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烘干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茶葉智能控溫烘干機。
背景技術:
茶葉烘干機主要用于茶葉的烘焙與干燥,早期茶葉烘干沒有專業的設備,烘干質量差,隨著形勢發展,茶葉的烘干機也出現了手拉百頁式烘干機、鏈板式自動烘干機,其所利用的能源有利用蒸汽進行加熱烘干的,也有利用紅外線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利用微波為能源進行加熱烘干的茶葉烘干機還比較少見,現有的茶葉烘干機攪拌不均勻,不能做到360度無死角混合,還有現有的烘干機的熱源直接接觸茶葉的,這樣就非常容易使茶葉烤焦,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做出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茶葉智能控溫烘干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茶葉智能控溫烘干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頂部設有電機,且電機的輸出端朝上,所述電機的輸出端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上通過聯軸器固定有轉筒,所述轉筒的內壁上均勻分布有擋板,且擋板垂直于轉筒的外切,所述轉筒的頂部中間設有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的底部設有電熱桿和保護套,且保護套套在電熱桿的外側,所述轉筒的頂部且位于加熱裝置的兩側面分別設有第一進料口和控制器,所述轉筒的內壁上安裝有溫度傳感器,且溫度傳感器靠近加熱裝置,所述轉筒的側面底部設有出料口,且出料口與轉筒連接處設有閥門,所述出料口的正下方設有第二進料口,所述第二進料口的底部連接有散熱室,所述散熱室的側面設有風扇,且風扇的出風口朝向散熱室的內部,所述散熱室的底部連通有儲茶室。
優選的,所述散熱室為一個沒底面的長方體,且散熱室的四周表面設有小孔。
優選的,所述電熱桿的桿上設有電熱絲,且電熱絲纏繞在電熱桿上,所述電熱絲與加熱裝置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控制器與溫度傳感器和加熱裝置相連接。
優選的,所述儲茶室的內部底部設有防潮墊。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電機上安裝有轉筒,并且轉筒里安裝有擋板,這樣把茶葉放入轉筒內,打開電機,就可以均勻混合茶葉,再通過加熱裝置的烘干,通過溫度傳感器和控制器的加入,使得整個操作過程更加智能有效,通過散熱室的加入,可以使烘干后的茶葉快速冷卻,這樣就可以保持茶葉的色澤和口感,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烘干效果明顯,智能控制溫度,能夠的滿足生產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茶葉智能控溫烘干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電機、3轉軸、4擋板、5轉筒、6第一進料口、7保護套、8加熱裝置、9溫度傳感器、10電熱桿、11出料口、12第二進料口、13控制器、14散熱室、15風扇、16儲茶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一種茶葉智能控溫烘干機,包括底座1,底座1的頂部設有電機2,且電機2的輸出端朝上,電機2的輸出端連接有轉軸3,轉軸3上通過聯軸器固定有轉筒5,轉筒5的內壁上均勻分布有擋板4,且擋板4垂直于轉筒5的外切,通過電機2上安裝有轉筒3,并且轉筒3里安裝有擋板4,這樣把茶葉放入轉筒3內,打開電機2,就可以均勻混合茶葉,再通過加熱裝置8的烘干,轉筒5的頂部中間設有加熱裝置8,加熱裝置8的底部設有電熱桿10和保護套7,且保護套7套在電熱桿10的外側,這樣就可以避免加熱裝置(8)的電熱絲直接接觸茶葉,從而保護了茶葉,這樣使茶葉可以在一定溫度下慢慢烘烤,到達理想的效果,轉筒5的頂部且位于加熱裝置8的兩側面分別設有第一進料口6和控制器13,轉筒5的內壁上安裝有溫度傳感器9,且溫度傳感器9靠近加熱裝置8,通過溫度傳感器9感知周圍的溫度,從而傳達給控制器13,控制器13內有設定的閥值,如果超過閥值,控制器13會控制加熱裝置8的功率調低一點,反之加大功率,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轉筒5的側面底部設有出料口11,且出料口11與轉筒5連接處設有閥門,出料口11的正下方設有第二進料口12,所述第二進料口12的底部連接有散熱室14,所述散熱室14的側面設有風扇15,且風扇15的出風口朝向散熱室(14)的內部,通過散熱室14的加入,可以使烘干后的茶葉快速冷卻,這樣就可以保持茶葉的色澤和口感,所述散熱室14的底部連通有儲茶室16,用來暫時儲存茶葉。
散熱室14為一個沒底面的長方體,且散熱室14的四周表面設有小孔,電熱桿10的桿上設有電熱絲,且電熱絲纏繞在電熱桿10上,電熱絲與加熱裝置8相連接,控制器13與溫度傳感器9和加熱裝置8相連接,從而達到智能溫控的效果,儲茶室16的內部底部設有防潮墊,反之茶葉受潮。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