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紡絲牽引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381047閱讀:419來源:國知局
紡絲牽引機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紡絲牽引機,對從紡絲裝置紡出的絲線進行牽引而卷繞于筒管。另外,“紡絲牽引機”又被稱為“紡絲牽伸機”。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使絲線在通過橫動裝置橫動的同時、卷繞到安裝于心軸的卷管(相當于本發明的“筒管”)的裝置。在專利文獻1的裝置中,在絲線向卷管卷取的開始時,為了使心軸捕捉絲線,而通過輔助裝置使絲線位于橫動裝置的外側。然后,在心軸捕捉了絲線之后,使橫動裝置的橫動葉片捕捉絲線。更詳細地說明,輔助裝置具有引導金屬薄板。引導金屬薄板通過第一驅動部,在橫動裝置旁邊的停止位置與處于橫動裝置的區域內的牽引位置之間,在沿著卷管的軸向的方向上移動。此外,引導金屬薄板通過第二驅動部,在捕捉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在與卷管的軸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動。然后,在輔助裝置中,在絲線通過橫動裝置而橫動的狀態下,使引導金屬薄板從停止位置向牽引位置移動。由此,所橫動的絲線進入引導金屬薄板的引導槽而被引導金屬薄板捕捉。并且,在絲線進入引導槽之后,使引導金屬薄板向捕捉位置移動,接著,向停止位置返回。由此,絲線被從橫動裝置導出。然后,在絲線被設置于心軸的絲線捕捉裝置捕捉時,引導金屬薄板在停止位置從捕捉位置向釋放位置返回。由此,絲線以從引導槽出來的方式滑動,并且,朝向橫動中心滑動,而被橫動裝置的橫動葉片捕捉。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3-542898號公報

在此,在專利文獻1中,在捕捉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移動時的引導金屬薄板的移動方向,成為沿著引導槽的深度方向的方向。因此,如上所述,為了使引導金屬薄板從捕捉位置向釋放位置移動,并使其以絲線從引導槽出來的方式滑動,需要使引導金屬薄板向引導槽的深度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較大地移動。即,在專利文獻1中,為了從引導槽取出絲線而需要的引導金屬薄板的移動距離會變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紡絲牽引機,能夠縮短為了使絲線從對通過橫動裝置而橫動的絲線進行捕捉的絲線捕捉導絲器脫離而需要的、絲線捕捉導絲器的移動距離。

第一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具備:卷取裝置,保持筒管,將從紡絲裝置紡出的絲線卷繞于上述筒管;橫動裝置,使由上述卷取裝置卷繞的絲線在上述筒管的軸向上橫動;絲線捕捉導絲器,對通過上述橫動裝置而橫動的絲線進行捕捉;以及導絲器移動裝置,使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移動,上述橫動裝置具有沿著上述筒管的軸向延伸、將絲線向上述筒管的軸向引導的橫動導絲器,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構成為,具有沿著與上述筒管的軸向正交的第一方向延伸,在與上述筒管的軸向以及上述第一方向這雙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與上述橫動導絲器重疊的槽部,能夠從上述筒管的軸向的一方側向上述槽部插入絲線,上述導絲器移動裝置使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在捕捉位置、撥絲位置和絲線脫離位置之間移動,上述捕捉位置是能夠對通過上述橫動裝置橫動的絲線進行捕捉的位置,上述撥絲位置是從上述捕捉位置向上述筒管的軸向的另一方側偏移的、用于使絲線靠向上述筒管的端部的位置,上述絲線脫離位置是與上述捕捉位置以及上述撥絲位置相比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更遠離上述橫動導絲器的、用于使所捕捉的絲線脫離的位置。

在本發明中,通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向絲線脫離位置移動,由此能夠使絲線從絲線捕捉導絲器脫離。此時,絲線捕捉導絲器的槽部沿著第一方向延伸,而絲線脫離位置是在與筒管的軸向以及第一方向這雙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比捕捉位置以及撥絲位置更遠離橫動導絲器的位置,因此即使將絲線脫離位置設為從橫動導絲器沒有那么大程度遠離的位置,也能夠將絲線從絲線捕捉導絲器脫離。由此,與使絲線捕捉導絲器沿第一方向移動而使絲線脫離的情況相比較,能夠縮短為了使絲線從絲線捕捉導絲器脫離而需要的絲線捕捉導絲器的移動距離。此外,在本發明中,為了使絲線從絲線捕捉導絲器脫離,不需要使絲線捕捉導絲器沿第一方向較大地移動,因此能夠在第一方向上使裝置小型化。

第二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一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上述導絲器移動裝置具備:驅動部,對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賦予上述筒管的軸向的力;第一引導部,將從上述捕捉位置向上述撥絲位置移動的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與上述筒管的軸向平行地進行引導;以及第二引導部,將從上述撥絲位置向上述捕捉位置移動的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以通過上述絲線脫離位置的方式向上述第二方向進行引導。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分別設置有:用于使引導金屬薄板在停止位置與牽引位置之間,在沿著卷管的軸向的方向上移動的驅動部;以及用于使引導金屬薄板在捕捉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在與卷管的軸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動的驅動部。

與此相對,在本發明中,設置有第一引導部以及第二引導部,由此通過對絲線捕捉導絲器賦予筒管的軸向的力的一個驅動部,能夠使絲線捕捉導絲器沿著筒管的軸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動。由此,與分別設置用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沿著筒管的軸向移動的驅動部、以及用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沿著第二方向移動的驅動部的情況相比較,能夠使裝置的構成簡單。

第三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二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被支撐為能夠沿著上述筒管的軸向移動,并且被支撐為能夠以與上述筒管的軸向平行的擺動軸為中心擺動,上述第二引導部將從上述撥絲位置向上述捕捉位置移動的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引導為,以上述擺動軸為中心擺動。

根據本發明,通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以與筒管的軸向平行的擺動軸為中心擺動,由此能夠使其沿第二方向移動。

第四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二或者第三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具有由上述第一引導部以及上述第二引導部引導的被引導部,上述第一引導部具有與上述筒管的軸向平行地延伸并對上述被引導部進行引導的第一引導路徑,上述第二引導部具有第二引導路徑,該第二引導路徑在上述第二方向上與上述第一引導路徑偏移地配置,并且與上述第一引導路徑的在上述筒管的軸向上的相互分離的2處連接,對上述被引導部進行引導。

根據本發明,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將被引導部沿著與筒管的軸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引導路徑進行引導,由此能夠使絲線捕捉導絲器與筒管的軸向平行移動。另一方面,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將被引導部沿著從第一引導路徑向第二方向偏移的第二引導路徑進行引導,由此能夠使絲線捕捉導絲器擺動而向絲線脫離位置移動。

第五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四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還具備分隔部,該分隔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引導路徑的上述2處與上述第二引導路徑連接的連接部分中、上述撥絲位置側的連接部分,將上述第一引導路徑在上述筒管的軸向上分隔,上述分隔部構成為,被懸臂支撐而能夠彈性變形,在上述筒管的軸向上,允許向上述撥絲位置側的彈性變形,并且限制向上述捕捉位置側的彈性變形。

在本發明中,被引導部在使第一引導路徑從捕捉位置側向撥絲位置側移動時,被引導部能夠使分隔部彈性變形,而在配置有第一引導路徑的分隔部的部分通過。由此,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能夠將被引導部沿著第一引導路徑進行引導。另一方面,被引導部在使第一引導路徑從撥絲位置側向捕捉位置側移動時,被引導部不能夠使分隔部彈性變形,不能夠在配置有第一引導路徑的分隔部的部分通過。由此,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能夠防止被引導部未被沿著第二引導路徑引導而被沿著第一引導路徑引導。

第六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五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上述分隔部相對于上述第二方向傾斜地延伸,以便越朝向前端側,在上述筒管的軸向上越接近上述撥絲位置。

在本發明中,被懸臂支撐的分隔部相對于第二方向傾斜地延伸,以便越朝向前端側,在筒管的軸向上越接近撥絲位置。由此,分隔部為,容易向撥絲位置側彈性變形(允許彈性變形),難以向捕捉位置側彈性變形(限制彈性變形)。并且,在本發明中,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能夠將被引導部沿著傾斜的分隔部進行引導而使其進入第二引導路徑。

第七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五或者第六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在上述第一引導路徑上設置有限制部,該限制部為與上述分隔部接觸,從而限制上述分隔部在上述筒管的軸向上向上述捕捉位置側彈性變形。

根據本發明,通過在第一引導路徑上設置限制部,由此能夠允許分隔部向撥絲位置側彈性變形,限制向捕捉位置側彈性變形。

第八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五~第七任一項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上述導絲器移動裝置具備:第一部件,形成有上述第一引導路徑以及上述第二引導路徑;以及第二部件,形成有上述分隔部,能夠拆卸地安裝于上述第一部件。

每當使絲線捕捉導絲器移動時,分隔部就與被引導部接觸而彈性變形。因此,分隔部容易摩耗、破損。在分隔部摩耗、破損了的情況下,需要進行部件的更換,但在第一引導路徑、第二引導路徑以及分隔部形成于一個部件的情況下,要更換該部件整體。在本發明中,在與形成有第一引導路徑以及第二引導路徑的第一部件相獨立的第二部件上形成分隔部,第二部件能夠拆卸地安裝于第一部件,因此僅更換第二部件即可。由此,能夠抑制紡絲牽引機的運用成本。

第九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四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上述導絲器移動裝置具備:主體部,將上述絲線捕捉導絲器支撐為能夠沿著上述筒管的軸向移動;移動部件,位于上述筒管的軸向的上述第一引導路徑的中間部分,能夠沿著上述第一方向移動地支撐于上述主體部,上述被引導部能夠從上述第一方向的一側接觸該移動部件;以及施力部件,將上述移動部件從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側朝向上述一側施力,上述移動部件具有突出部,該突出部位于上述第一引導路徑的上述2處與上述第二引導路徑連接的連接部分之間,向上述第一方向突出,上述突出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一側的表面中、包括上述筒管的軸向的上述一側的端在內的部分,成為以越朝向上述筒管的軸向的上述另一側、越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一側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面,上述突出部的、上述筒管的軸向上的上述另一側的端面,成為用于將上述被引導部向上述第二引導路徑引導的引導面。

根據本發明,當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在被引導部沿著突出部的第一方向的表面(傾斜面等)移動時,移動部件被按壓于被引導部,由此反抗施力部件的施力向第一方向的另一側移動,在被引導部超過了突出部時,移動部件通過施力部件的施力向第一方向的一側移動而向原來的位置返回。由此,能夠使絲線捕捉導絲器沿著筒管的軸向平行移動。另一方面,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由引導面引導而向第二引導路徑引導。然后,通過將被引導部沿著第二引導路徑進行引導,由此能夠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向絲線脫離位置移動。

第十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九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在上述突出部上設置有防止偏移部,該防止偏移部用于防止沿著上述突出部的上述表面移動的上述被引導部向上述第二方向偏移。

根據本發明,在被引導部沿著突出部的表面移動時,能夠防止被引導部向第二方向偏移而向第二引導路徑移動。

第十一發明的紡絲牽引機為,在第十發明的紡絲牽引機中,在上述被引導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沿著上述筒管的軸向延伸的槽,上述防止偏移部是形成于上述突出部的上述表面、沿著上述筒管的軸向延伸、且能夠與上述槽嵌合的突起。

根據本發明,通過在被引導部的前端部形成槽,并在突出部的表面形成能夠與上述槽嵌合的突起,由此在被引導部沿著突出部的表面移動時,能夠防止被引導部向第二方向偏移而向第二引導路徑移動。發明的效果

在本發明中,通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向絲線脫離位置移動,由此能夠使絲線從絲線捕捉導絲器脫離。此時,絲線捕捉導絲器的槽部沿著第一方向延伸,而絲線脫離位置是在與筒管的軸向以及第一方向這雙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比捕捉位置以及撥絲位置更遠離橫動導絲器的位置,因此即使將絲線脫離位置設為從橫動導絲器沒有那么大程度地遠離的位置,也能夠使絲線從絲線捕捉導絲器脫離。由此,與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向第一方向移動而使絲線脫離的情況相比較,能夠縮短用于使絲線從絲線捕捉導絲器脫離而需要的絲線捕捉導絲器的移動距離。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紡絲牽引機的概略構成圖。

圖2是圖1的橫動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圖3(a)是圖2的撥絲裝置的第二方向的中央部的截面圖,圖3(b)是圖3(a)的b-b線截面圖,圖3(c)是圖3(b)的c-c線截面圖。

圖4(a)是圖2、圖3的絲線捕捉導絲器以及引導部件的立體圖,圖4(b)是圖4(a)的分解立體圖。

圖5(a)是使絲線捕捉導絲器位于捕捉位置的狀態的與圖3(a)相當的圖,圖5(b)是使絲線捕捉導絲器位于捕捉位置的狀態的與圖3(b)相當的圖。

圖6(a)是表示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使分隔部彈性變形的狀態的與圖3(b)相當的圖,圖6(b)是表示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被分隔部引導的狀態的與圖3(b)相當的圖。

圖7是用于說明帶狀卷繞以及包頭絲的圖。

圖8(a)是絲線捕捉導絲器位于絲線脫離位置的狀態下的與圖3(b)相當的圖,圖8(b)是絲線捕捉導絲器位于絲線脫離位置的狀態下的與圖3(c)相當的圖。

圖9(a)是變形例1的撥絲裝置的與圖3(a)對應的圖,圖9(b)是從圖9(a)的主體拆卸的凸輪部件的圖,圖9(c)是圖9(a)的凸輪部件被拆卸的主體的圖。

圖10(a)是變形例1的撥絲裝置的與圖3(b)對應的圖,圖10(b)是從圖10(a)的主體拆卸的凸輪部件的圖,圖10(c)是圖10(a)的凸輪部件被拆卸的主體的圖。

圖11(a)是變形例2的與圖3(a)對應的圖,圖11(b)是變形例2的與圖3(b)對應的圖。

圖12(a)是使絲線捕捉導絲器位于捕捉位置的狀態下的與圖11(a)相當的圖,圖12(b)是使絲線捕捉導絲器位于捕捉位置的狀態下的與圖11(b)相當的圖。

圖13(a)是用于對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的動作進行說明的與圖11(a)相當的圖,圖13(b)是用于對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的動作進行說明的與圖11(b)相當的圖。

圖14(a)是用于對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撥絲位置向絲線脫離位置移動時的動作進行說明的與圖11(a)相當的圖,圖14(b)是用于對使絲線捕捉導絲器從撥絲位置向絲線脫離位置移動時的動作進行說明的與圖11(b)相當的圖。

符號的說明

1紡絲牽引機

7卷取裝置

27橫動裝置

41橫動導絲器

51絲線捕捉導絲器

56槽部

52引導部件

53缸

58被引導部

62引導槽

62a第一引導槽

62b第二引導槽

64分隔部

62c限制部

101引導部件

102主體

103凸輪部件

111絲線捕捉導絲器

112引導部件

113缸

116槽

117傾斜面

118被引導部

118a槽

121主體部

122移動部件

123彈簧

130引導槽

130a第一引導路徑

130b第二引導路徑

132突出部

133傾斜面

134突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發明的有效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紡絲牽引裝置的概略構成)

如圖1所示那樣,紡絲牽引機1對從紡絲裝置2紡出的多條絲線y分別進行牽引,并分別向多個筒管b卷取而形成多個卷裝p。此外,在以下,如圖1所示那樣,對紡絲牽引機1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進行定義而進行說明。此外,在以下,將與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圖1的與紙面正交的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將與圖1的紙面正交的方向的里側作為左方、將近前側作為右方。

紡絲牽引機1具備拉伸部3、牽引輥4、5、交織器6以及卷取裝置7等。此外,紡絲牽引機1的動作由控制裝置8控制。在紡絲裝置2中,從由齒輪泵等構成的聚合物供給裝置(圖示省略)供給的聚合物,被從噴絲頭向下方擠出,多條絲線y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狀態紡出。

從紡絲裝置2紡出的多條絲線y,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狀態,在沿著拉伸部3、牽引輥4、交織器6、牽引輥5的絲線通道行進。并且,多條絲線y在從牽引輥5向前后方向分配的基礎上,在卷取裝置7中分別向多個筒管b卷繞。

拉伸部3配置在紡絲裝置2的下方。拉伸部3具有保溫箱10、收容在該保溫箱10內的多個加熱輥(圖示省略)。拉伸部3通過多個加熱輥,對從紡絲裝置2紡出的多條絲線y分別在進行加熱的同時進行拉伸。此外,在拉伸部3的上游側配置有切斷器11,在產生斷絲的情況下等,為了使卷取停止而由該切斷器11將多條絲線y切斷。

通過拉伸部3拉伸后的多條絲線y,通過2個牽引輥4、5向卷取裝置7輸送。在2個牽引輥4、5之間配置有交織器6,該交織器6使構成一條絲線y的多條長絲絡交而賦予凝集性。作為交織器6,能夠良好地采用通過從空氣噴嘴噴射的空氣流來使長絲絡交的構成。

卷取裝置7具備兩個筒管支架22、以及接觸輥26等。各筒管支架22為沿著前后方向的長條,沿著其軸向排列安裝有多個筒管b。卷取裝置7通過使筒管支架22旋轉,由此將從牽引輥5送來的多條絲線y向多個筒管b同時卷繞,并形成多個卷裝p。接觸輥26與多個卷裝p的表面接觸而對卷裝p賦予規定的接觸壓力,對卷裝p的形狀進行調整,并且以與卷裝p的表面速度大致相同的表面速度進行旋轉,而將絲線y向卷裝p送出。

(卷取裝置)

接下來,對卷取裝置7的構成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那樣,卷取裝置7具備轉臺21、兩個筒管支架22、支撐框體23、接觸輥26以及橫動裝置27等。

轉臺21為圓板狀的部件,以與前后方向平行的軸21a為中心,通過馬達(圖示省略)旋轉驅動。在轉臺21上,長條的圓筒狀的兩個筒管支架22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姿態被懸臂支撐。此外,兩個筒管支架22安裝于相對于轉臺21的旋轉中心相互對稱的2個位置。各筒管支架22以與前后方向平行的軸22a為中心,通過馬達(圖示省略)旋轉驅動。此外,通過轉臺21進行旋轉,由此兩個筒管支架22能夠在上側的卷取位置與下側的退避位置之間進行切換。

各筒管支架22具有在其軸向上排列的多個(圖1中為8個)筒管安裝部30。在該多個筒管安裝部30上分別安裝有多個筒管b。然后,位于上側的卷取位置的筒管支架22由馬達(圖示省略)旋轉驅動,由此向多個筒管b上分別卷繞絲線y而形成卷裝p。在上側的卷取位置的筒管支架22上形成多個卷裝p后,通過轉臺21的旋轉,切換成用于形成卷裝p的筒管支架22。

支撐框體23是沿著筒管支架22的軸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長條的框架狀的部件。在支撐框體23的下部,沿著前后方向為長條的輥支撐部件37被安裝為能夠相對于支撐框體23上下移動。

在輥支撐部件37上,沿著筒管支架22的軸向延伸的接觸輥26被支撐為旋轉自如。該接觸輥26與處于卷取位置的筒管支架22上所形成的多個卷裝p的表面接觸,隨著卷裝p的旋轉,以與卷裝p的表面速度大致相同的表面速度進行旋轉。由此,對于形成途中的卷裝p,通過接觸輥26賦予規定的接觸壓力。在此,也可以代替使接觸輥26隨著卷裝p的旋轉而進行旋轉的構成,而成為通過馬達(未圖示)旋轉驅動的構成。

此外,在輥支撐部件37上設置有多個支點導絲器35以及多個橫動裝置27。多個支點導絲器35與筒管支架22的多個筒管安裝部30分別對應地配置。

(橫動裝置)

多個橫動裝置27與多個支點導絲器35對應地配置,位于所對應的支點導絲器35的下方。多個橫動裝置27分別使向對應的筒管b卷繞的絲線y沿著前后方向橫動。

如圖2、圖3所示那樣,各橫動裝置27具備橫動導絲器41以及2個葉片引導器42。橫動導絲器41是沿著前后方向以及與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在前后方向上為長條的板狀的部件。在此,第一方向是以越朝向上方而越朝向左方的方式相對于上下方向傾斜的方向。所橫動的絲線y與橫動導絲器41的第一方向的一方端部接觸。橫動導絲器41用于將所橫動的絲線y沿著前后方向進行引導。2個葉片引導器42在與前后方向以及第一方向的雙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相互重疊,并且與橫動導絲器41在第二方向上重疊。2個葉片引導器42以與第二方向平行的軸為中心向相互相反方向進行旋轉。由此,與橫動導絲器41接觸的絲線y,通過一方的葉片引導器42而向前方移動,并在到達橫動范圍的前側的端部時,被交接到另一方的葉片引導器42。被交接到另一方的葉片引導器42的絲線y,通過另一方的葉片引導器42而向后方移動,并在到達橫動范圍的后側的端部時,被交接到一方的葉片引導器42。然后,以下,通過重復同樣的動作,由此絲線y被以支點導絲器35為中心在橫動范圍r內沿著前后方向橫動。此外,關于通過2個葉片引導器42使絲線橫動的構成,例如是專利文獻1等中也記載的那樣公知的構成,在此省略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撥絲裝置)

此外,如圖2、圖3所示那樣,在各橫動裝置27中設置有撥絲裝置50。撥絲裝置50為,在結束向位于卷取位置的筒管支架22上所安裝的筒管b卷取絲線y之后,在對卷繞絲線y的筒管b進行切換時,使絲線y從橫動裝置27脫離,而使其靠近比橫動范圍r更靠前方(本發明的“筒管的軸向的另一方側”)的撥絲位置。

如圖2~圖4所示那樣,撥絲裝置50具有絲線捕捉導絲器51、用于對絲線捕捉導絲器51進行引導的引導部件52、以及用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移動的驅動部即缸53。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件52與缸53的組合相當于本發明的“導絲器移動裝置”。此外,在圖3(b)中,省略了橫動導絲器41以及葉片引導器42的圖示。

絲線捕捉導絲器51具有捕捉部51a和插通部51b。捕捉部51a配置在橫動導絲器41的、與第二方向的2個葉片引導器42相反側,并配置為與橫動導絲器41的、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重疊。在捕捉部51a形成有槽部56。槽部56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的兩端以及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開口。此外,捕捉部51a的后側(本發明的“筒管的軸向的一方側”)的端面,以越朝向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槽部56的方式,成為相對于第一方向傾斜地延伸的傾斜面57。

插通部51b構成為將前后方向作為軸向的大致圓柱形狀,并從前后方向插通引導部件52。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51通過引導部件52被支撐為能夠沿前后方向移動,并且被支撐為能夠以插通部51b的軸為中心擺動。此外,在插通部51b的第二方向的橫動導絲器41側的端部中、前后方向的前側的端部,固定有捕捉部51a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此外,在插通部51b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中、前后方向的前側的端部,設置有向插通部51b的徑向的外側突出的被引導部58。此外,在插通部51b的后側的端部安裝有缸53。當對缸53進行驅動時,對絲線捕捉導絲器51賦予前后方向的力。

引導部件52是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狀的部件。在引導部件52上,在第二方向的橫動導絲器41側的端部,形成有沿著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引導部件52的前端部開口了的狹縫61。狹縫61用于供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對捕捉部51a與插通部51b進行連接的連接部分通過。此外,在引導部件52上,在第一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對被引導部58進行引導的引導槽62。

(引導槽)

引導槽62具有第一引導槽62a(本發明的“第一引導路徑”)以及第二引導槽62b(本發明的“第二引導路徑”)。第一引導槽62a與前后方向幾乎平行地延伸。第二引導槽62b從第一引導槽62a向第二方向的橫動導絲器41側偏移地配置。此外,第二引導槽62b在前后方向上的相互分離的2處與第一引導槽62a連接。此外,第二引導槽62b的上述2處與第一引導槽62a連接的連接部分中、前側的連接部分,以越朝向后側則越在第二方向上從第一引導槽62a遠離的方式,相對于前后方向傾斜地延伸。此外,后側的連接部分以越朝向前側則越在第二方向上從第一引導槽62a遠離的方式,相對于前后方向傾斜地延伸。此外,第二引導槽62b的位于前后方向的上述2處與第一引導槽62a連接的連接部分之間的部分,沿著前后方向延伸,并通過隔壁63與第一引導槽62a隔開。

在第一引導槽62a的上述2處與第二引導槽62b連接的連接部分中、前側的連接部分,設置有分隔部64。分隔部64將第一引導槽62a在前后方向上分隔。此外,分隔部64懸臂支撐于隔壁63,由此變得能夠彈性變形。此外,分隔部64以越朝向前端側(與支撐于隔壁63的一側相反側)、則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撥絲位置的方式,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前側傾斜地配置。由此,分隔部64容易向前側進行彈性變形(允許彈性變形),但難以向后側進行彈性變形(限制彈性變形)。此外,在第一引導槽62a的第二方向上的與第二引導槽62b相反側的壁面上設置有限制部62c,該限制部62c通過與要向后側進行彈性變形的分隔部64接觸,由此限制分隔部64向后側的彈性變形。

(筒管交換時的動作)

接下來,對絲線y向筒管b的卷取結束、對卷繞絲線y的筒管b進行交換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在此,如圖2、圖3(a)~(c)所示那樣,在絲線y向筒管b的卷取中,絲線捕捉導絲器51位于比橫動范圍r更靠前方的撥絲位置。此外,在該狀態下,被引導部58位于第一引導槽62a的前側的端部。

在絲線y向筒管b的卷取結束了時,使轉臺21旋轉,而將兩個筒管支架22的位置進行交換。接著,對缸53進行驅動而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向后方移動,由此如圖5(a)、(b)所示那樣,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移動到橫動范圍r內的捕捉位置。此外,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58進入第二引導槽62b,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51擺動而通過絲線脫離位置,但此時的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擺動并不具有特別的含義,因此在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然后,當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位于捕捉位置時,所橫動的絲線y在向前側移動時,被傾斜面57引導而從后側向槽部56導入。由此,絲線y被絲線捕捉導絲器51捕捉。

接著,對缸53進行驅動而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向前方移動,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移動到撥絲位置。此時,被引導部58被第一引導槽62a引導。在第一引導槽62a設置有分隔部64,但如上所述,分隔部64容易向前側彈性變形,因此如圖6(a)所示那樣,被引導部58使分隔部64向前方彈性變形,而通過第一引導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然后,在被引導部58被與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引導槽62a引導時,絲線捕捉導絲器51不擺動而平行移動。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51保持捕捉了絲線y的狀態而移動到撥絲位置。

然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保持為位于撥絲位置的狀態,由此如圖7所示那樣,在筒管b的前側的端部形成帶狀卷繞s。然后,在帶狀卷繞s形成后,通過缸5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向后方移動。此時,被引導部58首先被第一引導槽62a的比分隔部64更靠前側的部分引導。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51保持捕捉了絲線y的狀態向后方平行移動,此時,在筒管b上,在形成有帶狀卷繞s的部分與卷繞絲線y的部分(圖7的由點劃線表示的部分)之間,形成有螺旋狀的包頭絲t。

當絲線捕捉導絲器51進一步向后方移動時,被引導部58與分隔部64接觸。分隔部64難以向后側彈性變形,且通過限制部62c限制向后側的彈性變形。此外,分隔部64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前側傾斜地延伸。因此,如圖6(b)所示那樣,與分隔部64接觸的被引導部58,不通過第一引導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而被分隔部64引導而向第二引導槽62b進入,并被第二引導槽62b引導。由此,如圖8(a)、(b)所示那樣,被引導部58向第二方向的橫動導絲器41側移動,絲線捕捉導絲器51進行擺動。此時,捕捉部51a從橫動導絲器41向第二方向遠離,絲線y從槽部56脫離。即,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的絲線y,被葉片引導器42捕捉,在通過橫動裝置27而橫動的同時向筒管b卷繞。在此,圖8(a)、(b)所示的絲線y脫離時的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位置,相當于本發明的絲線脫離位置。此外,在圖8(a)中,為了容易觀察被引導部58、引導槽62,而省略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捕捉部51a的圖示。然后,在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之后,對缸53進行驅動而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向前方移動,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向撥絲位置返回。

在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中,通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形成有槽部56的捕捉部51a向與捕捉位置以及撥絲位置相比更從橫動導絲器41向第二方向遠離的絲線脫離位置移動,由此使所捕捉的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在此,也可以考慮如下情況:與本發明不同,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橫動導絲器41向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移動而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然而,在該情況下,需要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向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移動,直到槽部56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開口,來到比橫動導絲器41更靠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為止。因此,為了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所需要的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移動距離變長。與此相對,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通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沿第二方向移動來使絲線y脫離的情況下,即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不從橫動導絲器41遠離那么大程度,也能夠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與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沿第一方向移動而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的情況相比較,能夠縮短為了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而需要的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移動距離。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51脫離時,不需要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沿第一方向較大地移動,因此能夠在第一方向上使裝置小型化。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通過缸5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向前方移動,將被引導部58沿著第一引導槽62a進行引導,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平行移動。另一方面,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通過缸5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向后方移動,將被引導部58沿著第二引導槽62b進行引導,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擺動,而向與捕捉位置以及撥絲位置相比更從橫動導絲器41向第二方向遠離的絲線脫離位置移動。即,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對絲線捕捉導絲器51賦予前后方向的力的一個缸5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沿前后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動。由此,與分別設置用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沿前后方向移動的驅動部、和用于使其沿第二方向移動的驅動部的情況相比較,能夠使裝置的構成簡單。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第一引導槽62a在前后方向上進行分隔的分隔部64,通過隔壁63懸臂支撐,并如上述那樣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前側傾斜地延伸,由此容易向前側彈性變形、而難以向后側彈性變形。并且,在第一引導槽62a中設置有限制分隔部64向后側彈性變形的限制部62c。由此,在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58使分隔部64向前側彈性變形,而通過第一引導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另一方面,在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58不能夠使分隔部64向后側彈性變形,因此不通過第一引導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由此,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能夠防止被引導部58被第一引導槽62a引導。并且,此時,由于分隔部64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前側傾斜地延伸,因此能夠使被引導部58沿著分隔部64引導而進入第二引導槽62b。

接下來,說明對本實施方式施加了各種變更的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引導部件52由形成有引導槽62、隔壁63以及分隔部64等的一個部件構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在變形例1中,如圖9(a)~(c)、圖10(a)~(c)所示那樣,引導部件101成為在主體102(本發明的“第一部件”)上安裝有凸輪部件103(本發明的“第二部件”)的構造。凸輪部件103是大致矩形的板狀的部件,能夠拆卸地安裝于主體102。在凸輪部件103的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面上,形成有隔壁63、分隔部64以及凹部104。凹部104形成引導槽62中隔壁63以及分隔部64附近部分的第一方向上的另一方側的端部。主體102成為從引導部件52(參照圖3(a))除去了與凸輪部件103對應的部分的構造。此外,在主體102上,在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收容凸輪部件103的收容部105。

如上述實施方式那樣,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沿前后方向移動時,分隔部64通過被引導部58而彈性變形、并且與被引導部58摩擦而將被引導部58向第二引導槽62b引導。因此,分隔部64容易摩耗并且破損。當分隔部64摩耗、破損時,需要進行部件的更換,但在上述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需要對具有分隔部64的引導部件52整體進行更換。與此相對,在本變形例中,僅對引導部件101中、形成有分隔部64等的凸輪部件103進行更換即可,不需要對主體102進行更換。由此,在本變形例中,能夠抑制紡絲牽引機的運用成本。

此外,在上述變形例1中,在凸輪部件103上,除了隔壁63以及分隔部64以外,還形成有凹部104,但并不限定于此。凸輪部件103也可以不形成凹部104,而是凸輪部件103形成引導槽62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壁。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第一引導槽62a設置有用于限制分隔部64向后側彈性變形的限制部62c,但也可以不設置限制部62c。在該情況下,也如上所述,分隔部64以越朝向前端側則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撥絲位置的方式,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前側傾斜地延伸,由此容易向前側彈性變形,但難以向后側彈性變形。由此,如果分隔部64具有某種程度的剛性,則即使沒有限制部62c,在被引導部58從前側與分隔部64接觸時,分隔部64也不會向后側彈性變形為使被引導部58通過的程度,而被引導部58被分隔部64向第二引導槽62b引導。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分隔部64以越朝向前端側則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撥絲位置的方式,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前側傾斜地延伸,但并不限定于此。分隔部64也可以與第二方向平行地延伸?;蛘?,分隔部64也可以以越朝向前端側則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捕捉位置的方式,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后側傾斜地延伸。在這些情況下,只要在第一引導槽62a設置有限制分隔部64向后側彈性變形的限制部62c,則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58就不會通過第一引導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但是,在這些情況下,在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朝向捕捉位置而向后方移動時,另外需要用于對被引導部58進行引導而使其進入第二引導槽62b的構成。

此外,也可以通過將分隔部64配置為越朝向前端側則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撥絲位置的方式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前側傾斜地延伸、設置限制分隔部64向后側彈性變形的限制部62c以外的構成,使分隔部64成為允許向前側的彈性變形、限制向后側的彈性變形。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第一引導槽62a中設置了分隔部64,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過不同于分隔部64的構成,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58被第一引導槽62a引導,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58被第二引導槽62b引導。

例如,在變形例2中,如圖11(a)、(b)所示那樣,撥絲裝置110具有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用于對絲線捕捉導絲器111進行引導的引導部件112、以及用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移動的驅動部即缸113。此外,在變形例2中,引導部件112與缸113的組合相當于本發明的“導絲器移動裝置”。此外,在圖11(b)中,省略了橫動導絲器41以及葉片引導器42的圖示。

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具有捕捉部111a和插通部111b。捕捉部111a配置在橫動導絲器41的、與第二方向的2個葉片引導器42相反的一側,并配置為與橫動導絲器41的、第一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部重疊。在捕捉部111a形成有槽部116。槽部116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的兩端以及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開口。此外,捕捉部111a的后側(本發明的“筒管的軸向的一方側”)的端面,以越朝向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槽部116的方式,成為相對于第一方向傾斜地延伸的傾斜面117。

插通部111b構成為將前后方向作為軸向的大致圓柱形狀,并從前后方向插通引導部件112(具體地說,為后述的主體部121)。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111通過引導部件112被支撐為能夠沿前后方向移動,并且被支撐為能夠以插通部111b的軸為中心擺動。此外,在插通部111b的第二方向的橫動導絲器41側的端部中、前后方向的前側的端部,固定有捕捉部111a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此外,在插通部111b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部中、前后方向的前側的端部,設置有向插通部111b的徑向的外側突出的被引導部118。被引導部118形成為大致圓柱形狀。此外,在被引導部118的前端部形成有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槽118a。此外,在插通部111b的后側的端部安裝有缸113。當對缸113進行驅動時,對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賦予前后方向的力。

引導部件112具備主體部121、移動部件122以及彈簧123(本發明的“施力部件”)。主體部121是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狀的部件。在主體部121上,在第二方向的橫動導絲器41側的端部,形成有沿著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引導部件112的前端部開口了的狹縫124。狹縫124用于供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的、對捕捉部111a與插通部111b進行連接的連接部分通過。

此外,在主體部121的第一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方向的一側的端部開口了的凹部121a。移動部件122位于凹部121a內,并被支撐為能夠沿著凹部121a沿第一方向移動。彈簧123位于凹部121a內,將移動部件122從第一方向的另一側朝向一側施力。此外,在引導部件112上,在第一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對被引導部118進行引導的引導槽130。

(引導槽)

引導槽130具有第一引導路徑130a以及第二引導路徑130b。第一引導路徑130a與前后方向幾乎平行地延伸。在此,第一引導路徑130a中、僅前后方向的兩端部形成于主體部121,其以外的部分形成于移動部件122。此外,在第一引導路徑130a的形成于移動部件122的部分中、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部分,設置有向第一方向的一側突出的突出部132。此外,突出部132的第一方向的一側的表面(以下,設為“前端面”)為,從前后方向的后端部遍及到中央部的部分成為傾斜面133。傾斜面133以越朝向前側、越位于第一方向的一側的方式,相對于前后方向傾斜地延伸。此外,突出部132的前端面中、傾斜面133以外的部分,與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此外,在突出部132的前端面上,形成有跨越傾斜面133以及與傾斜面133的前后方向的兩側相鄰接的部分而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突起134。此外,突出部132的前側的端面以越朝向后側、越朝向第二方向的橫動引導器41側的方式,成為相對于前后方向傾斜地延伸的引導面135。引導面135用于將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的被引導部118從第一引導路徑130a向第二引導路徑130b引導。

第二引導路徑130b的整體形成于移動部件122。第二引導路徑130b從第一引導路徑130a向第二方向的橫動導絲器41側偏移地配置。此外,第二引導路徑130b在位于突出部132的緊前側以及緊后側的2處與第一引導路徑130a連接。即,突出部13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二引導路徑130b的上述2處與第一引導路徑130a連接的連接部分之間。此外,第二引導路徑130b的上述2處與第一引導路徑130a連接的連接部分中、前側的連接部分,以越朝向后側則越在第二方向上從第一引導路徑130a遠離的方式,相對于前后方向傾斜地延伸。此外,后側的連接部分以越朝向前側則越在第二方向上從第一引導路徑130a遠離的方式,相對于前后方向傾斜地延伸。

(筒管交換時的動作)

接下來,對絲線y向筒管b(參照圖1)的卷取結束、對卷繞絲線y的筒管b進行交換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在此,如圖11(a)、(b)所示那樣,在絲線y向筒管b的卷取中,絲線捕捉導絲器111位于比橫動范圍r更靠前方的撥絲位置。此外,在該狀態下,被引導部118位于第一引導引導路徑130a的前側的端部。

在絲線y向筒管b的卷取結束了時,使轉臺21(參照圖1)旋轉,而將兩個筒管支架22(參照圖1)的位置進行交換。接著,對缸113進行驅動而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向后方移動,由此如圖12(a)、(b)所示那樣,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移動到橫動范圍r內的捕捉位置。此外,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被引導部118進入第二引導路徑130b,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111擺動而通過絲線脫離位置,但此時的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的擺動并不具有特別的意義,因此在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然后,當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位于捕捉位置時,所橫動的絲線y在向前側移動時,被傾斜面117引導而從后側向槽部116導入。由此,絲線y被絲線捕捉導絲器111捕捉。

接著,對缸113進行驅動而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向前方移動,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移動到撥絲位置。此時,被引導部118被第一引導路徑130a引導。此時,如圖13(a)、(b)所示那樣,被引導部118在中途被沿著傾斜面133引導,但是此時,傾斜面133被按壓于被引導部118,因此移動部件122反抗彈簧123的施力而向第一方向的另一側移動。然后,在被引導部118移動到比突出部132更靠前側時,移動部件122變得不被按壓于被引導部118,通過彈簧123的施力而向第一方向的一側移動并向原來的位置返回。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在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與前后方向平行地移動。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111保持捕捉了絲線y的狀態移動到撥絲位置。

此外,此時,被引導部118的前端部所形成的槽118a,與突出部132的前端面所形成的突起134嵌合。由此,能夠防止被引導部118向第二方向的橫動引導器41側偏移而從突出部132向第二引導路徑130b移動。

然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保持為位于撥絲位置的狀態,由此如圖7所示那樣,在筒管b的前側的端部形成帶狀卷繞s。然后,在帶狀卷繞s形成后,通過缸11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向后方移動。此時,被引導部118首先被第一引導路徑130a的比突出部132更靠前側的部分引導。由此,絲線捕捉導絲器111保持捕捉了絲線y的狀態向后方平行移動,此時,在筒管b上,在形成有帶狀卷繞s的部分與卷繞絲線y的部分(圖7的由點劃線表示的部分)之間,形成有螺旋狀的包頭絲t。

當絲線捕捉導絲器111進一步向后方移動時,被引導部118與引導面135接觸。此外,引導面135相對于第二方向向前側傾斜地延伸。因此,如圖14(a)、(b)所示那樣,被引導部118被引導面135引導而向第二引導路徑130b進入,并被第二引導路徑130b引導。由此,被引導部118向第二方向的橫動導絲器41側移動,絲線捕捉導絲器111進行擺動。此時,捕捉部111a從橫動導絲器41向第二方向遠離,絲線y從槽部116脫離。即,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脫離。從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脫離的絲線y,被葉片引導器42捕捉,在通過橫動裝置27而橫動的同時向筒管b卷繞。在此,圖14(a)、(b)所示的絲線y脫離時的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的位置,相當于本發明的絲線脫離位置。此外,在圖14(a)中,為了容易觀察被引導部118、引導路徑130,而省略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的捕捉部111a的圖示。然后,在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脫離之后,對缸113進行驅動而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向前方移動,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向撥絲位置返回。

在變形例2中,通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的形成有槽部116的捕捉部111a向與捕捉位置以及撥絲位置相比更從橫動導絲器41向第二方向遠離的絲線脫離位置移動,由此使所捕捉的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脫離。在如變形例2那樣,通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沿第二方向移動來使絲線y脫離的情況下,即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不從橫動導絲器41遠離那么大程度,也能夠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脫離。由此,在變形例2中,與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沿第一方向移動而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脫離的情況相比較,能夠縮短為了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脫離而需要的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的移動距離。此外,在變形例2中,在使絲線y從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脫離時,不需要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沿第一方向較大地移動,因此能夠在第一方向上使裝置小型化。

此外,在變形例2中,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通過缸11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向前方移動,將被引導部118沿著第一引導路徑130a進行引導,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平行移動。另一方面,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通過缸11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向后方移動,將被引導部118沿著第二引導路徑130b進行引導,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擺動,而向與捕捉位置以及撥絲位置相比更從橫動導絲器41向第二方向遠離的絲線脫離位置移動。即,在變形例2中,使用對絲線捕捉導絲器111賦予前后方向的力的一個缸11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沿前后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動。由此,與分別設置用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沿前后方向移動的驅動部、和用于使其沿第二方向移動的驅動部的情況相比較,能夠使裝置的構成簡單。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使分隔部64變形,與此相對,在變形例2中構成為,在使絲線捕捉導絲器111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使移動部件122反抗彈簧123的施力而向第一方向的另一側移動,此時,彈簧123變形但是移動部件122不會彈性變形。由此,變形例2的情況下的撥絲裝置110的耐久性較高。

此外,在變形例2中,通過在絲線捕捉導絲器111的被引導部118的前端部形成槽118a,且在突出部132的前端面形成能夠與槽118a嵌合的突起134,由此能夠防止被引導部118向第二方向偏移而從突出部132向第二引導路徑130b移動,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突出部132的前端面的第二方向的葉片引導器41側的邊緣部設置防止偏移部,該防止偏移部向第一方向突出并且沿著前后方向延伸,防止被引導部118向第二方向的葉片引導器41側偏移。并且,也可以不設置用于防止被引導部118向第二方向偏移而從突出部132向第二引導路徑130b移動的構成。

此外,在變形例2中,在移動部件122上,形成有第一引導路徑130a中由突出部132形成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及第二引導路徑130b,但不限定于此。在移動部件122上,只要至少設置第一引導路徑130a中由突出部132形成的部分即可,引導槽130的其以外的部分也可以形成于主體部121。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將被引導部58沿著第一引導槽62a進行引導,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與前后方向平行移動,在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將被引導部58沿著第二引導槽62b進行引導,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擺動,而以通過絲線脫離位置的方式進行引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過不同于第一引導槽62a的構成的第一引導部,在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捕捉位置向撥絲位置移動時,以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與前后方向平行移動的方式對絲線捕捉導絲器51進行引導。此外,也可以通過不同于第二引導槽62b的構成的第二引導部,在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動時,以絲線捕捉導絲器51通過絲線脫離位置的方式對絲線捕捉導絲器51進行引導。在該情況下,第一、第二引導部不限定于對被引導部58進行引導。例如,也可以為,絲線捕捉導絲器51不具有被引導部58,第一、第二引導部對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被引導部58以外的部分進行引導。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以插通部51b為中心進行擺動,由此使捕捉部51a在第二方向上從橫動導絲器41遠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為,將插通部51b支撐為能夠與前后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平行移動,在絲線捕捉導絲器51從撥絲位置朝向捕捉位置而向后方移動時,將插通部51b在第二方向上進行引導,由此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整體在第二方向上從橫動導絲器41遠離。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設置用于對絲線捕捉導絲器51的被引導部58進行引導的第一引導槽62a以及第二引導槽62b,由此能夠使用對絲線捕捉導絲器51賦予前后方向的力的一個缸53,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沿著前后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動,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為,不具有被引導部58、引導槽62,而分別設置有用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沿前后方向移動的驅動部、以及用于使絲線捕捉導絲器51擺動的驅動部。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撥絲位置為比橫動范圍r更靠前方的位置,在筒管b的前側的端部形成帶狀卷繞s以及包頭絲t,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撥絲位置為比橫動范圍r更靠后方的位置,在筒管b的后側的端部形成帶狀卷繞s以及包頭絲t。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闵行区| 石楼县| 庆城县| 开阳县| 平顶山市| 高邑县| 来宾市| 临桂县| 平武县| 沧州市| 定兴县| 台南市| 驻马店市| 望都县| 浏阳市| 定远县| 博野县| 静安区| 石阡县| 淮滨县| 安国市| 新干县| 贵南县| 汕头市| 江都市| 乐昌市| 甘孜县| 昌江| 班戈县| 辽阳市| 商河县| 井研县| 普安县| 海晏县| 巨鹿县| 杭锦旗| 宝山区| 承德市| 历史| 和平区| 宁河县|