和勞倫茲力來抵抗板簧22的下方向的作用力,使透鏡架14的凸緣142抵接在磁軛20的環狀端部204抵接上并保持。在該狀態下,遮斷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使電流值為0mA。如上所述,磁軛20由于被磁化為其環狀端部204為N極、其下端部為S極,因此透鏡架14的凸緣142可維持為抵接在磁軛20的環狀端部204上的狀態。為了從該狀態使透鏡驅動裝置10返回到無限大(INF)位置(透鏡架14的行程為Ou m),只要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反方向(逆時針方向)的電流即可。其原因是當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反方向(逆時針方向)的電流時,由于透鏡架14的凸緣142被磁化為N極,因此與磁化為N極的磁軛20的環狀端部204產生磁排斥。之后,使在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為OmA。由此,透鏡驅動裝置10復位(恢復)到無限大(INF)位置。此外,所謂低倍位置是用于作為被拍攝體拍攝二維條形碼等識別符的近攝位置,相當于從攝像機的透鏡至二維條形碼(被拍攝體)的位置(焦距)為例如IOcm左右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謂無限大(INF)位置是用于拍攝被拍攝體實質上位于無限大的位置的無限遠位置,相當于從攝像機的透鏡至被拍攝體的位置(焦距)為無限大⑴的位置。并且,所謂透鏡架14的行程為60 ii m的位置是相當于從攝像機的透鏡至被拍攝體的距離(焦距)為例如60cm左右的位置。因此,本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能夠覆蓋焦距(從透鏡至被拍攝體的距離)約為10cm、和約60cm 無限大之間的范圍。其結果可知,在考慮實際的攝像機的使用狀況時,基本上能夠覆蓋全部范圍。從以上的說明可明確,能夠使透鏡驅動裝置10在第一動作模式或第二動作模式的任一個模式下進行動作。(第一變形例)參照圖8,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圖8是表示圖1至圖3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的第一變形例所使用的透鏡架14’的立體圖。透鏡架14’以外的結構與圖1至圖3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相同。如圖3所示,磁軛20的外筒部202在其四個角的下端部具有四個開口部202a。因此,磁軛20的四個開口部202a是基于弗來明左手定律的勞倫茲力不作用的部分。 因此,圖8所示的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在與該磁軛20的四個開口部202a對應的位置分別具有四個開口 140a。由此,能夠實現透鏡架14’的輕量化。(第二變形例)參照圖9,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透鏡驅動裝置IOA進行說明。圖9是在省略了磁軛20的狀態下,從斜前方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IOA的立體圖。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IOA與圖1至圖3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除了連接驅動線圈16的兩端和一對電極36之間的線圈搭接線的結構(配線方法)不同以外,具有同樣的結構。S卩、在透鏡驅動裝置10中,雖然未圖示,但使用線圈搭接線,以通常的方法(無需進行任何研究)連接驅動線圈16的兩端和一對電極36之間。與此相對,在圖9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IOA中,將線圈搭接線26配置在透鏡架14的下方。若詳細敘述,則以雙線繞法將四條線圈搭接線26從驅動線圈16的下端均等地引出,并軟釬焊在端子(電極)36上。這種結構的線圈搭接線能夠起到與下側板簧同樣的作用。(第二實施方式)參照圖10,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IOB進行說明。圖10是在省略了磁軛20的狀態下,從斜前方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IOB的立體圖。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IOB如后所述,除了透鏡架及驅動線圈的結構(形狀)不同以夕卜,具有與圖1至圖3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同樣的結構。因此,對透鏡架及驅動線圈分別附注參照符號14A及16A。在第一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中,如圖2及圖3所示,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呈圓筒狀,驅動線圈16也呈圓筒狀。驅動線圈16粘結在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的外
壁面上。與此相對,在第二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IOB中,如圖10所示,透鏡架14A的筒狀部140A呈八角筒狀,驅動線圈16A也呈八角筒狀。驅動線圈16A粘結在透鏡架14A的筒狀部140A的外壁面上。通過使透鏡架14A及驅動線圈16A為八角筒狀,從而與圓筒狀的透鏡架14及驅動線圈16相比較,能夠擴大面積。其結果,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較,能夠增大上述的電磁力、勞倫茲力。以上,通過優選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顯然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的范圍內,能夠由本領域技術人員進行各種變形。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作為透鏡架及驅動線圈的外形,僅表示了圓筒狀、八角筒狀,但透鏡架及驅動線圈的外形不限定于此。透鏡架及驅動線圈也可以使用例如四角筒狀等其他形狀。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為了使透鏡驅動裝置以第二動作模式進行動作,僅對磁軛進行了磁化,但也可以對磁軛和透鏡架雙方進行磁化,也可以僅對透鏡架進行磁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透鏡驅動裝置,支撐透鏡組件使其能夠沿透鏡的光軸方向移動,其特征在于,具備: 配置在上述光軸方向的下側的驅動器基座; 相比該驅動器基座配置在上方,且具有用于保持上述透鏡組件的筒狀部的、由強磁性材料構成的透鏡架; 以位于上述筒狀部的外周圍的方式固定在該透鏡架上的環狀的驅動線圈; 以從該驅動線圈離開且將上述驅動線圈夾于其間地與上述透鏡架相對的方式覆蓋上述透鏡架的磁軛;以及 沿上述光軸方向弓I導上述透鏡架的弓I導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驅動器基座和上述磁軛構成箱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鏡架在其上端具有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 上述磁軛具備配置在上述驅動線圈的周圍的外筒部、和在該外筒部的上端向上述外筒部的內側延伸的環狀端部, 上述凸緣和上述環狀端部相對。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導機構包含配置在上述透鏡架與上述箱體之間的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在將上述透鏡架在徑向定位后的狀態下支撐上述透鏡架使其能夠僅在上述光軸方向上位移。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彈性部件由設置在上述透鏡架的筒狀部的上側的板簧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驅動器基座具有環狀的基座部、和在該基座部的四個角向上方突出的四個基座突出部, 上述板簧包括安裝在上述透鏡架的上述凸緣上的環部、分別安裝在上述四個基座突起部的上端的四個端部、以及架設在上述環部與上述四個端部之間的四根臂部。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配置在上述透鏡架的下方的多根線圈搭接線。
8.根據權利要求31中任一項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軛的上述外筒部呈四角筒狀。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軛的上述外筒部在其四個角的下端部具有四個開口部, 上述透鏡架的上述筒狀部在與上述四個開口部對應的位置分別具有開口。
10.根據權利要求廣9中任一項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磁軛被磁化。
11.根據權利要求廣10中任一項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鏡架的上述筒狀部呈圓筒狀, 上述驅動線圈呈圓筒狀。
12.根據權利要求f10中任一項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鏡架的上述筒狀部呈八角筒狀,上述驅動·線圈呈八角筒狀。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不使用永久磁鐵的、價格低廉且小型的透鏡驅動裝置。支撐透鏡組件使其能夠沿透鏡的光軸(O)方向移動的透鏡驅動裝置(10)具備配置在光軸(O)方向的下側的驅動器基座(12);相比該驅動器基座配置在上方,且具有用于保持透鏡組件的筒狀部(140)的、由強磁性材料構成的透鏡架(14);以位于筒狀部的外周圍的方式固定在該透鏡架上的環狀的驅動線圈(16);以從該驅動線圈離開且將驅動線圈夾于其間地與透鏡架相對的方式覆蓋透鏡架的磁軛(20);以及沿光軸方向引導透鏡架的引導機構(22)。
文檔編號H02K33/18GK103033904SQ20121036453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8日
發明者大坂智彥 申請人:三美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