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腐乳機械領域,具體是一種具有發酵及切割功能的腐乳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各地都有腐乳的生產,它們雖然由于大小不一,配料不同,品種名稱繁多,但制做原理大都相同。首先將大豆制成豆腐,然后壓坯劃成小塊,擺在木盒中即可接上蛋白酶活力很強的根霉或毛霉菌的菌種,接著便進入發酵和腌坯期。最后根據不同品種的要求加以紅曲酶、酵母菌、米曲霉等進行密封貯藏。腐乳的獨特風味就是在發酵貯藏過程中所形成。
在豆腐制做完成后,需要把制做好的豆腐切成塊狀飯后放入壇子,再加入酶菌進行發酵,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后變成腐乳,但這種方法步驟繁瑣,制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易于操作、制做效率高及具有發酵及切割功能的腐乳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具有發酵及切割功能的腐乳裝置,包括第一箱體、第二箱體、第三箱體及蓋體,所述第一箱體通過一隔板與第二箱體相連接,所述第三箱體設置于第一箱體的下端,所述第一箱體內設置有導管口、排氣口及溫度計,所述第二箱體內設置有第一伸縮件及第一交叉件,且第一伸縮件及第一交叉件相連接,所述蓋體內設置有第二交叉件及第二伸縮件,且第二交叉件與第二伸縮件相連接,所述第三箱體內設置有加熱裝置及控制模塊。
所述第一箱體上端設置有與蓋體相匹配連接的卡槽。
所述第一交叉件及第二交叉件由縱橫交錯的刀片組成。
所述溫度計、第一伸縮件及加熱裝置分別與控制模塊電連接,所述第二伸縮件與開關模塊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具有發酵及切割功能的腐乳裝置,由于第二箱體內設置有第一交叉件及第一伸縮件,蓋體內設置有第二交叉件及第二伸縮件,且第一交叉件及第二交叉件由縱橫交錯的刀片組成,第一箱體內的豆腐通過第一伸縮件及第二伸縮件使得第一交叉件及第二交叉件把豆腐切割成正方體狀,把蓋體及隔板與第一箱體密封連接,通過導管口加入酶菌,再通過加熱裝置就可以在第一箱體內進行豆腐的發酵,從而豆腐的切割及發酵能在一個箱體內完成,提高制做腐乳的效率,不需要人工切割及人工發酵豆腐,節約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交叉件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具有發酵及切割功能的腐乳裝置,包括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第三箱體5及蓋體3,所述第一箱體1通過一隔板4與第二箱體2相連接,所述第三箱體5設置于第一箱體1的下端,所述第一箱體1內設置有導管口10、排氣口11及溫度計9,所述第二箱體2內設置有第一伸縮件6及第一交叉件17,且第一伸縮件6及第一交叉件17相連接,所述蓋體3內設置有第二交叉件12及第二伸縮件13,且第二交叉件12與第二伸縮件13相連接,所述第三箱體5內設置有加熱裝置8及控制模塊7。所述第一箱體1上端設置有與蓋體3相匹配連接的卡槽16。所述第一交叉件17及第二交叉件12由縱橫交錯的刀片組成。由于第二箱體2內設置有第一交叉件17及第一伸縮件6,蓋體3內設置有第二交叉件12及第二伸縮件13,且第一交叉件17及第二交叉件12由縱橫交錯的刀片組成,第一箱體1內的豆腐通過第一伸縮件6及第二伸縮件13使得第一交叉件17及第二交叉件12把豆腐切割成正方體狀,把蓋體3及隔板4與第一箱體1密封連接,通過導管口10加入酶菌,再通過加熱裝置8就可以在第一箱體1內進行豆腐發酵,從而豆腐的切割及發酵能在一個箱體內完成,提高制做腐乳的效率,不需要人工切割及人工發酵豆腐,節約成本。
所述溫度計9、第一伸縮件6及加熱裝置8分別與控制模塊7電連接,所述第二伸縮件13與開關模塊14電連接。第一伸縮件6及第二伸縮件13推動第一交叉件17及第二交叉件12切割豆腐,控制模塊7起到調節第一伸縮件6的伸縮及控制加熱裝置8的溫度,開關模塊14是控制第二伸縮件13的伸縮,溫度計9是測量箱體內的溫度并且通過控制模塊7進行調節。
具體使用時,把制做好的豆腐放入第一箱體1內,取出隔板4,蓋上蓋體3,并啟動蓋體3上的開關模塊14電源,使得第二伸縮件13向第一箱體1底部運行,第二伸縮件13帶動第二交叉件12向下切割,從而使得豆腐被切割成網狀,當第二交叉件12運行到底部時,調節開關模塊14使得第二伸縮件13向上運行到初始狀態,再啟動控制模塊7使得第一伸縮件6帶動第一交叉件17向左運行,當第一交叉件17運行到最左端時切割豆腐完成,再啟動控制模塊7使得第一交叉件17運行到初始狀態,此時豆腐被切割為正方體狀,再把隔板4插入第一箱體1與第二箱體2之間卡槽內,再通過導管口10加入酶菌并使加熱裝置8進行加熱發酵,7天左右時間豆腐發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