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精神病患輔助診療肩部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精神類疾病患者的自控能量較差,因此在接收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將患者束縛在椅子上,以避免患者的動作,避免患者抗拒治療,現有的束縛辦法大多是采用束縛帶,但是束縛帶的束縛只能實現周向束縛,因此患者掙扎后極有可能掙脫。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精神病患輔助診療肩部固定裝置,本裝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第一環部固定在椅子背部,而后通過肩部束縛帶進行肩部束縛,通過拉緊帶完成肩部束縛帶的限位,可以始終讓患者保持坐的姿態,通過第一束縛帶和第二束縛帶可以實現患者手部的固定,避免患者的手部動作,使得患者可以較好的接收治療。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精神病患輔助診療肩部固定裝置,包括胸片,所述胸片的頂部對稱設置有兩個第一通槽,在兩個所述第一通槽之間配合有肩部束縛帶,所述肩部束縛帶的頂部位置處設置有環部,通過所述環部配合有拉緊帶,所述拉緊帶遠離所述環部設置有鉤部,通過所述鉤部配合有第一環部,所述胸片的兩側對稱設置有第二通槽,一側所述第二通槽內配合有第一束縛帶,另一側所述第二通槽內配合有第二束縛帶,所述第一束縛帶的前表面設置有子扣,第二束縛帶的后表面設置有配合所述子扣的母扣。優選地,所述胸片的中部位置處設置有透氣槽,所述透氣槽內設置有網格 布,所述網格布與所述胸片之間縫合固定,通過透氣槽可以增加胸片的透氣量,避免胸片與患者胸部之間產生較大熱量,避免導致患者出汗和不適。優選地,所述肩部束縛帶的內表面處設置有U字形的軟墊,通過在肩部束縛帶的內表面處設置軟墊,可以避免肩部束縛帶與患者的頸部直接接觸,避免擦傷患者的頸部位置。優選地,所述第一束縛帶和所述第二束縛帶均不具有彈性,不具有彈性的第一束縛帶和第二束縛帶更具有束縛能力。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第一環部固定在椅子背部,而后通過肩部束縛帶進行肩部束縛,通過拉緊帶完成肩部束縛帶的限位,可以始終讓患者保持坐的姿態,通過第一束縛帶和第二束縛帶可以實現患者手部的固定,避免患者的手部動作,使得患者可以較好的接收治療,本裝置的結構較為簡單,成本較為低廉,適合推廣使用。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參閱圖1所示的一種精神病患輔助診療肩部固定裝置,包括胸片1,所述胸 片1的頂部對稱設置有兩個第一通槽101,在兩個所述第一通槽101之間配合有肩部束縛帶2,所述肩部束縛帶2的頂部位置處設置有環部3,通過所述環部3配合有拉緊帶4,所述拉緊帶4遠離所述環部3設置有鉤部5,通過所述鉤部5配合有第一環部6,所述胸片1的兩側對稱設置有第二通槽102,一側所述第二通槽102內配合有第一束縛帶7,另一側所述第二通槽102內配合有第二束縛帶8,所述第一束縛帶7的前表面設置有子扣701,第二束縛帶8的后表面設置有配合所述子扣701的母扣(未圖示)。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胸片1的中部位置處設置有透氣槽111,所述透氣槽111內設置有網格布112,所述網格布112與所述胸片1之間縫合固定,通過透氣槽可以增加胸片的透氣量,避免胸片與患者胸部之間產生較大熱量,避免導致患者出汗和不適。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肩部束縛帶2的內表面處設置有U字形的軟墊211,通過在肩部束縛帶的內表面處設置軟墊,可以避免肩部束縛帶與患者的頸部直接接觸,避免擦傷患者的頸部位置。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第一束縛帶7和所述第二束縛帶8均不具有彈性,不具有彈性的第一束縛帶和第二束縛帶更具有束縛能力。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第一環部固定在椅子背部,而后通過肩部束縛帶進行肩部束縛,通過拉緊帶完成肩部束縛帶的限位,可以始終讓患者保持坐的姿態,通過第一束縛帶和第二束縛帶可以實現患者手部的固定,避免患者的手部動作,使得患者可以較好的接收治療,本裝置的結構較為簡單,成本較為低廉,適合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