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臺車及移栽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79104閱讀:370來源:國知局
臺車及移栽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臺車及具備臺車的移栽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已知農用液狀材料供給裝置(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記載的裝置將液狀材料的收容箱、對收容箱內的液狀材料進行壓送的泵以及向作物進行噴霧的噴霧裝置搭載在行駛臺車上。

而且,現有技術中,已知能夠安裝多路作業機的具有履帶牽引式行駛裝置及載臺的田間行駛搬運車(參照專利文獻2)。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實用新型專利注冊第259952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0-53033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專利文獻1記載的裝置,并沒有設想用來將收容箱內的水向具備灌水裝置的其它作業車輛(移栽機等)進行供給。如果把專利文獻1的裝置的收容箱內的水向其它作業車輛(移栽機等)的灌水裝置供給,那么,就要從泵將軟管延伸出來與灌水裝置連接。但是,專利文獻1的裝置不具備用來固定軟管的延伸設置方向進行支撐的結構。為此,將搭載在行駛臺車上的收容箱和搭載在作業車輛(移栽機等)上的灌水裝置連接的軟管會垂在地面上,妨礙行駛臺車、作業車輛的行駛。

而且,專利文獻1記載的裝置單獨用來進行灌水、藥液的散布, 并非設想與移栽機一起使用。因此,在專利文獻1的裝置,無法連續進行將苗栽植在田壟中,對栽植的苗進行供水這樣的栽植和灌水作業。另外,在把灌水裝置搭載在向田壟栽植苗的移栽機上的情況下,由于可搭載在移栽機上的供水箱的容量有限,因而難以增加灌水量。

而且,專利文獻2記載的田間行駛搬運車,由于在載臺的前部安裝多路作業機,所以,當作業者進行多層膜的敷設作業(多路作業)時,必須一邊使田間行駛搬運車向后方(載臺的后部側)行駛一邊進行作業。即,此田間行駛搬運車被構成為,在單單作為搬運車使用時使其向前方(載臺的前部側)行駛,在進行多路作業時使其向后方(載臺的后部側)行駛。為此,作業者在進行多路作業時必須一邊后退一邊使田間行駛搬運車行駛,作業性惡劣。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課題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臺車,該臺車不僅能把供水箱內的水向具備灌水裝置的其它作業車輛(移栽機等)供給,而且可以使用于該供給的軟管不妨礙臺車、作業車輛的行駛。

而且,不僅在作為搬運車進行使用的場合,而且,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進行向田壟敷設多層膜的多路作業時的作業性優異的臺車。

進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備臺車的移栽裝置,該移栽裝置可以連續進行苗的栽植和灌水作業,并且還能增加灌水量,作業效率優異。

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一個樣式涉及的臺車,具有載臺、對上述載臺進行支撐且能行駛的行駛裝置、搭載在上述載臺上,對上述行駛裝置進行驅動的原動機、搭載在上述載臺上,儲存水的供水箱、搭載在上述載臺上,從上述供水箱汲取水的泵、把從上述泵排出的水送往供給對象的供給軟管、將水從上述供給對象返回上述供水箱的返回軟管,以及確定上述供給軟管及上述返回軟管的延伸設置方向并對上述供給軟管及上述返回軟管進行支撐的軟管支撐部件。

而且,本發明的一個樣式涉及的臺車,具有能搭載搭載物的載臺、對上述載臺進行支撐且能行駛的行駛裝置、搭載在上述載臺上,對上述行駛裝置進行驅動的原動機,以及安裝在上述載臺的后部,敷設多層膜的多層膜敷設裝置。

而且,本發明的一個樣式涉及的移栽裝置,具備:將苗栽植到田壟中的移栽機、裝備在上述移栽機中用來向栽植的苗進行灌水的灌水裝置、與上述移栽機隨行的臺車、搭載在上述臺車上用來儲存水的供水箱,以及用來將上述供水箱內的水向上述灌水裝置進行供給的供給軟管。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取得以下效果。

臺車具備載臺、行駛裝置、原動機、供水箱、泵、供給軟管、返回軟管、軟管支撐部件。為此,可以將供水箱內的水向具備灌水裝置的其它作業車輛(移栽機等)順暢地供給。而且,由于具備軟管支撐部件,所以,可以使供給軟管及返回軟管不垂到地面而與其它作業車輛(移栽機等)的灌水裝置相連。為此,供給軟管及返回軟管不會妨礙臺車、移栽機等其它作業車輛的行駛。

而且,臺車具備載臺、行駛裝置、原動機、多層膜敷設裝置。為此,可以一邊由行駛裝置使臺車前進,一邊由安裝在載臺的后部的多層膜敷設裝置進行多層膜的敷設作業。換言之,不需要在將搭載物搭載在載臺上作為搬運車使用的場合和進行多路作業的場合切換臺車的行進方向。為此,可以一邊使臺車前進而搬運搭載物(水箱等),一邊同時進行多路作業,作業性優異。

而且,移栽裝置具備移栽機、灌水裝置、臺車、供水箱、供給軟管。為此,可以把搭載在臺車上的供水箱內的水箱具備灌水裝置的移栽機連續地供給,供其向苗灌水,作業效率優異。由此,可以連續地由移栽機進行苗的栽植以及灌水的作業。而且,通過在與移栽機隨行的臺車的載臺上搭載供水箱,可以增加供水箱的容量,可增加灌水量。

附圖說明

圖1是臺車的側面圖。

圖2是臺車的俯視圖。

圖3是將多層膜敷設裝置拆下后的臺車的俯視圖。

圖4是從右側觀察載臺前部時的圖。

圖5是表示將軟管支撐部件安裝在載臺上的狀態的側面圖。

圖6是圖5的A-A截面圖。

圖7是圖5的B-B截面圖。

圖8是圖5的C-C截面圖。

圖9是表示將軟管支撐部件安裝在載臺上的狀態的局部俯視圖。

圖10是圖9的橢圓內放大圖,是圖6的D-D截面圖。

圖11是表示將軟管支撐部件安裝在右側的側部框架上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12是表示將軟管支撐部件安裝在左側的側部框架上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13是表示將軟管支撐部件安裝在前部框架上并向右方延伸設置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14是表示將軟管支撐部件安裝在前部框架上并向左方延伸設置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15是表示收納軟管支撐部件后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16是多層膜敷設裝置的俯視圖。

圖17是表示使多層膜敷設裝置朝上方退避后的狀態的側面圖。

圖18是移栽機的側面圖。

圖19是移栽機的俯視圖。

圖20是機體的側面圖。

圖21是移栽裝置的側面圖。

圖22是移栽裝置的俯視圖。

圖23是移栽裝置的另外形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圖1及圖2是表示本發明涉及的臺車300的圖,圖1為側面圖、圖2為俯視圖。臺車300具備載臺301、行駛裝置302、原動機303及多層膜敷設裝置304。

以下,把圖1、圖2的箭頭A1方向當作前方、把圖1、圖2的箭頭B方向當作后方、把圖2的箭頭B1方向當作右方、把圖2的箭頭B2方向當作左方進行說明。而且,如圖2所示,把作為與臺車300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水平方向K1當作載臺寬度方向進行說明。而且,把從臺車300的中央部朝向右部、或朝向左部的方向K2當作載臺外方進行說明。換言之,載臺外方,是指在載臺寬度方向上從臺車300離開的方向。把與載臺外方相反的方向K3當作載臺內方進行說明。換言之,載臺內方,是指在載臺寬度方向上接近臺車300的方向。

如圖1、圖2所示,載臺301被構成為,能夠搭載后述的供水箱311、泵312等搭載物,俯視觀察時被形成為矩形。如圖3所示,載臺301具有框架305和上部板306。

框架305為四棱筒狀的部件,由鋼材等高剛性材料形成。框架305具有側部框架305SR、305SL、前部框架305F、后部框架305R、內側框架305I。

側部框架305SR配置在載臺301的右部并朝前后方向延伸。側部框架305SL配置在載臺301的左部并朝前后方向延伸。前部框架305F配置在載臺301的前部并朝載臺寬度方向延伸。后部框架305R配置在載臺301的后部并朝載臺寬度方向延伸。

通過側部框架305SR、305SL、前部框架305F及后部框架305R形成載臺301的矩形的外框。在本實施方式中,側部框架305SR、305SL的長度比前部框架305F及后部框架305R的長度大。為此,載臺301的前后方向比載臺寬度方向長。

內側框架305I設置在載臺301的外框的內側,朝前后方向或載臺寬度方向延伸。內側框架305I將側部框架305SR與側部框架305SL 連結。進而,內側框架305I將前部框架305F與后部框架305R連結。

如圖1、圖3及圖4所示,在側部框架305SR的右面、側部框架305SL的左面及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設有用來安裝后述的本體323的保持件325。而且,在側部框架305SR的右面、側部框架305SL的左面及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形成有環狀的緣部,該緣部形成用來插入后述的銷327的第1孔326。

以下,對于框架305,有時把靠近載臺301的中心那側的面稱作框架內面,把與該框架內面相反側的面,即從載臺301的中心離開那側的面稱作框架外面。

保持件325由彎曲成L字狀的金屬板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保持件325設置在側部框架305SR、305SL的靠前部位。而且,保持件325還設置在前部框架205F的靠右部位及靠左部位。

形成第1孔326的環狀的緣部,設置在框架內面與框架外面的相向位置。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第1孔326的環狀的緣部,設置在側部框架305SR、305SL的靠前部位及靠后部位。而且,形成第1孔326的環狀的緣部還設置在前部框架305F的載臺寬度方向的中心附近。即,形成保持件325和第1孔326的環狀的緣部,被設置在在前后方向或載臺寬度方向上錯開的位置。

如圖1~圖3所示,側部框架305SR、305SL的后部從后部框架305R朝后方突出,在此突出部分安裝有后述的支軸401。而且,如圖1、圖3及圖4所示,在側部框架305SR、305SL的前部的下面及后部的下面設有鉤329。在鉤329上可以掛住例如用來牽引臺車300的繩索等。

上部板306固定在框架305的上部,形成載臺301的上面。上部板306由多張薄板(在本實施方式中為5張金屬薄板)構成,由螺栓(圖示省大致)固定在框架305的上部。

如圖2所示,載臺301的上面具有第1區域301a、第2區域301b和第3區域301c。在第1區域301a搭載著供水箱311及泵312。在第2區域301b搭載著原動機303。在第3區域301無常設的搭載物。為 此,第3區域301可作為用來放置相應于作業種類所需要的物品的空間,有望提高作業性。

第1區域301a是由設置在載臺301的靠前部位的4張上部板306的上面形成的區域。第2區域301b,是由設置在載臺301的后部且靠左部位的內側框架305I、側部框架305SL形成的區域。此第2區域301b不被上部板306覆蓋,俯視觀察時露出內側框架305I。在此露出的內側框架305I上固定著原動機303。第3區域301c是由設置在載臺301的后部且靠右部位的1張上部板306的上面形成的區域。

因此,在載臺301的前部形成第1區域301a。在載臺301的后部且左側形成第2區域301b。在載臺301的后部且右側形成第3區域301b。

如圖1所示,在載臺301的下部設有轉向架313。轉向架313分別設置在載臺301的右下部和左下部,在各轉向架313上安裝著行駛裝置302。

行駛裝置302能行駛并支撐載臺301。行駛裝置302分別設置在載臺301的右側和左側。右側的行駛裝置302與左側的行駛裝置302的間隔(載臺寬度方向的距離),被設定成能夠跨過形成在農田上的田壟4的間隔。

如圖1所示,行駛裝置302為履帶牽引式行駛裝置,具有驅動鏈輪307、前側的從動輪308F、后側的從動輪308R、滾輪309、履帶310。驅動鏈輪307被配置在前側的從動輪308F與后側的從動輪308R之間的上部且靠后部的位置。滾輪309在前側的從動輪308F與后側的從動輪308R之間設有多個。履帶310為環形帶狀,卷掛在驅動鏈輪307、從動輪308F、308R及滾輪309上。驅動鏈輪307通過固定在載臺301的上部的原動機303的驅動繞橫軸旋轉。由此,履帶310沿周向循環,使臺車300前進或后退。另外,行駛裝置302也可以是車輪型的行駛裝置。

原動機303用來驅動行駛裝置302,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發動機。原動機303通過未圖示的動力傳遞機構與行駛裝置302相連。如圖2 所示,原動機303搭載在載臺301的第2區域301b。具體來說,原動機303配置在載臺301的寬度方向的靠一側方(靠左側)且靠后方的位置,固定在內側框架305I的上部。

如圖1、圖2所示,原動機303配置在蓋子314的內部。蓋子314為下方開放的大致長方體狀,將原動機303的上方、側方及后方覆蓋。在蓋子314的上面的后部靠右部位的位置安裝著把手315。把手315是作業者使臺車300移動時把持的部分,如圖2所示,位于從載臺301的寬度方向中心C1朝一側方側(左側)錯開的位置。由此,作業者可以一邊朝前方把持著把手315一邊在臺車300的后方的一側方側(左方側)行走,作業性優異。

如圖1、圖2所示,在蓋子314的后部靠左部位的位置設置多根操作桿316。操作桿316位于從供水箱311的寬度方向中心C3朝一側方側(左側)錯開的位置。多根操作桿316從蓋子314的上面的后部靠左部位的位置向上方突出。操作桿316是對行駛裝置302進行操作的桿,具有行駛離合器桿316A、側離合器桿316B,316C及制動桿316D。行駛離合器桿316A是用來把對原動機303的行駛裝置302的傳動接通或斷開的桿。側離合器桿316B是用來使右側的行駛裝置302的驅動停止而改變臺車300的朝向的對右轉向離合器進行操作的桿。側離合器桿316C是用來使左側的行駛裝置302的驅動停止而改變臺車300的朝向的對左轉向離合器進行操作的桿。制動桿316D是切換制動(圖示省大致)的通斷的桿。

如上所述,原動機303設置在載臺301的寬度方向的靠一側的位置,通過把操作桿316從覆蓋原動機303的蓋子314突出地設置,從而,作業者可以一邊在載臺301的后部側方行走一邊對從蓋子314突出的操作桿316進行操作,操作性優異。

如圖2所示,操作桿316位于載臺301的寬度方向的靠一側方(左側方)的位置,位于把手315的一側方側(左側)。而且,操作桿316位于從多層膜敷設裝置304的寬度方向中心C2朝一側方側(左側)錯開的位置。另外,載臺301的寬度方向中心C1與多層膜敷設裝置 304的寬度方向中心C2在載臺寬度方向上處于同一直線上。由此,作業者可以朝著前方,一邊在臺車300后方的多層膜敷設裝置304的一側方側(左方側)行走,一邊不受多層膜敷設裝置304妨礙地操作操作桿316,因此作業性優異。

供水箱311是儲存用來對灌水裝置18進行供水的水的箱,該灌水裝置18對栽植在田壟中的苗灌水。灌水裝置18設置在后述的移栽機1上。由此,可以從搭載在臺車300上的供水箱311朝灌水裝置供水,從該灌水裝置對苗灌水。而且,由于可以在與灌水裝置不同的另外的臺車的載臺上確保箱的設置場所,所以,可以使箱的容量大,在需要灌水量多的情況下也適用。

如圖1、圖2所示,供水箱311在載臺301上的前部搭載在載臺301的寬度方向中心附近。另外,供水箱311的寬度方向中心C3位于從載臺301的寬度方向中心C1在載臺寬度方向上朝與原動機303的蓋子314相反側(右方)錯開的位置。由此,當作業者一邊在臺車300的后方行走一邊操作操作桿316時,可以放置前方的視界被供水箱311遮擋。

如圖2、圖4所示,供水箱311通過多根(本實施方式中為2根)綁帶317固定在載臺301上。綁帶317具有帶狀體317A、卡止件317B和長度調整件317C。卡止件317B由安裝在帶狀體317A的兩端部的大致J字狀的鉤構成。長度調整件317C是與供水箱311的大小相一致地調整帶狀體317A的長度的部件。

如圖2~圖4所示,在載臺301設有用來將綁帶317的卡止件317B卡止的卡止部318。卡止部318有四方環狀的金屬件構成,分別設置在載臺301的第1區域301a的前方和后方。前方的卡止部318固定在前部框架305F上,后方的卡止部318固定在內側框架305I上。

如圖2、圖4所示,將綁帶317的一個卡止件317B與前方的卡止部318卡止,將綁帶317從供水箱311的前方跨到后方,并將綁帶317的另一個卡止件317B與前方的卡止部318卡止,從而,將供水箱311可靠地固定在載臺301上。

泵312是從供水箱311汲取水的泵,由原動機303驅動。如圖1、圖2所示,泵312與原動機303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具體來說,泵312配置在原動機303的前方。由此,可以有效利用原動機303的前方空間,并且與把共水箱311配置在原動機303的前方情形相比可以確保視界良好。

泵312與供水箱311沿載臺寬度方向排列配置。具體來說,泵312配置在供水箱311的左方。由此,可以縮短將供水箱311與泵312相連的軟管的長度,并且可以縮短載臺301的前后長度。而且,可以有效利用供水箱311的側方空間。

如圖1所示,用來向該泵汲取水的汲取軟管319與泵312的吸入口相連。用來從該泵供給水的供給軟管320與泵312的排出口相連。

如圖5所示,汲取軟管319與供水箱311相連。在此實施方式中,通過使汲取軟管319的端部進入供水箱311的內部,從而將該汲取軟管319與供水箱311相連。另外,汲取軟管319與供水箱311的連接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供水箱311上設置把水朝外部排出的排出部,將該排出部與汲取軟管319相連。

而且,供水箱311經返回軟管321與灌水箱193相連。在此實施方式中,通過使返回軟管321的端部進入供水箱311的內部,從而將該返回軟管321與供水箱311相連。另外,返回軟管321與供水箱311的連接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供水箱311上設置裝入水的供水部,將該供水部與返回軟管321相連。

而且,供給軟管320與儲存在供水箱311中的水的供給對象相連。在本實施方式中,供給對象為灌水裝置18的灌水箱193。另外,對于灌水裝置18及灌水箱193的結構在后文中進行說明。

由此,儲存在供水箱311中的水通過泵312的驅動經汲取軟管319被汲取,經供給軟管320送到灌水箱193。而且,在灌水裝置18中未被使用的剩余水,經返回軟管321返回到供水箱311。

另外,泵312,也可以不用做從供水箱311汲取水的泵,而是用作從與供水箱311不同的另外的水源(例如用水路、池子、河流等) 汲取水的水源用泵。在把泵312用作水源用泵的場合,只要將汲取軟管319的一端部與泵312的吸入口相連,將另一端部配置在另外的水源中即可。而且,也可以把與泵312不同的另外的泵搭載在載臺301上,把該另外的泵用作水源用泵。在此情況下,可以將水源用泵與供水箱311由未圖示的另外的軟管(補給軟管)相連,把從另外的水源汲取的水經補給軟管引導而補給到供水箱311。根據此結構,可以從河川、池子等朝水源供水箱311補給水,即使需要大量灌也可以應對。

如圖5~圖10所示,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由軟管支撐部件322支撐。軟管支撐部件322對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進行支撐并確定其延伸設置方向。

軟管支撐部件323沿載臺301的框架305安裝。軟管支撐部件323的安裝位置可以相應于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延伸設置方向進行選擇。延伸設置方向根據具備灌水裝置的其它作業車輛(本實施方式的場合為移栽機1)與臺車300的位置關系決定。例如,在移栽機1位于臺車300的前方的情況下,延伸設置方向為前方。在移栽機1位于臺車300的右方的情況下,延伸設置方向為右方。在移栽機1位于臺車300的左方的情況下,延伸設置方向為左方。即,軟管支撐部件323能夠改變成朝載臺301的前方伸出的第1形態,和朝載臺302的左方或右方伸出的第2形態。由此,可以把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延伸設置方向定為載臺301的前方,或者,載臺301的左方或右方。為此,不論在移栽機1位于臺車300的前方的情況下,還是在移栽機1位于臺車300的左方或右方的情況下,都可以在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不垂到地面的情況下對該作業車輛供給供水箱311內的水。

如圖11、圖12所示,在想把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朝臺車300的前方延伸設置的情況下(第1形態的場合),軟管支撐部件323沿側部框架305SR或305SL安裝。

如圖11所示,在將軟管支撐部件323沿右側的側部框架305SR的右面安裝的狀態下,該軟管支撐部件323為從臺車300的右側的前 端部朝前方突出的狀態。如圖12所示,在將軟管支撐部件323沿左側的側部框架305SR的左面安裝的狀態下,軟管支撐部件323為從臺車300的左側的前端部朝前方突出的狀態。至于軟管支撐部件323是安裝在側部框架305SR上還是安裝在305SL上,只要相應于移栽機1的位置、灌水箱193的供水口205的位置及朝向來決定即可。

如圖13所示,在想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朝臺車300的右方延伸設置的場合(第2形態的場合),軟管支撐部件323沿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安裝。在此情況下,軟管支撐部件323為從臺車300的右端部朝右方突出狀態。

如圖14所示,在想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朝臺車300的左方延伸設置的場合(第2形態的場合),軟管支撐部件323沿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安裝。在此情況下,軟管支撐部件323為從臺車300的左端部朝左方突出的狀態。

這樣,由于載臺301具有把設置在該載臺301的側部的軟管支撐部件323支撐成第1形態的側部框架305SR、305SL,和把設置在該載臺301的前部的軟管支撐部件323支撐成第2形態的前部框架305F,由此,可以把軟管支撐部件323可靠地支撐成第1形態或第2形態。

如圖5~圖10所示,軟管支撐部件322具有本體323和保持部件324。本體323由形成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所配置的軟管配置部的部件構成。本體323被設置在側部框架305SR、305SL或前部框架305F上的保持件325保持,通過銷327進行固定。

如圖6~圖8所示,本體323例如為金屬制的槽件,具有側板部323a、上板部323b及下板部323c。側板部323a沿框架外面(側部框架305SR的右面、側部框架305SL的左面或前部框架305F的前面)抵接。上板部323b自側板部323a的上部朝著從框架外面離開的方向(以下,稱作框架外方)伸出。下板部323c自側板部323a的下部朝框架外方伸出。上板部323b與下板部323c相互平行。因此,通過側板部323a、上板部323b及下板部323c形成軟管配置部。

如圖6、圖7及圖9所示,在側板部323a上設置有筒狀部323d 及第2孔323e。如圖6、圖10所示,筒狀部323d自側板部323a的上下方向的中間位置朝框架外方伸出。在筒狀部323d的內面形成有陰螺紋,后述的螺栓328與該陰螺紋擰合。第2孔323e形成在側板部323a的縱向的一端部。

下面,用圖11~圖14詳細說明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延伸設置方法(本體323的安裝方法)。

如圖11所示,在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朝臺車300的右側的前方延伸設置的場合,將形成在本體323(側板部323a)的一端部的第2孔323e與設置在側部框架305SR的靠前部位的第1孔326對合,將銷327插入該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將本體323的一端部設置在設于側部框架305SR的靠前部位的保持件325上。

而且,如圖12所示,在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朝臺車300的左側的前方延伸設置的場合,將本體323的第2孔323e與設置在側部框架305SL的靠前部位的第1孔326對合,將銷327插入該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將本體323的一端部設置在被設于側部框架305SL的靠前部位的保持件325上。

而且,如圖13所示,在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朝臺車300的右方延伸設置的場合,將本體323的第2孔323e與設置在前部框架305F上的第1孔326對合,將銷327插入該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將本體323的一端部設置在被設于前部框架305F的靠右部位的保持件325上。

而且,如圖14所示,在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朝臺車300的左方延伸設置的場合,將本體323的第2孔323e與設置在前部框架305F上的第1孔326對合,將銷327插入該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將本體323的一端部設置在被設于前部框架305F的靠左部位的保持件325上。

如上所述,可以把本體323沿著框架305的縱向的一部分進行安裝。換言之,本體323無法沿框架305的全長進行安裝。由此,即便不實用比框架305長的本體323,也可以將本體323從臺車300大大 地突出。為此,即便是比較短的本體323,也可以良好地對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延伸設置方向進行引導。

而且,如圖5、圖8所示,在將本體323保持于保持件325的狀態下,如圖7所示,通過將銷327貫穿第2孔323e及第1孔326,可以將本體323沿框架外面簡單固定。尤其是,第1孔326和保持件325設置在沿前后方向或載臺寬度方向錯開的位置。為此,本體323可以在該本體323的縱向上分離的2個點(保持件325和第1孔326)簡單地保持。

那么,如圖5、圖6所示,保持部件324跨上板部323b的伸出端部和下板部323c的伸出端部進行設置。保持部件324由具有貫通孔324a的矩形的板構成,在本體323的縱向上隔開間隔設有多個。在貫通孔324a中插通螺栓328,該螺栓328與形成在筒狀部323d的內面的陰螺紋擰合。由此,保持部件324相對于本體323被固定。

如圖6、圖10所示,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被配置在由本體323的上板部323b、下板部323c及側板部323a形成的軟管配置部,由保持部件324保持。為此,在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配置在軟管配置部的狀態下,可以由保持部件324保持,能夠可靠地保持。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在軟管配置部夾著筒狀部323d上下排列。由此,可以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配置在載臺301的近旁,而軟管配置部不會朝載臺301的前方或側方大大地突出。

軟管的保持,可以通過將保持部件324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抵接,在該保持部件324的貫通孔324a中插通螺栓328,將該螺栓328與筒狀部323d的陰螺紋擰合來進行。由此,可以將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緊湊地配置在載臺301的近旁位置。配置在此本體323上的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被保持部件324保持。

在不使用軟管支撐部件322時,如圖15所示,將本體323沿框架305的全長進行安裝。例如,在將本體323沿側部框架305SR的右面安裝的場合,使本體323的一端側(形成第2孔323e那側)位于側部框架305SR的靠后部位。而且,將形成在側部框架305SR的靠后部位 的第1孔326與第2孔323e對合,將銷327插入第1孔326及第2孔323e。而且,使本體323的另一端側(形成第2孔323e那側的相反側)位于側部框架305SR的靠前部位。將本體323的另一端側設置在被設于側部框架305SL的右面的靠前部位的保持件325上。由此,可以將本體323沿側部框架305SR的右面的全長進行安裝。

另外,在將本體323沿側部框架305SL的左面進行安裝的場合,只要將上述「側部框架305SR」換做「側部框架305SL」,而且,將上述「右面」換做「左面」即可。

如上所述,通過將本體323沿框架305的全長安裝,可以鎖銷本體323從框架305的突出長度。為此,在不使用軟管支撐部件322時,可以防止軟管支撐部件322對作業形成妨礙。而且,由于可以將軟管支撐部件322在安裝在載臺301上的狀態下進行保管,所以,省去了將軟管支撐部件322置于臺車300之外的場所進行包管的工夫。進而,在使用軟管支撐部件322時,由于不需要將軟管支撐部件322從另外的場所進行準備,所以作業性優異。

如上所述,在使用軟管支撐部件322時(參照圖11~圖14),將銷327插通到設置在靠前部位的第1孔326中。在不使用軟管支撐部件322時(參照圖15),將銷327插通到設置在靠后部位部分的第1孔326中。即,由于第1孔326設置在側部框架305SR、305SL的靠前部位及靠后部位,所以,在使用軟管支撐部件322時和不使用軟管支撐部件322時,可以改變伸出的程度。

如圖1~圖3所示,在載臺301的后部設置支軸401。

支軸401具有載臺寬度方向的軸心,分別設置在載臺301的右側后部和左側后部。右側的支軸401從右側的側部框架305SR的后端部朝左方延伸。左側的支軸401從左側的側部框架305SL的后端部朝右方延伸。支軸401能繞載臺寬度方向的軸心轉動。

在支軸401經由連結部件404安裝著工具桿400。連結部件404的一端部固定在支軸401的外面,朝下方延伸。在連結部件404的另一端部固定著工具桿400。

工具桿400為四棱筒狀的部件,朝載臺寬度方向延伸。工具桿400的一端部(右端部)固定在右側的支軸401上,另一端部(左端部)與左側的支軸401相連。由此,工具桿400以能繞支軸401的軸心旋轉的方式被支撐著。

在側部框架305SR、305SL的后端部設置垂下部件405。垂下部件405從側部框架305SR、305SL朝下方延伸。如圖1所示,垂下部件405和連結部件404通過作為施力部件403的氣體減振器連結。施力部件403具有伸長方向上的加載力,在使工具桿400繞支軸401的軸心朝上方旋轉時輔助所需的力。而且,當使工具桿400繞支軸401的軸心朝下方旋轉時,可抑制其急遽下降。

如圖1、圖2所示,在工具桿400上安裝多層膜敷設裝置304。多層膜敷設裝置304用來在通過后述的移栽機1進行了栽苗的農田的田壟4敷設多層膜MF。

如上所述,工具桿400以能繞支軸401的軸心旋轉的方式受到支撐。為此,通過以支軸401為中心將工具桿400朝上方或下方旋轉,可以改變多層膜敷設裝置304的姿勢。具體來說,在將工具桿400朝下方旋轉后的狀態下,多層膜敷設裝置304成為敷設多層膜MF的第1姿勢(參照圖1)。另一方面,當把工具桿400朝上方旋轉時,多層膜敷設裝置304成為從第1姿勢朝上方退避了的第2姿勢(參照圖17)。為此,當不進行多層膜的敷設作業時,可以將多層膜敷設裝置304退避到第2姿勢。由此,在臺車300不進行多路作業而將其作為搬運車進行使用的情況下,多層膜敷設裝置304不會礙事。

工具桿400在第1姿勢時位于支軸401的下方,在第2姿勢時位于支軸401的后方。由此,可以將多層膜敷設裝置304可靠地朝上方退避。作為施力部件403的氣體減振器在第1姿勢時成為縮短了的狀態,在第2姿勢時成為伸長了的狀態。

如圖1、圖2、圖16所示,多層膜敷設裝置304具有田壟成形器330、薄膜按壓器390、覆土器410。如圖16所示,多層膜敷設裝置304通過第1安裝部370及第2安裝部380安裝在工具桿400上。

田壟成形器330形成在適合對田壟的表面進行平整的高度,分別設置在載臺301的右側后方和左側后方。即,田壟成形器330沿載臺寬度方向隔開間隔設置了一對。

田壟成形器330具有田壟成形盤33。田壟成形盤331伴隨臺車300的移動一邊與田壟的表面抵接一邊移動,是用來排除田壟表面的多余的土的部件。

薄膜按壓器390對所敷設的多層膜的載臺寬度方向的兩端部進行按壓。薄膜按壓器390分別設置在載臺301的右側后方和左側后方。由此,可以沿著由一對田壟成形盤331成形的田壟的兩緣,按壓多層膜的側緣進行敷設。覆土器410用來在由薄膜按壓器390按壓的多層膜的側緣部蓋上土,用土將該側緣部覆蓋。

如圖1、圖16所示的張緊輥342,用來對從后述的薄膜輥FR開卷的多層膜MF賦予張力。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張緊輥342沿載臺寬度方向排列配置。

第1支撐軸343與張緊輥342的旋轉軸方向平行,并朝右方及左方延伸。第1支撐軸343插通到薄膜輥FR的內部,對薄膜輥FR進行支撐并使其能旋轉。第2支撐軸349朝載臺內方延伸。第2支撐軸349的軸向在前后方向上與第1支撐軸343大體一致。

把多層膜MF卷成了卷狀的薄膜輥FR,通過第1支撐軸343和第2支撐軸349進行支撐。

如圖1所示,由通過上述結構構成的臺車300,可以一邊驅動行駛裝置302沿田壟4移動,一邊由田壟成形器330將田壟4的上面平整成形。而且,從薄膜輥FR將多層膜MF開卷到成形后的田壟4上,由薄膜按壓器390按壓該多層膜MF的側緣,然后,可以在多層膜MF的側緣蓋上土。由此,可以在田壟4上良好地敷設多層膜MF。

臺車300可以隨著將苗栽植在田壟4上的移栽機1行駛進行使用。

通過使臺車300與移栽機1隨行使用,可以構成這樣的移栽裝置3,其在田壟上栽植苗之后,接著將多層膜MF敷設到田壟上。

圖21~圖23是表示移栽裝置3的圖。移栽裝置3具備上述臺車 300和移栽機1。

移栽機1是這樣的移栽機,其跨形成在農田上的田壟4沿該田壟進行移動,同時,把煙草、蔬菜等被稱作網眼盤成形苗(日文:セル成形苗)、土球苗(日文:ソイルブロック苗)、苗缽苗(日文:ポット苗)等的苗5以規定間隔進行栽植。

圖18表示移栽機1的側面圖,圖19表示移栽機1的俯視圖。在以下對移栽機1的說明中,把圖18、圖19的箭頭A1方向作為前方、把圖18、圖19的箭頭A2方向作為后方、把圖19的箭頭B1方向作為左方、把圖19的箭頭B2方向作為右方進行說明。

如圖18及19所示,移栽機1具備機體12、行駛裝置13、栽植裝置14、苗供給裝置15、載苗臺16、施肥裝置17、灌水裝置18。

如圖18所示,在機體12的前部搭載作為原動機之一的發動機258,和燃料箱25。通過發動機258的動力驅動行駛裝置13、栽植裝置14、苗供給裝置15、施肥裝置17、灌水裝置18驅動。

如圖19、圖20所示,行駛裝置13是對機體12進行支撐且使機體12能行駛的裝置。此行駛裝置13設置在機體12的右側及左側,具有前輪44及后輪45。

栽植裝置14設置在機體12的后部。栽植裝置14具有栽植苗5的栽植件55。栽植件55形成在下降時突入農田的栽植孔66(參照圖18),而且將苗5栽植到栽植孔66中。

苗供給裝置15是在栽植件55上升時將苗供給到該栽植件55的裝置,具有轉臺88和苗供給件89。

載苗臺16配置在苗供給裝置15的前上方。而且,載苗臺16的寬度為從右側的行駛裝置13跨到左側的行駛裝置13的寬度。此載苗臺16是用來載置把供給到苗供給裝置15的苗5的臺。苗5在裝入網眼盤(育苗盤)的狀態下進行培育,按每個網眼盤載置在載苗臺16上,將載苗臺16上的苗5朝苗供給裝置15供給。

施肥裝置17設置在機體12的后部。施肥裝置17具有儲存肥料的肥料箱112,和將肥料箱112內的肥料供給到苗5的栽植部分近旁的 肥料供給裝置121。

灌水裝置18設置在機體12的后部。灌水裝置18具有儲存水的灌水箱193,和把此灌水箱193內的水朝苗5的栽植部分供給的水供給裝置194。灌水箱193被設置在栽植件55的后方,且為苗供給裝置15的下方,即苗供給裝置15的后部的下方。

如上所述,在臺車300上搭載著用來從供水箱311汲取水的泵312。供水箱311內的水從泵312經由灌水箱193朝供水箱311進行循環。

如圖18、圖19所示,水供給裝置194具有灌水管209。灌水管209是用來把灌水箱193內的水引導到苗5的栽植部分的管部件。灌水管209配置在灌水箱193的前方側。而且,灌水管209在機體寬度方向上設有一對,配置在栽植件55的右側和栽植件55的左側。

由于可以把與移栽機1另行設置的另外的供水箱9的水朝灌水箱193內供水,因此,可以增加灌水裝置18的連續作業時間。而且,通過在臺車2上搭載供水箱9,無需在移栽機1上設置大的灌水箱193,由此可以防止因在移栽機1上設置大的灌水箱193而造成重量上升、重量平衡不良。

以上的移栽機1具有把肥料供給到栽植的苗5的近旁的施肥裝置17,和向栽植的苗5灌水的灌水裝置18。為此,可以由1臺機械來進行栽植作業、施肥作業和灌水作業。換言之,可以同時進行栽植作業、施肥作業和灌水作業。例如,在由1臺機械進行栽植作業及施肥作業之后,無需由另外的機械進行灌水作業,可以容易地進行栽植、施肥、灌水。

圖21及圖22表示使臺車300在移栽機1的后方隨行地構成移栽裝置3的場合,移栽機1和臺車300沿著同一個田壟4行駛。

在此情況下,把軟管支撐部件323處于上述第1形態(參照圖11),在由軟管支撐部件323支撐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狀態下,朝臺車300的前方延伸設置。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延伸設置端部與在前方行駛的移栽機1的灌水裝置18的灌水箱193相連。另 外,如圖12所示,軟管支撐部件323沿著左側的側部框架305SL安裝也可以。

由上述那樣構成的移栽機1,如上所述,與臺車400組合進行使用,從而可以構成移栽裝置3。

圖23表示使臺車300在移栽機1的左方隨行地構成移栽裝置3的場合,移栽機1和臺車300沿著相鄰的田壟4行駛。

在此情況下,軟管支撐部件323處于上述第2形態(參照圖14),在由軟管支撐部件323支撐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狀態下,朝臺車300的左方延伸設置。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延伸設置端部與在左前方行駛的移栽機1的灌水裝置18的灌水箱193相連。

而且,盡管未圖示,但是,也可以使臺車300在移栽機1的右方隨行地構成移栽裝置3。在此情況下,如圖13所示,使軟管支撐部件323朝載臺301的右方突出,在由軟管支撐部件323支撐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狀態下,朝臺車300的右方延伸設置。

如圖21~圖23所示,通過使臺車300與移栽機1隨行,可以把搭載在臺車300上的供水箱311的水經由供給軟管320朝移栽機1的灌水裝置18的灌水箱193供給,向通過移栽機1栽植在田壟上的苗供給。而且,可以使灌水箱193內的水經由返回軟管321返回供水箱311。

而且,通過在由軟管支撐部件323支撐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的狀態下朝前方或側方延伸設置,可以使在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不下垂到地面的狀態下與移栽機1的灌水裝置18相連。為此,供給軟管320及返回軟管321不會妨礙移栽機1、臺車300的行駛。

進而,通過使臺車300與移栽機1隨行地構成移栽裝置3,在由移栽機1將苗栽植在田壟上之后,可以接著使用臺車300具備的多層膜敷設裝置304把多層膜MF敷設到田壟上,因此作業性優異。

以上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應當認為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全部是舉例說明而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的范圍不是通過上述說明而是通過專利請求保護的范圍來表示,以圖包括與專利請求保護的范圍均等的含義以及范圍內的所有變更。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坡县| 旬阳县| 和政县| 乌兰察布市| 龙海市| 利辛县| 申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历史| 旌德县| 江达县| 普宁市| 延庆县| 临安市| 武陟县| 镇巴县| 榆社县| 芜湖市| 桐梓县| 喀喇| 历史| 台湾省| 盐池县| 通州区| 岱山县| 缙云县| 调兵山市| 封丘县| 治县。| 旺苍县| 寿光市| 泗水县| 武城县| 宁海县| 中超| 沿河| 新营市| 于田县| 佛坪县| 衡山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